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建筑設計的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現代校園規劃、設計的特點、發展趨勢
(一)知識資源高度聚集
這一點在大學校園的規劃、建筑設計里體現得更為明顯。首先,多功能圖書館的建設成為了知識資源的中心;交叉院系規劃時注重位置上的聚攏、靠近。其次是匯集多種學科、多種形式大學的“大學城”的規劃、建立,以達到知識資源的共享,優勢學科的開放,信息的互通有無。大學城不光把大學的自身資源聚集起來,還吸引了社會上高新技術企業靠攏,進而使社會上的知識資源得以匯集。現在的中、小學逐漸合并,地域上緊鄰圖書館、少年宮,輔導機構側畔從生,也使大量的知識資源匯聚起來。
(二)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逐漸生態化
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觀念現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同樣的,生態理念也被引入到現代校園規劃、建筑設計里。現代校園規劃、設計生態化的表現有:一方面學校增加了綠化面積,提高了植被覆蓋率,巧置了池塘流水、雕塑、花壇疊石、亭臺石凳、小型建筑等景觀,保護生態的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另一方面學校在保持原有特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匯集融合各種人文氣息與當下美學氣息,形成學校獨特鮮明的標志性風景,促進學校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三)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逐漸現代化
現代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的現代化,既包括一些可看的形式,如形式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高速、完善的校園信息網絡,多種信息資源的共享,多功能的生活輔助設施的配備,還包括了校園功能分區、整合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不可看只能感知。現代校園注重功能分區,一般各區獨立布置,使用道路、園藝等景觀聯系,形成有機的整體。這種分區、整合并非單純的疊加累計。整合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各功能區域的潛能調動、發揮出來,使校園空間在以往傳統利用上更富于層次、更具有現代化。
(四)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逐漸人文化
現代學校的人文性,除了在學生管理、教學科研中表現出重視、尊重人性以外,還體現在學校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當中。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的人文化最主要體現在居住區域里。現在學校居住大都采用集合社區的方式。集合社區居住方式能營造出輕松的生活氛圍,使學生在其中能體驗到居住環境的品質,從而生活愉悅、學習高效。其次,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的人文性還體現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例如文化走廊的建設、公共娛樂休閑區的建設、報紙書籍共閱區的建設等。這些建設在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也不斷完善、不斷貼近師生的生活,滿足師生個人發展的需求。
(五)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更注重詩意、美感
學校生活模式單一,對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禁錮作用,這也是傳統學校規劃的弊端。解決這一弊端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改善學校的物質基礎設施,使學校建筑規劃、建筑設計更具有詩意、美感。當今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盛行,對學生的影響令人擔憂。而詩意的、更具美感的校園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隨時間的推移,人的精神、審美能力會發生扭轉、得到提高,并逐漸擺脫鄙陋、庸俗的價值觀念。所以,具有詩意、美感的校園規劃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現代校園規劃、建筑設計的存在的問題、引發的思考
現代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能適應未來社會、潮流的發展趨勢,創造一個能更適合教、學的環境。因此,校園規劃、建筑設計的發展,必須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如現代化、生態化、知識的高度聚集、人文性等。但是,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總會有曲折。縱觀全國那些校園規劃比較成功的學校,還是有幾點問題需要我們思考。第一,有些學校的規劃、設計不合理,學校建設對環境產生極重的影響、負擔。有些學校建設,尤其是大學的建設,工程規模過于龐大,建筑密集,已遠大于原有土地的承載容量,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損害。還有的學校在規劃時,沒有完全考慮原有土地的生態網絡、生態系統規則,人為地修改河道、蓄水建池塘,建筑擇地“見縫插針”,人為的美化、亮化校園的形象,這些做法都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第二,校園規模大,但向心力、凝聚力下降。如今校園建設過分的追求高大、宏偉,忽視了建設質量與建筑效益;校園規劃過于追求開放性格局,忽視、弱化了校園的個性、特色。對規模、對格局的過分追求,容易使師生的情感歸宿淹沒于宏偉格局、高大景象中,降低對校園自然、人文環境的感知、情感,繼而降低了一個學校賴以長遠發展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三、結語
校園建筑的規劃、設計,除了要保證教與學基本使用功能的滿足,還應不斷弘揚學校自身的文化氛圍、地域特色,不斷挖掘校園的人文性、現代性和詩意美感。從而能給師生以文化、精神的熏陶,并能滿足、提升國家素質教育模式發展所需的基礎,進而實現校園的多元化發展。
作者:王新單位:吉林省白城市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