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生態居住建筑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生態居住建筑要解決人類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人類是社會動物,不能脫離了社會群體而單獨存在,但是群居也是會伴隨了很多社會問題,其中人口問題一直是影響人類社會的大問題,每個時期出現的問題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因而在文化傳統中的表現也不同。如今人口膨脹以后,居住建筑的形式開始改變,人類集中于某一區域,并在此繁衍,人口越來越多,居住面積越來越緊張,于是樓房產生了,樓房可以用較小的面積解決較多人的居住問題,但是人口還是在穩步增加,連小樓房也解決不了人口的膨脹,于是高層樓房出現了,當高層也解決不了人口的問題時就開始占用耕地開發房地產,當居住建筑發展到這種地步,樓房的生態居住建筑意義就不存在了,需要一種新的居住建筑形式來解決問題。
生態居住建筑首先要解決了綠化問題,如何讓居住建筑本身既是居住單位同時又是綠化單位,將綠化功能與居住建筑融為一體并可持續發展,現在居住建筑的設計都會有社區綠化,在未開發前的土地上的綠化面積與建成以后的綠化面積相比較,綠化面積是成倍減少的,如何恢復之前土地的綠化程度就需要在居住建筑本身找出路,居住建筑設計可以考慮以居住建筑的外立面為主體設置一系列的綠化裝置,根據當地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進行設計,讓灌木類、爬藤類、草本類植物有生長的空間,讓居住建筑本身內外都具有綠化功能。其次,生態居住建筑要解決能源問題,目前已知可以開發的可循環的能源都要運用到居住建筑設計中,太陽能,地熱等都要用來解決生態住宅的能源供應,
2生態居住建筑設計需要現代科技的支撐
生態居住建筑有很多誤區,感覺只要是在自然環境好的地方的居住建筑就是生態居住建筑,作為現代設計,首先就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舒適便利,很多居住建筑所處的地理位置很好,自然風光和氣候都是一流的,但是水電交通和通信不方便,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進一步考慮如果醫療設施配備不完善,排污系統設計難度較大仍然會造成不便,所以生態居住建筑設計的未來,就是讓居住建筑本身是一個可循環系統,并且可持續循環。
要形成一個可循環系統,要求居住建筑及其輔助設施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所以要有生態農業配套設施,能夠自主處理居住者的排泄物,并轉化成肥料用以種植農業作物和綠化植被,讓自然界的能量在小范圍內循環。目前,生態建筑采用沼氣凈化池處理糞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達到國家規定的二級排放標準,為就地、分散、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闖出了一條新路。同時,生態建筑節土、節水節能,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統一。有專家形象地喻之為“制氧加工廠”和“小型污水處理廠”。如此便克服了常規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完美結合的范例,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戰略意義。讓居住者即便是不依賴城市集中的能源和食品供應也能自主滿足需求。綠化方面,可以就地選取當地植被,進行垂直綠化,包括建筑物的墻面、圍墻、柵欄、立柱和花架等方面綠化,它與地面綠化相對應,在立體空間進行綠化,不僅可增加建筑物的藝術效果,使環境更加整潔美觀、生動活潑,而且具有占地少、見效快、綠化率高等優點。經過綠色植物裝飾起來的屋頂、墻面、陽臺、立交橋等建筑物,不僅減緩了因建筑物占用的綠地,而且還在視覺上取得良好的環境效果。同時,屋頂及墻面綠化的環保節能特性也很明顯。屋頂綠化可吸收二氧化碳減少大氣飄塵,優化生態環境。。研究表明,有建筑物墻面綠化的建筑,室內空氣溫度較無綠化建筑物室內溫度低約3~5℃,空氣相對濕度可提高10%~20%。同一棟樓屋頂綠化過的房間相比沒有進行屋頂綠化的房間節省約70%的空調能量。
3生態居住建筑設計應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不同的緯度擁有不同的氣候條件,植被和生物都各不相同,合理地利用資源就是節約資源,而且,現代設計浪潮下,隨著網絡的普及,世界依然是一個大的社區,設計理念傳播很快,世界上的建筑也越來越雷同,設計風格越來越同一,這樣人類文化在經歷長時間的發展之后豐富性減弱。真正的生態居住建筑應該是具有不可復制性的,采用當地的建筑材料,運用當地的植物,飼養當地的動物來維護當地的生態平衡。我國最具有智慧的生態建筑莫過于陜北窯洞,自然生態中的和諧景觀。窯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的特點。靠崖窯只展露出小面積的洞口立面,天井窯的井窯和窯身都沉于地下。與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時不需要大量破壞植被,建成后又沒有觸目的外露建筑體。從總體布局上看,整個建筑群或是順著山呈等高線布置,或是潛隱在大片土垸之下,它們都最大限度的與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著自然生態面貌。無論是遠觀層層疊疊依山沿溝的靠崖窯群,還是俯視星羅棋布、虛實相間的天井窯群,都給人一種粗曠古樸、鄉土味很濃的美感,極具鄉土特色。古老的智慧需再借助現代可以加以改造,就可以成為值得推廣的生態建筑模式。這樣一來,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每個建筑都能融入自然環境中,不給自然環境帶來負擔,從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現代人類過度集中在城市中,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讓人口能夠不再過度集中,減少城市居住的壓力,將對環境的壓力分散到城市以外的土地上,通過生態建筑技術的推廣,構建一個住在自然中,所有自然物都是景色,所有系統都能參與自然循環的新家園。
作者:顧菁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11級M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