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為空間論在圖書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圖書館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傳統的以保存、收藏書籍資料為核心的觀念正在向以為人服務為宗旨的觀念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作為載體的圖書館建筑也應順應這一變化,以人的行為特征和模式為出發點,正確處理好人與知識載體、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人們知識的獲取、思想的交流、公共生活的豐富提供便利和物質保障。
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行為;空間;互動關系
人類行為發生的模式是由需求到動機再到行為本身如此循環往復。人類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因此人類行為方式本身的發展是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可分割的。現代主義建筑中的功能主義是抽象于需求的,是機械性滿足的體現,其功能的產生是對于空間需求的正面回應,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在具體空間中行為發生的好壞和人的直觀感受,而這種感受恰恰是下一次進階行為發生的刺激物。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行為空間論是對功能主義的升華,它在包含功能主義空間需求的同時對人類行為的特征和模式做出正面回應。
1.以行為主體和行為類型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空間構成
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時間段內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這種角色本身一部分可能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而另一部分則可能是基于我們的行為本身。在城市公共圖書館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行為主體及與之相對應的行為類型與空間。
1.1讀者讀者是城市公共圖書館最為主要的使用主體,它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最主要的對象。大多數的城市公共圖書館都是以讀者流線為主要流線進行設計的,當然這里的讀者按年齡分可分為老年讀者、成年讀者、兒童讀者。按健康狀況分,又可分為正常讀者和殘疾人讀者。按目的性強弱分可分為學習型、研究型讀者與休閑讀者。因此,作為服務于讀者的閱覽空間即為圖書館建筑的主導空間,這里是人與書籍等知識信息載體直接接觸的區域,是公共圖書館的核心空間。讀者行為類型按年齡劃分有:兒童的閱讀、玩耍、集體學習行為、同齡之間的交往行為等(多數成年人陪伴)。成年人的休閑閱讀、學習研究型閱讀、自主學習、學術研討與交流、影印資料、休息等。老年人的休閑閱讀、交往行為、休息等。通過分析以上行為類型可以看出,適當的交流交往空間、研討空間、自習教室空間、休息空間、影印資料空間等存續空間是圖書館主導空間的必要補充。
1.2.服務者這里的服務者與公共圖書館內的行政人員有嚴格的區分,他們直接與圖書館使用者接觸,監管圖書館的運行,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便利的指引與幫助。服務者是圖書館使用者與行政管理人員之間的紐帶,他們是圖書館高效運行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服務者的空間應與主要使用者空間重合,嵌入其中。其主要行為包括問詢服務、指引服務、書籍整理、影印服務等。
1.3.非讀者型市民他們的行為主要包括:休閑交往、停留休憩、陪護行為、參展觀展、參加學術活動如學術講座、成人教育等。主要利用圖書館的非核心功能,包括室外的綠地、公共空間(包括可能的灰空間)、咖啡廳、報告廳、展覽廳等圖書館作為公共建筑的衍生空間。
2.以行為主體意愿和行為強度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空間設置與配比
通過以上基于行為主體和行為類型的分析,我們得出了服務于圖書館使用者的三種空間類型,即,圖書館閱覽學習空間(主導空間)、圖書館交往與服務空間(存續空間)以及圖書館作為公共建筑承載社會生活的空間(衍生空間)。但對于具體的圖書館設計,因其所處地域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這幾種主要的空間類型和對應的使用功能如何選擇和配比呢?面積指標如何確定?容量如何確定?一方面,它與行為主體(使用者)的主觀需求相關;另一方面它與不同行為主體的不同行為事件發生的次數(頻率)、時長即行為強度有關。合理的圖書館功能選擇與空間配比,不僅可以提高圖書館建筑空間的利用率,滿足服務人群的不同使用要求,而且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并且為圖書館未來的發展留有余地。因此,這樣的意見和數據從何而來就成為了問題解決的關鍵。在功能定義與空間設置方面,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先生的“仙臺媒質機構”選擇了市民座談會的方式,他將設計方案的內容與由來向廣大市民公開,成立了審查委員會與市民進行積極的溝通。在空間配比方面,伊東事務所積極聽取相關使用團體的意見與建議,并結合相關的統計數據和方案本身,為各項行為活動的展開做出合理的空間配比與調整。
3.以行為邏輯和行為需求滿足程度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空間組織與設計
基于行為邏輯和行為需求滿足程度為基礎的空間組織與設計應以行為主體的差異性為主線,尊重不同行為主體的主觀需求,既應適應目的性強的行為事件如查找直接參考資料、自主學習或自習,也應適應一定主觀隨意性的休閑閱讀,及時研討、思想交流等行為的發生。現代公共圖書館設計不管是國內和國外都以開架閱覽空間為主體,這是圖書館“以藏為本”到“以閱為本”適應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就以圖書館的主導空間即閱覽空間為例進行討論。在公共圖書館閱覽空間內發生的不同行為主體的不同行為邏輯關系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關系,即人與書籍等知識信息載體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空間的關系。
1).在人與書籍等知識信息載體的關系中,因行為主體自身的認知能力與認知方式不同,大部分的現代圖書館閱覽空間都會進行一定的空間劃分,即適應兒童學習需求的兒童閱覽區,適應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閱覽區(部分圖書館對于成年人和老年人也進行了區分,但筆者認為二者認知能力與認知方式并無太大不同,因此這種區分并沒有實際意義),適應殘障人士的特殊閱覽區等。在知識信息載體方面其主要包括書籍、影音、視聽、網絡等載體,但大部分的公共圖書館仍以書籍資料為核心,書本雜志等仍是普通民眾在公共圖書館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正確處理好人與書的關系便是閱覽空間組織與設計的核心,而人與人和人與空間的關系作為輔助支持而存在。在閱覽空間的構成上因閱覽行為主要包括:找書-看書-展開工作三方面內容,因此,閱覽空間主要以開放式書架空間、閱覽空間、工作臺空間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基于讀者行為類型的分析我們得出,人與書的關系包括學習研究型閱讀、影印資料、休閑性閱讀。學習研究型閱讀需要讀者能夠高效便捷地找到相應書籍資料并展開工作;對于必要的圖書資料要進行影印復制;而休閑性閱讀需要讀者能夠自由穿梭流動于各種不同種類的圖書閱覽區并就近閱讀。因此,在空間組織上首先開放式書架空間與工作臺空間應有直接聯系,便于讀者開展閱讀、學習等行為,影印資料空間應嵌入其中便于讀者復制影印;其次開放式書架的排放應具有簡明邏輯性便于書籍的尋找;最后開放式書架空間應自由連續、滲透流動形成整體形象,營造閱讀氛圍便于休閑性讀者的隨取隨閱。對于工作臺、開放式書架及影音資料空間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上,GMP事務所承接的中國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采用了圈層的設置方式,即工作臺空間鄰近外窗或鄰近中庭空間充分利用了領域性與防衛性的“邊界效應”理論符合人的行為心理需求,這些位置擁有良好的采光通風環境且相對較為安靜,開放式書架空間位于內部,部分與隔墻相結合,影印資料空間分別設置在二者之間,符合讀者的行為邏輯需求。
在開放式書架空間的組織方面,庫哈斯的美國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在6、7、8、9層采用了螺旋狀的樓層形式,樓層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依靠傾斜的坡道來連接各個樓層。圖書館內的書籍并沒有像傳統圖書館那樣按類別和樓層分隔,而是將所有圖書完全統一在五層連續整體的空間內,只在五層連續樓層斜坡道的地面上有著各種書籍的標號。讀者只需根據這些編號就能夠很快找到所需的書籍。在開放式書架空間的藝術處理上,山本理顯先生設計的天津市公共圖書館將開放式書架與墻體空間相結合,穿插交錯,開放包容,流動滲透,營造了良好的圖書閱覽氛圍,豐富了空間體驗的同時更具靈活適應性。
2).在人與人的行為關系中主要包括交流交往行為、研討行為、休息等,這些行為與閱覽行為直接相關,但這些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噪音,對于閱覽學習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空間組織上既要與閱覽空間并置相近,而且要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予以分隔,做到聯系方便且互不影響。如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中,交流休息空間與公共交通空間毗鄰設置,而與其他閱覽區以玻璃隔斷的形式予以分隔。又如日本世田谷區的成城大學圖書館內,在安靜閱覽空間中用玻璃隔斷封閉而成的隔音效果極好的討論自主學習區等。
3).在人與空間的行為關系中,圖書館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滿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合理性,而空間滿足人心理特性的屬性是刺進與引導行為發生的直接源動力。空間的物理特性包括空間的尺度與形狀、空間的光環境、風環境、熱環境等,空間的心理特性包括空間的私密性與公共性、空間的矢量性(運動與靜止)、空間的聲環境(安靜與喧鬧)、空間氛圍(空間的裝飾與裝修,包括色彩、家具等)。那么具體到公共圖書館建筑,不同的行為事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空間設計來支持和引導,如不同的閱覽區應以不同的色彩予以區分便于使用者識別,同時不同的色彩組合還能活躍圖書館的空間氛圍。工作臺、閱覽座椅應處于采光通風較好、溫度適宜且安靜的空間內。休閑座椅還應有較好的景觀視野,并且這樣的座椅家具也應得到較好的設計,以符合人體工學及心理需求。如伊東先生的“仙臺媒質機構”每層的家具都請不同的設計師予以設計,有的可坐可臥適宜休息,有的三五成組促進交往,有的又相互獨立便于學習研究和自主學習。
4.結語
城市公共圖書館從“以書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揭示了圖書館作為公共建筑的人性價值取向。以人的行為需求、模式和特點為出發點的城市公共圖書館建筑設計,必定是高效、適宜的。也必定是順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不斷向前推進,走在時代前列的。
參考文獻:
[1].伊東豐雄建筑事務所編著慕春暖譯建筑的非線性設計-從仙臺到歐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李道增編著環境行為學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徐從淮行為空間論(博)天津大學2005
[4].廖昕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建筑學報2008-10
[5].山本理顯天津圖書館設計建筑學報2010-04
[6].高陽圖書館空間革命——庫哈斯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解析建筑走廊2010-04
作者:劉浩源 胡雪松 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