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理念下的生態建筑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臺北生態時代展覽館為例,全面解讀其所運用的生態建筑設計的基礎知識,并在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基礎上,分析兩者的相互關系與影響,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對現代生態建筑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風水學,生態建筑
1傳統文化風水學與生態建筑學
縱觀中國建造的房屋、宮殿、寺廟和墓葬數千年,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不僅僅是關于如何選擇環境和基礎的理論,而是滿足人們心理和行為需要的天人合一的學說,是一種關于宇宙論的解釋。風水是傳統的五種相術之一的相地術,也被稱為“堪輿”。風水學認為,為了選擇一個好的風水寶地,人們有必要觀察地理環境及其空間形態的變化,以及太陽,月亮和星星的軌跡,并根據其關系選擇最佳的地理位置。風水世界觀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目的是使居住者及其子孫能代代安居樂業,擁有平實的生活。而生態建筑學是在研究自然生物與環境之間和諧共生的基礎上的建筑規劃理論和方法,也可以說它是探索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命活動均衡發展的生態學延伸于建筑學領域上的一個分支。但實質上,風水理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除去幾千年來封建迷信的神秘色彩,它還包含真正的科學知識,并包含與當代生態建筑原則和方法一致的豐富內容。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當代人對生態建筑的追求,實際上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回歸和升華,是自然和諧精神的二次發展。
2傳統文化對生態建筑學的影響
臺北生態時代展館位于我國臺灣臺北市南港區中央研究所的景觀生態孵化區內。展覽館主要以感知自然和建筑可持續這兩個主要方面為生態主題進行生態設計。展覽館一樓作為中央研究院的咨詢服務中心,同時還為小型聚會、、交流研究提供一定場地。二樓則作為生態展示空間。設計師開始的設計構思一方面是想利用基地原有生態景觀與前來觀看生態展覽的顧客形成對話關系。另一方面是在自然柔和的環境下,參觀者能跨越專業與專業之間的那條線,形成不同領域的交流,呈現開放的激蕩與融合的對話。
2.1“天人合一”,感知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這其中的“一”,是指追求一種統一,這種統一的特征不僅表現在人與環境的統一,而且還體現在建筑物與自然的統一上。中國傳統理念認為,只有符合周圍生態特征的建筑才能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帶來健康,財富,幸福等所有好的元素。而與生態和自然特征不協調的建筑物,或者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建筑,將產生相反的效果。這樣的傳統理論和生態建筑學中建筑的存在必須依附于自然生態這一從屬關系高度一致。觀之臺北生態時代展覽館,建筑師面對周圍叢生的高大樹木,并沒有選擇修剪或移除樹木空出光禿禿的基地來建造展覽館,而是保留了原有的老樹,并且讓建筑的形體隨機變形去適應老樹的走勢,最終呈現為建筑被樹林所環繞的狀態,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不僅如此,建筑師還通過挑出平臺和中庭植栽等手法將人帶出室外,將景觀移入室內,將視野延伸出去,將人、建筑、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觸手可及的樹木、滿室的陽光、周身環繞的自然的氣息……這樣生態的處理手法暗合了“宅是外物,方圓由人,有可為之理”的傳統生態理念。這也就是說,建筑環境的營造,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無為而治”,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采用在保留的基礎上予以改造的方法來構造建筑的人工自然生態系統。展覽館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圍護結構。建筑師借助透明性、通透性不斷變化的弧形墻面,創造出一個曲折連續的,隨著人在空間內的游走而有內外感知的體驗空間。虛實結合的墻面既起保護隱私也達到了接觸自然的目的。展示空間從室外就已開始,生態景觀與展示物碰撞,虛與實、內與外的交迭,映射于玻璃、鋁板之上,不斷對話、交流,產生了感受自然的絕佳體驗。建筑內部的展示空間、大廳、柜臺、休息區、解說區、放映室等空間采用了半圍合的分隔方式。于是,建筑、景觀與展示的區別也模糊了。整個建筑形成了“是個別是整體,整體也是個別”的流動連續性空間。內依舊是內,外依舊是外,然而精神上的感受與渴望,卻模糊了內外界限。風水學中有“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這句話,由此可知“氣”對于人的重要性。“山清水秀即氣之清;山枯水污之為濁”。展覽館通過天井的浮力通風將室外氣流引入室內,并自然環通。流線型的墻面、透明的玻璃、開孔的圍護結構全都增大了人與自然,與新鮮空氣接觸的機會,讓人身在“清氣”中,亦可感知周圍自然環境并與之共存。
2.2尊重自然,持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生態觀,不僅要求我們依賴自然、尊重自然,還指導我們要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為子孫后代探索出更適合居住的環境。事實上,古代建筑在選址上就已經體現了現代物理學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筑風水要求把建筑建在平地上,而不是建在山頂或斜坡上,因為這樣具有較低的勢能和動能;建筑藏風納氣、山環水抱的外部自然環境也可以減小建筑受到的風的沖擊力,有效地形成對風的抵擋作用。然而目前人類正面臨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等許多類似的嚴重問題,人們不得不開始擔憂地球有限的資源還能維持人類生存多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必須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努力做到節約用水,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在我國目前建筑行業資源能耗大,污染大,環境破壞嚴重的現狀下,我們更應重新認知我國傳統文化的生態觀,結合現代生態學的思想理念和技術,充分利用先進材料和結構,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也和現代生態建筑的基本原則,即“5R”原則:再評價(Revalue)、更新(Re-new)、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循環(Recycle)相吻合。臺北生態時代展覽館采用鋼筋混凝土鋼骨架和無梁板構造,節省材料,減少浪費,降低對基地生態的沖擊,具有經濟性和實用性。展覽館處于夏熱冬冷地區,所以外圍采用被譽為“可呼吸的皮膚”的玻璃—穿孔烤漆鋁板雙層幕墻,提供自然通風和采光,增加室內空間舒適度,降低能耗,較好地解決了自然采光和節能之間的矛盾。此外,還采用后制清水模作為圍合材料,十分經濟、清潔,廢棄后對環境也沒有污染。展覽館采用6+6膠合Low-E玻璃代替普通玻璃,具有更好的保溫、隔絕噪聲的效果。展館室內墻壁涂有環保水泥漆,也具有健康環保的特點。展館周邊的樹木和其本身這一生態建筑,與館內的生態展品一樣,亦是生態展覽的一環,達到了永久的可持續。從宏觀上來看,展示館作為一個重要的景觀節點,串聯、整合基地周圍的生態水池、農田、森林,和整體環境融為一體。展覽館內部預留最大彈性布展展示空間,除了布展,展館還作為主要資訊中心、茶會交流廳等,有時也會舉行學術報告研討會、交流會等活動,實現了建筑使用上的可持續性。
3結語
當代生態建筑學是從整體進行考慮,有機地聯系生態規律,揭示和協調人、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的觀念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宇宙觀基本一致。其實施手段,更是以中國古代的生態學說為依據,結合當代科學技術的物質條件,不斷豐富和優化設計思路,建造出本土化、生態化、情境化的建筑。雖然中國古代的生態理論受到當時落后的科學和物質技術手段的限制,甚至在當代直接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糟粕”,然而,它追求順應自然,以可控的方式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協調與合作的想法,早于西方現代文明好幾千年,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美學理想的頂峰。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態建筑理論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將帶領我們探索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毛善生.現代風水選址理念[C].中國建筑文化中心,2011:319-320.
[2]戴顯鑒.易理在建筑設計選址中地位與作用[C].中國建筑文化中心,2011:95-98.
[3]王澤東.淺談城市建設要與傳統風水文化有機地結合———建筑首要對選址用地進行相關的風水處理[C].中國古建筑學會,中國建筑文化中心,2009:489-491.
[4]馮偉.建筑環境與風水[C].中國古建筑學會,中國建筑文化中心,2012:219-221.
[5]李冰倩.基于風水理論的陜北窯洞村落選址與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作者:朱梅朱耘業單位: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