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化學課程設計與教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影響課堂教學的各類身分進行統籌放置是設計的前提。課程設計尤其重要,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加上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真的反思,二者有效結合己成為提高老師教學水平和學科教學質量的一種必要途徑。
【關鍵詞】課程結構;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
合理的教學設計流程為:確定課堂方針→確定學生的行為和特征→選擇教學資本和教學體例→設計教學流程→評價與反思。
一、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及內涵
高中化學教材特點有:一是鮮明的時代性。教材中有一些對大家發展有用的化學研究中的新成果、新進展。突出的時代特征還體現在“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上,師生的關系將構建為一種新型的民主、尊重、教學相長的關系;突出的時代特征還體現在對我們“終生學習意識”的培養上。因此要求同學更主動、更積極地投身到化學學習中。多實驗、多思考、多探究、多開展研究性學習應該是高中化學學習的最鮮明的時代特征。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在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要求
1.以讓每個學生全面自由的成長為前提
在教學過程當中,“全人成長”顯然是其焦點理念。“全人成長”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個學生周全而自由地成長。這里的“周全”,指的是培育和成長學生方方面面的素質,它搜羅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等,而“自由”,則指在培育學生方方面面素質的基本上,鼓舞激勵他們養成精采的個性,形成自己的拿手。這就要求我們所設計的一切教學勾當都應為學生的成利益事,應著眼于學生可持續成長能力的培育,著眼于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構建。
2.設計過程
應遵從三維理念,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現代高中課程積極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內容標準的“活動與探究建議”欄目中設置了大量的探究課題,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實驗、調查咨詢、查閱資料、交流討論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結合有關的線索做出假設和猜想,自主設計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方案,借助模型、圖表、反應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學變化過程,使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有效的把這幾種結合起來,可以對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3.過程教學是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也是教學設計好壞的重要體現
常識是人們熟悉的功效,是已經獲得的功效,也是已經由去的功效。常識的進修和教學無疑是需要的,但太注重熟悉功效的教學就無法跟上時代的成長。我們倡導終身進修,而傳統的教學難以知足人的成長的需要。所以,我們的教學不僅但愿學生把握現有常識,更但愿學生把握剖析常識、選擇常識、更新常識的能力,即教給他們聰明,聰明比常識更主要,過程比功效更主要,常識是啟發聰明的手段,過程是功效的動態延長。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地把有關的概念、事理、紀律等常識融入具有必然情境的過程性探討中,以培育學生自立獲得常識的能力。
三、新時代要求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
1.增強課程意識,樹立新的課程觀
教師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課程意識,在大課程觀的指導下進行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在課程實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實現角色的轉變,即從單純的課程的執行者和使用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2.樹立正確的創新人才觀
我們的教學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了,各種新觀點、新方法可以說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是,教學改革仍然是少數精英們的事,大多數學餃,大多數教師還是按照舊有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的教學,固守著他們傳統的家園。這對中央提出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創新教育的實施,必然造成巨大障礙。創新新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學,創新教育必須要有創新的教學。教學本身沒有創新,談何教學生創新。如果機械地理解創新教育,教條地貫徹創新教育原則,生硬地使用創新教育的方法,那么,創新教育就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們在研究創新教育的同時,必須要研究教學的創新。只有創薪的教學,才更有利于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創新人才。
3.樹立正確的質量觀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一味偏重智育。往往今生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高,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樹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質量觀。
4.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
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把眼光死盯在有限的課本上,而要樹立現代教育觀。突破課本、超越課堂,內外結合,貼近生活,使化學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重視成果繼承向重視發現、創新轉變。
四、教學設計實施過程的反思
對教學設計的改進有舉足輕重作用有位偉大的教育家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隨筆和記錄[1],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教學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教師應依據教師職責和新課改的要求,堅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回顧與思考、反省與檢點,并通過文字形式把它記錄下來。對每堂課的整個過程回憶再現,思所得,發揚長處,發揮優勢;思所失,汲取教訓,彌補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釋疑;思所難,突破難點,化難為易;思創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實踐經驗積累下來,加深自己對教學典型事例的思考記憶,持之以恒,必能把經驗“點”連成“線”,最后鋪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這是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化學實驗的反思
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未必要按部就班[2]。作為從事多年教學的教師都知道,教科書上所描述,經常跟真實的操作過程有差距,如果我們能夠從中進行改進實驗,從而達到更理想的效果,或者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情趣,效果佳。
2.獨立作業習慣的反思
作業是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學生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學生作業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逐步做到:(1)先復習后作業;(2)認真審題,不機械模仿,不抄襲;(3)在遇到困難時,盡量自己想辦法解決,在確定無法解決時再請別人點撥;(4)作業要清秀,整潔。書寫工整,格式規范;(5)對作業中的錯誤要認真分析原因并及時糾正。
3.公開課的反思
經過教師的精心安排,公開課很“成功”,一節課表面上看來條理清楚、精彩圓滿,師生配合默契、問答巧妙,學生似乎個個聰明機智,根本不需教師的啟發誘導。公開課應該求真務實,多一點本色,少一些粉飾。化學公開課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正確把握學科特點,遵循教學規律,選擇合適教法,才能實現優質高效的目標,扎扎實實地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例如“蛋白質”這一節的課程設計,引入與最后鞏固可以如下設計: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學生觀看課件展示:找出身邊的事物哪些富含蛋白質。展示1965年9月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對蛋白質的研究做出重要的貢獻。然后再舉出近年來發生的一些事件,比如非典時期的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三鹿奶粉事件”,激起學生研究蛋白質的欲望,從而開始進入第一個主題: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并通過一個探究實驗來驗證蛋白質的結構: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等相互連接而形成的一類具有特定結構和一定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參考文獻】
[1]郭進杰.論高中化學的教學反思[J].教苑薈萃,2009(18).
[2]朱玲瓏,馬志成.高中化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J].職業技術,2009,(3).
作者:蔡敬雙 單位:石獅市第三中學高中化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