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平衡因素的景觀空間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景觀空間設計過程中的平衡要素
所謂平衡,在一定意義上是指一種和諧統(tǒng)一、令人舒適自在的系統(tǒng),對于景觀空間設計而言,不論項目大小,不論是何種空間形態(tài),其平衡都是一個綜合協(xié)調的過程,即空間的設計既要遵循環(huán)境,又要滿足功能,也要展現(xiàn)文化,景觀設計師必須找出其中的積極因素和讓步因素,剖析協(xié)調,使空間的設計與這些因素相輔相成并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與發(fā)展的系統(tǒng),才能營造生動活力的景觀,錘煉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1.1項目景觀空間與外部空間環(huán)境的平衡———尋找得當?shù)木坝^空間定位
任何一個景觀空間的塑造,均不能簡單的就“事”論“事”,而應作為整體環(huán)境的構成部分:可能是整體空間形態(tài)延續(xù),也可能是景觀類別的有益補充,更甚者,是已有空間環(huán)境的有趣對比。有條件時,可以“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即先尋找環(huán)境基因良好的場地進行“構園”,另一方面,在場地已經被限定的局勢下,“相地”的概念轉而是對環(huán)境基因的分析與協(xié)調,景觀設計師必須在設計之初就全面的審時度勢,積極尋找周邊相關的空間環(huán)境特點以及項目本身空間的特性,找出平衡點,迅速判斷該項目景觀空間形態(tài)在整體環(huán)境中的定位且能貫徹設計進程的始終。
1.2項目景觀空間與功能設置的平衡———創(chuàng)造合理的景觀空間布局
場地功能空間的處理是設計的基礎內容,既包含硬件功能如排水、交通、結構支撐等,也包含軟件功能即受眾的舒適性要求,如適宜的休憩場地、完美的觀賞角度、自如的活動空間、靚麗的綠化效果等等,景觀空間的布局必須兼顧二者的平衡,與場地所需提供的服務相對應,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順應地形,高效利用現(xiàn)有資源,應勢改造,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合理的功能空間,滿足不同的需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服務性,達到空間與功能的平衡。
1.3項目景觀空間與場地文化的平衡———營造特有的空間場所精神
場地文化特點體現(xiàn)是設計的獨特性與個性的表達,是避免“無差別”景觀空間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場所精神的最佳詮釋,通過特定的空間形態(tài)和氛圍的營造來展現(xiàn)特有的文化內涵,傳承歷史的積淀,體現(xiàn)了設計者對作品與受眾精神層面上人文關懷,也傳達出其個人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感悟,是景觀空間在精神深度上表達。基于以上景觀空間設計的平衡要素分析,筆者結合福州市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廣場這一特定空間形態(tài)的景觀設計實例,進一步的探索景觀空間設計與其平衡要素間的關系。
2福州市泛船浦教堂歷史變遷及項目概況
2.1泛船浦教堂的歷史變遷
泛船浦天主教堂,又名圣多明我主教座堂,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朝陽路新民街北側,閩江南岸,創(chuàng)建于1868年,于1932年新建,包含主教堂和神父樓,總面積18畝,是福建省規(guī)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主教堂為哥特式單塔樓,堂身呈十字形,長60.2m,寬19.52m,建筑面積1254m2,氣勢雄偉,內部造型獨特,當時號稱江南第一大堂。“”期間,泛船浦天主較堂受到沖擊,后被福州市蓄電池廠占用,直至1986年底歸還,并同時復堂,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由于泛船浦教堂的神父樓位于規(guī)劃開辟的南江濱大道中央,經反復論證及方案比選并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由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對其進行整體平移,以利于文物保護和減少經濟損失。這次整體移位的具體要求為:神父樓向東方向整體平移75.6m,整體旋轉90°,再向南平移30.7m,由東西向改為向北面向閩江,最終與主教堂垂直,形成現(xiàn)有格局。
2.2項目概況
2008年開始建設的南江濱防洪堤和江濱大道,由于水利防洪安全的影響,其高程較教堂建筑地面高出約2.5m,致使建筑的前廣場成為下沉洼地,“內澇”嚴重,威脅到這一百年宗教建筑。可以看出,場地建設前已處于荒廢狀態(tài),淤泥堆積,雜草叢生,完全掩蓋了教堂建筑的光芒,形成一塊城市的瘡疤,破壞整體的景觀效果,同時也限制教堂的通達性,對教堂的日常活動造成極大的不便,采用有效的措施進行修復勢在必行。
3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廣場景觀空間設計
3.1項目在整體大環(huán)境中的景觀空間定位
本項目在整體空間環(huán)境中呈點狀,配合其東側的港頭河綠地公園一起與道路北側的南江濱休閑公園相互平衡,使江濱大道兩側人行道自然而然地成為兩道線性觀景臺,最大限度展示道路兩側的自然風景與人工風采,在這一區(qū)域形成點、線、面為一體的完善景觀空間格局,而下沉的地勢恰是整體空間形態(tài)的有效補充;同時,與依托自然江景和水景的南江濱休閑公園及港頭河綠地公園的生態(tài)景觀類別不同,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廣場的建設是依托教堂這一歷史宗教建筑的硬質景觀主場,更強調一種精神場所和人工智慧的性質,其合理的建設將完善這一區(qū)域環(huán)境的景觀空間類別,為受眾帶來多重的游覽體驗和驚喜,因此,本場地的景觀空間設計定位與周邊生態(tài)化的綠地是一種相映成趣的對比:他是精致化的、以硬質景觀為主的、強調人工景致與宗教場所精神氛圍的亮點空間。
3.2項目景觀空間布局與功能需求的平衡
在前文項目概況中提到,現(xiàn)狀場地位置低洼且處于荒廢狀態(tài),“水澇”嚴重并極大影響教堂的通達性,同時缺乏日常活動空間,因此本次景觀空間設計需要平衡的功能需求包含以下幾點:整理豎向關系、解決水患保護、增加通達性、設置日常活動與休閑空間并提供良好的觀賞角度最大限度展示教堂建筑的風采,以上幾個方面的需求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統(tǒng)籌在“下沉式”空間形態(tài)中,利用通過垂直系統(tǒng)將不同水平層面活動場所/功能空間串聯(lián)為整體。通過對場地現(xiàn)狀豎向的認真分析,并與教堂管理者進行多次溝通,了解其日常行為與活動的需求,景觀設計師借力使力,充分利用2-3m的高差,通過綠化疊級的方式設計多層次的下沉式圍合硬地廣場,形成綠色屏障,弱化生硬的高擋墻形成柔性邊界,為上下的過渡空間提供舒緩的節(jié)奏,既避免上層道路交通的干擾,營造具有獨立性與層次感的活動空間,也增加休憩停留的設施,并且弱化場地下陷的違和感,化不利因素為設計的亮點,突出下沉廣場的景觀特性;同時,場地周邊水處理設施的資料顯示,其豎向均比項目場地高,雨水提升泵房的設置就不可避免并且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為避免破壞場地的空間格局和廣場的完整性,經過設計人員的巧妙安排,在場地的東北角利用上下場地的高差,隱形設置這一構筑物,并結合場地的主入口和觀景臺布置,創(chuàng)造多功能空間,分流上層觀景平臺與下層活動場地,形成多樣化的空間形態(tài)與絕佳的賞景視點,同時解決排水、交通與觀景的多重需求,達到景觀空間布局與功能需求的平衡。
3.3項目景觀空間精神與文化內涵的平衡
每個具體的項目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場地的個性就在于教堂建筑這一特別的建筑類型,承載著特殊的宗教與歷史意義,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設計必須力求最大限度的釋放并傳承這種宗教文化的內涵與特性。在設計過程中,筆者充分參考借鑒西方同類型宗教建筑前環(huán)境的設計,并了解宗教活動的一些特殊習慣,力求在空間細節(jié)的設計上表達場地宗教文化的內涵:以主教堂為重心的硬地廣場鋪設規(guī)則平整的灰色透水鋪裝,整體大氣,并通過合理比例的分割條打破整體的單調感,完整且具有一定尺度的廣場適宜舉辦露天日常宗教聚會、信徒婚禮、新人婚紗拍攝等特色活動;為方便信徒參與活動前后凈手的習慣,在主教堂設置小型噴水池,突出場所設計的人性化精神,帶給人們一種行為與心靈雙重平衡感的同時也增添景觀空間的靈氣與氛圍;在綠化的安排上,廣場周邊的疊級空間采用規(guī)則式的綠化種植,突出教堂的莊嚴感和廣場的圍合感,中心綠地則采用以藍花楹為主旋律的小型群落式種植,并安置了幾組展示宗教風采的雕塑作品,開花季節(jié)藍紫的色調,充分渲染教堂環(huán)境的神秘氛圍;座椅矮墻、服務建筑、欄桿等細部均充分借用教堂建筑的風格元素,并做舊處理,達到整體統(tǒng)一和諧的狀態(tài)。通過以上一系列的空間細節(jié)處理,強化場地的宗教文化風格,傳承特有的場所精神和內涵。
4結語
在福州市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廣場景觀設計項目中,筆者充分調動空間設計的平衡要素進行實踐,取得滿意的成效,項目的建設成功的保護了歷史宗教建筑,保護了建筑平移技術的成果,重展當年“江南第一大堂”的風采,成為南江濱一線的重要旅游景觀節(jié)點,吸引著眾多的慕名者前來參觀與體驗。
作者:林曉捷單位:福州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