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平面設計基礎教課的革新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理論與社會實際需求嚴重脫節
平面設計的用途在社會,也要適應社會。傳統教育中教什么學什么的設計教學是無法適應社會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育改革中被反復研究和探討的老問題,歷久彌新。然而,盡管很多人認識到造就今天眾多眼高手低的“人才”的源于忽略了實踐課程。但是,具體教學實務中,很多院校、教師仍然留戀過去的那套做法,實踐課程仍習慣課堂練習及在實驗室里閉門造車,忽略社會實踐這一重要環節。這樣很難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學生能否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學用相長”和教學有很大的關系。學校本身就是向社會和市場輸送人才的加工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教出的學生技能拙劣、設計出的作品不符合市場的經濟性、實用性、美觀性,不堪一用。那么不僅學校要遭到社會淘汰,學生本身則更為可憐,則有可能被剝奪了依此謀生的權利。因此,閉門造車,夜郎自大,吃老本的行徑后果非常值得每一位平面設計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學習者重視。唯有積極接受新信息,掌握新技能,把握新機遇,才能創造出適應性強、競爭力足的新設計。
技能過分強調單一身份
我國有句老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興替的周期正在不斷加速。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有了1838種職業,其中不少是新興的職業,并且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一趨勢表現在教育上,則體現為出學科之間的分界越來越明顯。如當前的平面設計教育也需要像工業品生產一樣,不同的“生產線”生產不同“產品”,打造不同行業需求的人才。而反觀當前的平面基礎教育,仍未緊跟社會發展形勢,過于強調技能的單一身份。致使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過于狹窄單一,嚴重不適應社會對創新發展的需要。
眾所周知。平面設計者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藝術設計水準,一個不僅精通本專業知識,而且藝術視野寬闊,相關學科的知識豐富的設計師,其作品一樣充滿著魅力。而當前平面設計基礎教育存在的過于過于強調技能的單一身份問題,注定了靠單一的“生產線”是不可能培養出綜合素質強創新型的平面設計師的。要在平面設計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出復合型人才,需要我們打破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側重平面設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平面設計基礎教學的創新舉措
在信息綜合化背景下,各種學科領域日益呈現出“邊界不清”和“整體性”發展趨勢,這種現象體現在設計領域這樣一個精神與物質、技術與藝術、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交叉性學科,要求設計師具備綜合性知識和技能。如果將自己禁錮在某一專業技能的狹小范圍中,注定要落后的,失敗的,沒有市場的。因此,培養綜合性創新型人才,必將成為平面設計基礎教育的重點。
(一)更新教學觀念
以往的平面基礎教學中,教師的授課過程非常單純,授課首先就課程中一些概念原理性知識進行灌輸式講解,然后講一些實例,布置學生作業。在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進行講評和指正,僅僅是籠統的啟發學生理解概念、靈活發揮,等作業收上來以后,大部分是左搬右抄,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意和想法。從這可以看出學生對灌輸式的教育缺乏主動性,而學習的主動性是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個體的尊重。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身對話的過程”。高校平面設計基礎課的教學更是如此,在教學、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信息解讀方式,教師必須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以符合學生認知差異的差異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教學的目標不應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獨白、傳遞信息過程,而是應與學生一起去探索、一起取研究,幫助學生建構專業技能,知識,培養其較強的綜合素質。
(二)創新教學模式
新的時展背景和趨勢對設計的人才技能和知識的要求更加綜合化。這就要求平面基礎教學樹立培養學生具有創新人格特征的學生觀、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擯棄“教師灌輸、學生接收,教師范畫、學生模仿”的美術教學模式,形成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生動活潑的“活動體驗式”、“實踐發現式”、“討論探索式”等新的美術教學模式。
靈活、多元的教學方法,首先應建立在大課程的基礎之上,以小課題的方式,把原本單一的小課程知識模塊聯系起來,進行可操作性的課題設計,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組織教學;可以根據知識模塊的某一塊內容提出限定性的多種具體條件;也可以由教師設計出課題、性質、方式等要素后,由學生再進行題材選擇、方法選擇、媒介選擇等。這種課題可以體現為橫跨多門課程內容,也可以反映為課程范疇之內的某個專題內容。由一個內容深化成一組相關性的知識內容,也可以是一個單獨的作業方式及內容,如元素與形態、結構與色彩、移動形象語言、材料與色彩等課題。這些課題是在對原課程的知識模塊進行整合、挖掘后,結合其它與之相聯系的學科內容,進行可操作性設計。如按“形態”來說,我們可以從某一種形態入手,進而聯系哲學、美學、材料學等相關的形態理論加以說明分析。也可以從人工形式考慮以人為本的設計模塊入手,轉入到自然形態的自然法則;可以從常見形態轉入么非常見的形態。
(三)改革教學方式及手段
1.營造情境,自由交流,“激發”學習興趣
營造情境,自由交流,“激發”學習興趣一直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體現在高校平面基礎教學中,就是課題設計需要在開闊的視域中中進行。課題情境設計的線索、啟示與方法應是多元、多維、多樣化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消化一個知識點,情境設計可以從多方面的、相近學科及各種層次的客觀對象、主觀意象、藝術作品、形式語言入手,使學生在充滿藝術想象的情境中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及興趣,啟發學習者在一種積極的、發散式的思維狀態中愉悅地展開學習和作業。
譬如: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可以從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事件入手,組織學生利用相關知識對事件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產生創造思維,進行再創造。在這里,教師是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平臺,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課題可以不同的手法完成。如文獻與圖式資料收集、分析鑒賞、速寫、攝影、色彩、綜合材料制作等。
2.強化研究,尊重差異,“改進”教學品質
課程實施過程中,為避免因學生個體差異而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教師可以按具體差異劃分出層次,分別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共同介入問題,評價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像“課程行動研究”:并不追精確的研究結果和理論建構,而在于解決具體情境中教師直面的問題。求得教學品質的“改進”。當然,教師在課題設計中不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而是群體合作的發展形式。具體操作中可以采用當今普遍采用的分層教學法、劃定不同的研究小組,分別探討不同的研究課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研究性問題解決的學習中,學生的真實表現是無法通過傳統的作業成績來評價的。我們應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基礎,注重以學習者的個性化反應為目標的總結答辯的方式進行本質性評價。以利于學生歸納學習成果,強化理論知識。如在基礎課程結束后,可以讓學生整理學習成果,寫出總結性論文,以答辯的方式與教師、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和探討。這種尊重個別差異,基于學生實際表現進行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彌補傳統學習成果評價的不足,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反饋信息,使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更多思考、更多知識和技能。
結語
作為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存在密切關系的平面設計,在當前新技術、新媒體、新理念的強烈沖擊下,其內涵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斷變化。這種變化為平面設計教育帶來的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意味著舊的設計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適應培養更具社會競爭力的通才型人才,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求將設計教育放到一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物質領域與精神領域、社會生活、藝術與工藝等多學科交叉的地帶來重新審視,進行教學創新。機遇則意味著在新技術、新媒體、新理念背景下,我們的平面基礎教育、教學手段更為豐富,有更多的潛力可挖掘,可利用。總之,在這種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平面基礎教育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有出路。
作者:徐軍單位: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