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智慧城市設計理念下城市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智慧城市(smartcity)的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科技手段為輔,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提升人們的主觀幸福。本文界定智慧城市的內涵,解析智慧城市理念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未來城市發展實踐的策略。最終指出只有突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在構建人與環境一體化格局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媒介技術加持,同時在提升普通大眾建筑素養的前提下,才能使大眾都參與到智慧城市的設計之中,從而進一步推動城市設計由理念到實踐建設的飛躍。
關鍵詞:智慧城市;人機同構;以人為本;空間擴張
引言
人類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開始逐步從洞穴走出來,聚集并建造房屋,開始形成最初人們對住宅的設計及對生活環境的營造(指對抽象事物的構造)。隨著房屋建造的增加,聚落逐漸形成,于是最初的人類共同體結構也隨之不斷地升級、完善。隨著人類生存空間的擴張,人類的生活質量也逐步提升。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馬車道路系統的形成,到19世紀末第二次產業革命時代,汽車工業的發展,隨著交通道路系統發生質的變化,傳統城市的構造也增加了物理空間(生活中建筑物的構建空間)功能,也就是說城市設計理念發生了質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城市建設也日新月異。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城市建設的“信息港(cyberport)”理念,20世紀末又開始打造數字城市(digitalcity)。如今,中國智慧城市(smartcity)的發展理念已經被提出并逐漸現實化。這說明現代社會技術的變革推動著城市建設不斷發生著改變。筆者正是從這一問題出發,在智慧城市到來的同時,辨析智慧城市的內涵,分析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期能為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中國城市發展及完善貢獻綿薄之力。
1智慧城市的內涵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在建筑學、城市規劃、景觀學、IT技術、生物學,管理學等學科交叉性的協同發展下,所整合出的融合性理念(convergencecon-cept)。智慧城市的空間根據楊堂堂[1]的研究分析指出,在空間形態上是5種空間的融合,即網絡空間(互聯網和云計算),物理空間(城市設計和規劃),數字空間(地理現代測繪的地理信息空間),時間空間(線性時間),以及思維空間(大數據的集中分享和分析處理)。所以說智慧城市的設計理念是多學科、多領域共同參與的成果。其目的是建設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即減少公共支出、提高服務的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提供決策支持和促進創新以及提供實時的信息,如此才能最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這與歐盟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6大要素是相一致的。即從人、經濟、環境、政府、居住、出行這6個方面來完善城市的功能[2]。但是,從中可以看出這6個方面之首是“人”。所以本文從“人”的角度出發,將韓國和中國城市的主要發展脈絡進行對比,從而提煉出智慧城市的理論提出、發展演變以及建設實踐的整體脈絡。中韓兩國智慧城市的發展脈絡,見表1。由表1中韓兩國城市發展脈絡的對比可以看出,在整個城市發展的過程之中,中韓兩國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科學技術在推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日俱增。二是城市發展的主體越來越多樣化。而發展到智慧城市階段,城市發展主體之中都包含了“大眾”。具體來看,首先,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信息港(CyberPort)”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建設數據傳輸、信息共享的城市,以此形成多種技術和服務的信息節點以及信息中樞來服務城市居民。基于此,在城市設計上不但完善了物理空間,同時也增加了對城市網絡空間的建設,使城市的空間得到了擴張。正如麥克盧漢(Mcluhan)所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一樣,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全世界儼然成為一個由互聯網作為神經系統的村落。那么可以說,城市里的信息網絡就是這座城市的神經系統。中國自20世紀末開始打造數字城市(DigitalCity),將信息自動化、網絡化管理以及數據分析,數據分類和智慧識別處理信息等融入到城市設計之中,進一步改進城市的發展質量[3]。進入21世紀,中國智慧城市的設計理念逐步由設想走向現實化。智慧城市的發展是通過信息采集和動態分析來提高城市的應變能力,管理的智能化,以及云平臺網絡協調智慧預測等功能,利用大數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創造城市的社會價值。綜上所述,隨著技術的變革,城市也會相應的隨之變化。并且,城市的每次變革都是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能夠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而且由表1可以看出,城市設計從政府單獨自上而下的“霸權垂直式”設計理念逐漸發展演變為多主體(政府、企業以及大眾)共同參與的“民主水平式”的設計理念。這代表著城市設計理念逐步走向成熟。其次,韓國政府于21世紀主導U-city(Ubiqui-tous-city)的城市設計規劃。
而其設計理念于20世紀末已經在學界開始被探討[4],即以具有超時空特性和無處不在特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為基礎,把韓國的所有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此促進韓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革新的國家戰略。其中,“ubiqui-tous”一詞出自拉丁語,具有“無處不在”的含義,即普遍存在。在互聯網時代,特指人們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媒介存在的情況下,不受時空束縛,可以隨意地進行網絡連接的環境。據韓國土地公社(KLC:KoreaLandCorporation,韓國國家公共企業)指出,U-city的設計實體計劃于2012年完成初步建設(初步建設的U-city:大田道安市,仁川青蘿市,世宗市)。2018年9月在韓國朝鮮大學(ChosunUniversity)建筑學專業(SchoolofArchitecture)的組織下,以學校為單位參與了韓國國土城市規劃學會(KoreaPlanningAssociation)舉辦的“智慧城市設計競賽”[5],對世宗市(Sejong:韓國世宗市位于韓國中部地區,為當前韓國政府設立的新行政市,在未來除了總統府,國會,國防部和外交通商部仍留在首爾,其余政府部門單位將遷至世宗市)的5-1號地塊進行智慧城市的設計。世宗市是U-city理念的目標實現城市之一,但是在小組調研過程中發現,原定于2012年完成的建設目標,直到現在依舊還沒有完成。其原因是韓國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下降,國家經濟支出問題等使規劃落實不到位,其中還有對智慧城市理念理解不到位的原因。U-city與智慧城市不同,U-city更多強調的是以科技為中心,主張通過科技改變國人生活。例如,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屏幕,就是一種“讀屏時代”的表現,通過屏幕實時地公布城市環境、交通、城市安全等信息,以此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通過科技來武裝城市確實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增加了所謂的科技感,但是過分地強調科技卻忽視了人的主觀幸福感受(SubjectiveWell-Being,簡稱SWB,主要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韓國智慧城市理念是2000年末提出的,由企業為主導使具有其活性化。其與U-city的設計理念的不同之處在于,U-city是城市居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使用智能化的尖端技術的城市,而智慧城市是使城市的系統本身智能化、機能化,并且相互連接,使人與城市環境形成一個整體。進一步解釋,U-city強調的是城市與技術的結合,而智慧城市強調的是為市民生活提供服務,從而超越了城市與技術,將人切實地融入其中[6]。所以智慧城市的設計理念不是憑空而出的,而是在U-city的設計理念上的進一步升華、完善。即智慧城市強調的是以人為本,以科技為輔的設計理念。通過城市生活的三大主體———公眾、政府、企業,利用數字城市的人機交互界面使城市系統的信息活性化[7]。這樣不但可以使科學更加具有人性關懷,同時也實際地提高了人的主觀幸福,使城市空間更加適宜人類生存。綜上所述,智慧城市的內涵可以確定為: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系統的智能化。具體來說,智慧城市是以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即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基礎,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為目標,是全體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城市構建的智能化城市。所以,智慧城市是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市理念,而人的主觀幸福感受是其重要的參考基準。特別注重的是在“人機同構”的環境中,科學合理的人機(人與環境)共存關系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即數字化時代,平衡人與技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實現數字化生存[8]。例如,雖然生活在城市,但是人可以更多地停留在室外(自然環境中),盡量減少私人家用車的使用,而通過使用大眾交通使出行變得更加綠色,以此來減少環境污染,切實地履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而在中國,由于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問題尤為突出,貫徹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理念就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將每一個個體切實地融合進城市化的軌道之中,使被動地推動變成主動的參與,使城市變成一個“命運共同體”,才能在面臨城市問題的時候,獲得相應的免疫力、抵抗力、恢復力以及適應力。所以,智慧城市的關鍵在于人與科技的共存與融合。
2建設智慧城市所面對的問題
智慧城市這一設計理念一經提出就受到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因為這一理念對城市的建設及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實際推行這一理念的實踐過程中又將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如智慧城市的多維解讀問題、對城市空間的理解問題、城市資源的合理調度及規劃實踐落實問題等。
2.1智慧城市的多維解讀問題
即超越城市建設的地域性局限。城市建設應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反映出本城市獨有的特點,而非簡單地對其他城市進行復制再現。具體地說,利用城市定位上的地區差異性進行規劃設計,在保留原有城市面貌的同時,進行智慧化城市轉化、再生,使新老城市共生,而非“一刀切”地將舊有城市完全摧毀,進行“無土式栽培”。否則,新生的智慧化城市只能是陌生的、無特色的“智慧城市”。再比如,城市交通擁堵的情況是隨著現代化的進展而出現的問題,這在古代城市建設之中是不會出現的問題。所以現代城市建設不能一味地“遵循舊制”,而是應該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多維度的解讀。
2.2智慧城市城市空間的理解問題
即智慧城市的設計要兼顧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將云計算(CloudComputing)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之中是歷史的必然。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20世紀最著名的建筑大師,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曾指出,未來的重大問題是由共同的需求來決定,建立在統計學的基礎上,采用計算的方式來建造房屋,城市規劃必須具有廣闊的視野,并且我們將會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因為,有了計算和統計才出現了后來托尼•加尼埃(TonyGar-nier)設計的“工業城”(將城市變成了一個大花園),以及出現了改變我們居住方式的商品化住宅。這說明數據計算可以影響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將數據科學地運用到城市的設計之中,例如,智慧城市的數據采集可以為城市設計提供重要的信息。
并且,在智慧城市的設計之中,一個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是取決于該城市的數據信息的獲取能力以及對相關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力的。所以,大數據的運用便是在城市物理空間的基礎上擴充了虛擬網絡空間。而城市物理空間的建設要有整體布局的思維,否則不均衡的城市物理空間規劃不一定就能達到“非對稱美”的理想目標。比如,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CCTVHeadquarters)是建筑大師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2004年的作品。但是這座斥巨資建的新大樓卻被大眾詬病為“大褲衩”,從某一角度來看,其原因可能在于這座大樓與北京固有城市環境的整體文脈不是很協調。
2.3城市規劃的實際落實度不高的問題
城市規劃的實際落實度不高的問題指的是城市建設實踐過程之中資源調度不到位、制度保障不健全等問題。例如,前文提到的韓國世宗市就是在貫徹落實規劃的過程中,實際落實不到位,至今沒有建設完成。所以城市規劃應該發掘并激發城市的潛力,從實際角度出發,而不能好高騖遠。并且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領智慧項目的建設。再比如,近年來,在中國出現的“共享單車”便是為了發展智慧城市所提出的智慧化項目,但是目前來看其發展卻遇到了瓶頸。因為雖然共享單車方便了大多數人,但是卻因為有的使用者將單車隨意停放,或者將公共資源私有化,而違背了“共享”的初衷。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是因為缺乏相應的制度制約,二是因為大眾不具備與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民素養。因為“共享”是以共同交流為前提的,而使用者沒有做到“換位思考”,隨意處置公共資源,為城市資源的調度帶來了困難,從而使共享單車項目的發展步履維艱。其實,我們所謂的共享便是美國記者簡•雅各布斯(Jane•Jacobs:美國著名作家,城市規劃師,1952年任《建筑論壇》助理編輯)在其著作之中所提出的“共有(togetherness)”是一致的。她指出“共有”這理念在城市中起到了很大的破壞作用。很多東西都被要求“共享”,這樣的要求反而使城市人各奔東西,互不關心[9]。所以,共有應該是在制度制約下的共有。不過,共享單車項目雖然讓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逆影響,但是卻給我們帶來了反思的機會。
3未來城市發展策略
勒•柯布西耶[10]在《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指出,有建筑藝術存在的城市才是幸福的城市。房子組成街道,街道又組成城市,而城市是具有靈魂的個體。所以智慧城市就是一個存在建筑藝術的城市。建筑能成為藝術是因為其融入了建筑者的情感,而智慧城市若要做到讓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人都獲益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而且要融入每一位市民的情感。即讓人人都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之中。因為根據智慧城市的內涵,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是以人為中心,依靠的是城市生活之中的每個居民的共同參與。在這一基礎之上,利用信息與通訊技術,以提升城市居民的主觀生活幸福指數為目標。特別是,在中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導思想的大框架下,將其體現在城市建設上就是智慧城市設計理念的現實化。在中國,目前智慧城市的設計與規劃正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國家的大力提倡,從提升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指數、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并消除各種城市安全隱患、平衡生態等諸多方面來看,建設智慧城市必將成為城市設計發展的主流方向。近幾年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智慧城市的發展。例如,自動化(自動泊車,無人駕駛等)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人機平衡,但是卻促使新的人機平衡不斷發展。這勢必為智慧城市的實現注入新的源頭活水。為此,未來城市建設之中,應該樹立以下發展策略來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的不斷完善。第一,建設智慧城市,應該發展市民基礎建筑教育。“所有的建筑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不但有“鑒鏡”的作用,也有引領未來的功用。加強市民的建筑史教育,普及基礎建筑知識。不但有利于增強市民對建筑美的感受力,還能夠讓市民具備一定的建筑知識能夠切實地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之中。讓智慧城市的建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大眾共同參與。第二,建設智慧城市,應該強化技術的推動力。
智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新技術的加持,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介技術的發展,已經使現代人生活在媒介技術構成的網狀社會之中。智慧城市擴展了物理空間,使物理空間更加和諧,符合現代人居住要求的同時,更應該強化虛擬空間的建設。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實現城市的空間擴張———平衡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的結構布局。因為智慧城市的設計涉及到一個復雜而巨大的系統。這給城市設計的空間尺度(spatialscale)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城市設計中,空間尺度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平臺,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必定將改變這一物理空間尺度。為了讓空間利用變得更加高效,建設智慧城市的同時需要完善各領域的技術,完善配套設計研究。在信息化時代的推動下,未來的智慧城市有望從單一的中心空間結構,向多中心的格局轉變,打破了原有的機械化、扁平化的空間結構布局,提升了多元化,網絡化的發展。第三,建設智慧城市,應該打破主客對立的二元思維模式,樹立“人與環境”一體化的新思維格局。“人與環境”的一體化,在互聯網時代,甚至是未來的“AIOT=AI+IOT”,即不久將來的“5G”時代,在人工智能與萬物互聯的媒介技術環境之中,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就是在“人機一體”,“人機同構”的理念下去處理人與城市的關系。城市不僅僅是人類居住的場所,所以不應該將其當作人類的客體,那么人類也不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也不再是人類的“工具”。人類已經成為了“后人類”[11],與城市融為一體。所以,只有在這樣多維度、一體化的思維模式下,人類才能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設計理念的不斷完善,而促進實現居民主觀幸福提升的目標。這也是未來城市建設首先要樹立的價值尺度。4結論在第四次產業革命時代,人類已經成為了“后人類”。即不同于以往的以二元對立的姿態奉行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而是在以人與媒介、人與環境,即人與“他者”共存、共發展的多維度、一體化的價值觀引領下,去構建一個“去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活模式,才是符合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而智慧城市設計理念符合這一價值觀,是“去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在城市建設上的體現。這與“人本主義”并不矛盾,人們只有從高高的“統治者”的位置上走下來,與技術融合、與媒介融合、與城市融合,即與“他者”融合,去踐行“去人類主義”生活模式,才會獲得真正的主觀幸福,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是由大眾共同參與來完成的,是需要通過不斷革新的媒介技術的加持,以及大眾城市居民素養的提升來逐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楊堂堂.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與技術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1):63-67.
[3]張元好,曾珍香.城市信息化文獻綜述——從信息港、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情報科學,2015,33(6):131-137.
[7]梁軍,黃騫.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術發展機遇與挑戰[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1):81-86+102.
[8]周海寧.論互聯網時代受眾的數字化生存能力[J].出版發行研究,2018(12):23-28+11.
[9][美]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10][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意]羅西-布拉伊多蒂.后人類[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邵疆疆 周海寧 單位:朝鮮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