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園林中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頤和園“遠借”西山、玉泉山之景,將園林的“視覺邊界”擴大到遠山,更顯宏大;江南園林多有“近借”“鄰借”手法,則可以利用近景制造景深,突出幽靜氛圍。如此精妙的藝術效果,幾乎都得益于墻和窗的巧妙配合運用。如何使用“借景”這一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的精髓,使之豐富現代室內設計,是室內狹小空間達到“移步換景”的挑戰。
更充分的把室內與園林相結合,是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必須揣摩的事情。由于墻與窗具有使人“作畫圖觀”的作用,其裝飾美無疑具有錦上添花之效。如按照窗的作用與裝飾分類,比較顯著的有“空”“漏明墻(漏窗)”兩類。
空,指空宕不裝門窗扇的門或窗洞。《營造法源》載:“辟有門宕,而不裝門戶者,謂之‘地穴’;墻垣上開有空宕,而不裝窗戶者,謂之‘月洞’。”“漏明墻”是指在園墻上辟窗空,空中用望磚和屋瓦砌成透空圖案的墻,其窗空又稱“漏窗”。漏明墻雕飾與否,自然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然而雕飾本身的美感是不能否認的,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園冶》的論述似乎過于獨斷了。與窗具有的裝飾意味不同,園林中“白墻”的地位更加特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墻”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這是由古人獨特的審美觀念決定的。孔子有言“:吾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何也?質有余者,不受飾也。”古人“好質而惡飾”的思想對園林創作影響巨大。由此可見古人對質地之美的追求到達了何種程度。
“曲徑通幽”則是在室內運用園林隔與通最好的表現手法。貝聿銘將墻窗元素運用到空間序列的各個部分。所示后院空間中,墻起到了“畫本”作用,承托樹影,別有意趣。另外,菱形窗洞順著游覽流線排布,極富韻律感。這一設計與頤和園花墻頗為相似。但頤和園的窗洞形態各異,有韻律而不失變化;香山飯店則更凸顯現代主義簡潔風格,兩者可謂各有千秋。“俗則屏之,嘉則收之”,談到墻的“隔”就不得不談窗的“通”。開窗莫妙于借景,所謂“窗非窗也,畫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畫上山也……而‘無心畫,尺幅窗’之制,從此始矣。”借景的意義,又可分兩方面講。首先,窗洞起到“框景”的作用。“框景”是造園者對景觀的選擇和限定,體現了藝術家的能動因素。這種“限定性”好比攝影師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拍攝到美的瞬間,使人聚精會神地體悟美。
其次,如今城市室內的環境設計也利用園林移步換景的特點,不僅宅院如此,所有的室內基本都是這樣的。追求意境也是園林的一個顯著特點,它不僅是自然的鏡子,也是心靈的寫照,它包含著文人、畫家、詩人、造園工匠飽含對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這種融匯了客體的景和主體的情的藝術意境,在古典園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室內設計發展的當下,室內空間層次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的審美需求越來越高。如何將古典園林設計中的“借景”手法加以改變應用到現代室內設計中來,使室內空間也能感受到“移步換景”的審美情趣,更充分的把園林和室內設計結合起來,是我們每一個室內設計師該思考的事情。園林的“墻”“窗”藝術,是古代造園手法中最具抽象性的部分。正如它們“隔”與“通”的作用一樣,通過分析墻與窗,我們暫且避開繁復的方法,直視古典園林藝術的精髓———建立人與自然的一種新的聯系。“墻“”窗”元素在空間、視覺、心理層面上的“隔”與“通”,都是古人試圖建立這種聯系的積極探索。古往今來的人們以一種傳承的方式延續著園林的造園技法,而我們將“景”移進室內空間加以改變,破而后立從新闡釋這一種新的園林方式。今天,當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凸顯,當世界建筑走過現代主義而開始反思過去,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園林藝術會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作者:于凱瀧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