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增強現實技術室內設計教學實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增強現實技術(AR)作為虛擬現實技術(VR)的延伸,構建增強現實技術(AR)輔助交互式教學模型,進行基于AR技術的室內設計教學實證研究,通過學生學習策略調查問卷的測試研究,探討該模型的教學效果。研究結果表明:AR輔助交互式教學,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接受和認可,學生認為AR輔助交互式教學可以減少學習的焦慮,提高專注力,學習者的創新能力、任務導向、協作能力有大幅提高,綜合能力有所提高。
關鍵詞:增強現實技術;交互;室內設計;教學;實證研究
一、增強現實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目前,增強現實技術(AR技術)在國外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創建教學情境、模擬虛擬校園、模擬教學實驗等方面的研究。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克里斯托弗•德迪(ChristopherJ.Dede)教授[1],開發了“增強的現實”移動課程,創建了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情境式教學;哥倫比亞大學開發的移動增強現實系統(MobileAug-mentedRealitySystems,MARS,1996)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建立虛擬校園[2],以幫助用戶了解學校的歷史;Shelton和Hedley采用增強現實技術進行九大行星的教學實驗[3],通過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教學活動,并形成良好的互動。隨著移動手持設備的迅速發展,國外AR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趨于簡單化、便捷化的發展。
二、傳統的高校室內設計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高校室內設計教育領域中,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學生自學為輔,教師講課應用PPT等演示軟件進行理論講授,學生通過軟件CAD、3DMAX、PS等的訓練,鍛煉空間尺度感覺能力、空間想象力。如設計系列課程,國內高校的課程模式多數為任務驅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布置任務書—教師解析任務—學生查閱資料—課上電腦繪制—教師輔導—學生修改—再輔導—再修改—最終完成。在整個方案設計過程中,有經驗的教師憑借多年的工作積累與審美經驗,可以快速地根據場地制定一套設計方案,然后選擇不同風格的家具模型,以更好地適應場地空間。而學生設計前期需要較長的時間思考哪種方案更合適現有場地,然后反復地調動電腦中的各種模型放進場地中,直至換到滿意的模型為止,這個過程浪費了學生大量的精力與時間,最終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三、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教學模型設計
“室內裝飾材料與構造”由于課程信息量大、內容較晦澀,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的是教師講解輔助PPT演示,而PPT演示的弊端是形式較單一,并且無法完全展開演示房屋構造內部結構,因此這門課程更適合AR輔助交互式教學模型來開展教學實踐。該模型構建如圖1,包括(1)課前提前構建完整的學習體系,展開必要的適合教學的AR標志物的制作,以完成課前準備工作。(2)為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需在每個模塊開始前,設置導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展開交互。(3)以教師講授為主,AR作為媒體輔助,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交互。(4)展開學生的課堂參與討論環節,鼓勵學生在課上應用AR技術進行交互學習,進一步鞏固交互效果。(5)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交互學習完成固化。(6)實踐教學8周后展開調查問卷測試,進行學生學習的評估、學習策略能力的檢測,以及收集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意見,以檢驗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教學效果。
四、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實證研究及分析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研究方法。對象為建筑學院同年級的2個本科類A班(建筑學)81人、B班(環境設計)82人,共163人。專業為建筑學理科專業及環境設計文科專業,專業設置相對均衡。以“室內裝飾材料與構造”(2007版)第一、二、三單元為例,在2015—2016學年第2學期展開教學與調查問卷測試,教師根據各單元的主題設計教學項目,教學每周2個學時,歷時8周,8周后進行調查問卷測試。研究采取定性分析結合定量數據的研究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測評,定性數據主要來自AR輔助交互式教學8周后的調查問卷,量表采用Liken5點法計分,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依次計為“1—5”分,反向敘述題則反向計分[4]。量表將調查學生通過AR輔助交互式教學學習后,學習策略的能力是否提高,以及學生對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接受程度及滿意度。問卷設計參照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溫斯坦教授等人(1987年)編制的,關于學習策略較為成熟的“學習和探究策略調查表”(LASSI)[5],又根據室內設計學生的專業特點,補充了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任務導向性三部分內容,補充的選項設計參考了CUCEI量表。問卷的設計包括20個問題,詳見表1。進行調查問卷測試后,研究人員利用SPSS軟件對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保留了其中的17個問題。修改后的問卷CronbachAlpha信度分析的結果顯示各公因子的Alpha統計值均大于0.8,結果非常好;對內容效度分析表明17個調查選項顯著水平小于0.05,與總分顯著相關,說明量表能準確地反映學習者對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接受度,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
(二)實驗結果及分析我們對修改后的量表使用SPSS16.0進行了數據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看出,4個因子均值分別為4.06、4.09、4.21、4.18,均超過4,這表明AR輔助交互式教學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并且學生認同自己在專業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綜合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下面將從調查問卷測試的四個維度分別進行分析研究。1.學生對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態度和看法。學生對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態度和看法這部分因子均值為4.13,這表明AR輔助交互式教學得到了大部分學習者的接受和認可。教學實踐證明,AR輔助交互式教學不僅能實現“可望且可及”的演示效果,而且提供更多的交互式體驗,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進行交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均值4.31),更能提供高沉浸性的虛擬場景,有效減輕學生的認知負荷,減少學習的焦慮感(均值4.13),使學生更加專心地投入學習(均值3.92),從而獲得積極的教育教學意義(均值4.13)。2.專業應用能力。專業應用能力這部分的因子均值為4.09,這說明通過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學習,學生認同他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所提高,他們認為對“室內裝飾材料與構造”課程的3個單元內容的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均值分別為3.88、4.41、4.18),這也證明對比傳統的室內設計教學,AR輔助交互式教學所提供的虛實結合演示,不僅擴大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所演示的內容更具針對性,使知識內容的呈現與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感有機結合,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力,形成更為深刻的學習印象,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考試策略:均值4.05)。3.合作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這部分的因子均值為4.21,為四個因子維度的最高分,這說明通過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學習,學生認同他們的創新能力(均值4.21)、任務導向(均值3.89)、協作能力(4.52)都有大幅提高。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特點正是不單依賴教師的活動,還需要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相互交流與協作才能保證課程順利進行。AR技術的體驗式教學能創造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習者共同協作,并在協作與交互中一起討論交流,進行學習討論,從而鍛煉了學生的協作、溝通、交流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6]。4.綜合能力。綜合能力的因子均值為4.18,這說明通過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學習,學生認同他們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AR輔助交互式教學實踐證明,把學生作為主體,利用AR輔助進行教學,學生認同他們的學習輔助能力(均值4.19),自我測試能力(均值4.35),時間管理能力(均值4.01)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與提高。進一步使學生形成更加系統的學習認知,促進其系統性、科學性學習思維的發展,學生的系統性學習思維形成后,他們便可以更自如地安排學習進度、選擇知識點,基于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綜合分析可知,在4個維度的因子均值中,最高的是合作學習能力,因子均值為4.21,這也說明學生通過AR輔助交互式教學,認為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對創新能力、協作能力有重要的提高,而這部分能力對于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是最欠缺卻最重要的;得分最低的是專業應用能力,因子均值為4.09,這說明學生認為雖然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形式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交互性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及綜合能力,但是對于專業應用能力的提高不是特別大,尤其是對部分章節的理解(均值為3.88)并不理想,以及并不能鍛煉他們選擇要點的能力(均值為3.91)。通過以上教學實踐及分析的結果,對于高校室內設計專業較為枯燥的理論課,AR輔助交互式教學的虛擬結合、高沉浸性、靈活互動性的特點,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減少學生的學習焦慮,學習更加專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幅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及綜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五、結論與展望
AR技術作為虛擬現實技術(VR)的延伸,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新形態的軟件,正不斷向教育領域滲透,逐漸推動著高校教學領域的發展。它憑借靈活性、實用性、虛實結合性等諸多優勢給學習者帶來奇妙的體驗[7]。此外,高校的室內設計教學,長期受教學演示的限制,已嚴重影響到室內設計學科的科學性、系統性發展,因此在高校中有必要結合AR技術輔助室內設計教學來解決這些矛盾。本研究采用一種AR輔助交互式教學模型,在“室內裝飾材料與構造”這門課中進行了教學改革,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并通過學習策略能力的調查問卷測試,獲得了實證研究驗證,結果令人滿意[8]。
參考文獻:
[1][3]張洪波.增強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2]宋善威.數字技術在現代商品展示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4]李西,謝穎.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12).
[5]黃威威.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M大學為例[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6]慧英.交叉融合突出特色———面向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城鄉規劃與交通》課程轉型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
[7]周大镕.基于增強現實的體驗式教學演示軟件的設計與實現[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8]鄭雅慧.基于綠色室內設計理念的辦公空間設計課程研究[J].裝飾,2014,(5).
作者:鄭雅慧 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