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區設計論文:綠色對生態城區設計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管弦單位: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研究生
綠地系統對城市空氣凈化的影響
綠地系統可吸附空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氟化氫等污染物,凈化空氣,減少污染。近年來,由于城市工業的發展和城市汽車數量的猛增,空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氟化氫等污染物的濃度越來越大,有些已成為城市的一大公害。綠色植物對這些粉塵和有害氣體有滯留、吸附、過濾作用。據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1981)測定,含氟化氫的空氣通過20m的闊葉林帶后,其濃度比空曠地降低10%以上;又據北京環境保護研究所(1977)對80—100m寬的果樹林測定,通過林地后空氣中的氟化氫濃度比通過同樣距離的空曠地下降22.21%。綠地、林帶對減少大氣飄塵的效果也非常顯著,據何綠萍(1992)對北京市測定,夏季成片林地減塵率可達61.1%,冬季也有20%左右,街道綠帶減塵率為22.5%%—85.5%。
綠地系統對城市生活環境的影響
城市綠地、森林具有降溫(夏季)、增加相對濕度、滅菌、調節空氣負氧離子、美化環境等功能,給人們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環境。據謝維等人對撫順環城林與市區對微生物種群數測定,對人體危害最大的細菌,市內是林帶內的32.65倍,森林滅菌作用又以針葉林的功能最強。在人口稠密、環境污染嚴重的城市,城市綠地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但城市綠地類型不同,綠化樹種、樹齡、樹冠、結構等不同,其生態環境效應也有很大差別。同時,綠地系統可以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可以給人提供良好的休閑環境。
生態城市建設中綠地系統存在的問題
1城市綠地系統發展不均衡
對于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發展的均衡性方面,因為,不同的城市經濟總量之問存在差別,同時不同的決策者對于不同的項目之間的重視度也存在差異,因而,不同的城市園林綠化缺乏平衡性,這一點主要表現在發展中城市、環境意識缺乏的城市與發達城市之間的對比,前者的水平整體偏低。然而,在一些城市中,雖然不論從人類綠化面積上看還是從綠化率上看,都比較高,但是卻缺乏合理的綠化結構布局,也就是說,與鄉鎮相比,城市中心的綠地面積在不斷縮小,從而導致了城市園林綠化的均衡性的嚴重缺乏。
2城市綠地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城市綠地系統使城市居民的環境得以改善,使城市生態系統得以持續優化。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綠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依據,然而,對生物的多樣性進行保持,對系統內的動態平衡進行保持,也就是說,為了保證自然生物群落能夠通過人工的城市綠化得以形成,必須使綠地的自我恢復能力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得到保持。然而,在當前的城市綠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僅不能促進城市生物群落的形成,反而對其進行破壞。
3城市綠地系統中植物配置缺乏科學性
在園林綠地規劃設計中,設計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方案規劃的構思和立意上,而城市決策者為了追求政績,需要時間短、見效快的綠地景觀,導致重景觀,輕生態“一次成型”的綠化模式被廣泛應用。一方面出現根據其構思和意圖而忽略綠化的生態功能,硬質景觀過多,園林植物運用少。另一方面所運用的植物也是按照其構思和利益所定,沒有考慮到每種樹木的具體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以及與方案所在地的氣候和土壤環境的適應程度,往往造成非“適地適樹”,有的則由于強調觀賞外型而栽植一些在生態適應性上并不具有價值的樹種。同時喬木、灌木以及地被在搭配時也缺乏科學依據,造成植物生態效果不高。在植物種植時,有時候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效益,而采用大面積草坪,不符合生態需求。
4城市綠地覆蓋率偏低
長期以來,城市是工業生產和市場交換的場所,它所追求的是經濟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在我國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加上我國特殊的人口問題,就使房地產行業的地位變的日益突出和敏感。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是拉動經濟增產的源動力,也是當地政府部門財政收入和GDP的主要來源,因此上到當權者下到普通老百姓都熱衷于房地產項目的開發。而搞園林綠化建設就顯得底氣不足,一旦影響到城市土地商業化的“高效”開發,往往面臨著被清除掉的尷尬局面。火熱的房地產開發,與很小的綠地率形成鮮明的對比,甚至很多本該用于生態綠化的用地變相的都進行了房地產項目的開發。由于園林綠化屬于公益事業,國家有限的資金只能將園林綠化建設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以至我國城市綠地指標與先進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過低。聯合國規定城市人均綠地標準為50~60m,我國規定人均綠地標準為7~11m2,與聯合國標準相差甚遠,且目前很多城市的綠地面積都還沒有達到這一標準。本世紀初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平均約25%,且城市建設中地面硬化,湖濱河道石岸化,植被人工化,景觀簡單化等人工化趨勢嚴重,城市綠地的環境效能低下。
城市綠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制定綠地空間布局規劃與城市生物保護規劃
城市綠地空間布局規劃應基于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原則,開拓具有相當規模且成片成帶的綠地,使之發揮對城市環境與風貌宏觀調控的效能。同時也應從市民使用的目標出發,建立類型豐富多樣、服務半徑分級均衡的各類分區綠地公園和小型綠地,以發揮綠地對居民從生理到心理以至觀賞的各種作用。組織多種形式的綠色體系,如組織以森林公園、動物園為主體的觀賞娛樂體系,以行道樹削塵減噪為主體的市容美化體系,以風景區綠化為主體的風景旅游體系;以小型綠地開放為特色的日常休息活動體系以及防護林、防沙林為主體的防護林體系。
一個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是否科學、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與如何利用該城市的自然地理、自然空間及有機布置不同功能綠地有關,與城市的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布局是否合理有關,故城市總體規劃應與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同時進行,切忌先總體規劃后綠地規劃的“補綠”做法。此外,在考慮綠地布局時,不能“以城市論城市”,應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完善綠地系統生態還原功能,保護和恢復城市生物多樣性。
2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長遠結合,處理好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好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局部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更要處理好建設與保護、建設與發展的關系,才能確保環境建設與園林綠化相匹配,促進良性生態城市建設運行機制的形成,實現整體——和諧——持續發展的目標。
3加大園林植物生態習性和配置的研究
根據植物的特性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是營造高效生態園林綠地的關鍵,所以應該加大對園林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尤其是保護和凈化環境的功能以及經濟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綠化規劃、植物配置和養護技術的研究。同時做好園林植物選育工作。選出抗干旱、耐瘠薄、抗污染、抗病蟲,耐粗放管理適合城市人工環境的植物。在我國城市綠化用地緊缺的情況下要求我們從空間去尋找綠量提高城市生態效益的做好方法就是種植喬木,鄉土樹種是首選。
4樹立全民綠化意識和優化城市綠地系統
這是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城市市民應有缺少綠色的危機感、緊迫感、使命感,要努力營造全民參與綠化的積極性。要把城市園林綠地的可持續發展放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優化城市綠地空間格局,從而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環的城市生態系統,最大、最優地實現其生態環境保護功能。
5提高城市綠地率
對城市生態規劃,應制定城市各類綠地指標,確定各項綠地的用地范圍,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地覆蓋率和人均綠地,合理設計、合理配置。如從供給人們呼吸新鮮空氣角度去規劃綠地面積的話,所需綠地面積因所采用的綠化樹種不同而異。建立城市的綠色保護體系,加大公共綠地面積,建設森林公園,增加居民的戶外活動空問,充分發揮綠地系統的社會效益.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通過合理布局綠地來減少汽車尾氣、煙塵等環境污染。在建設用地范圍外,規劃區范圍內增加綠地面積,如增加郊區公園綠地面積和增加生態環境綠地建設,包括城市隔離帶、各類防護綠地、農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山林水庫保護區等,提高城市綠地率,發揮綠地的功能和作用。
實例研究——以保定市綠地系統規劃研究為例
1保定市城市綠地發展概況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處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部。距北京160km,至天津170km的特殊區位優勢使其從原來的“首都南大門”已躍升為構建京津冀——大北京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古代城市建設中就有大量園林綠地,古蓮池、“上谷八景”之一的“東臬春雨”都是歷史留下的見證;1959年《保定市城市規劃》中綠地系統就有明確定位即:綠地面積達600hm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7.5m2;但直至1981年底全市綠地面積僅為63.4hm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64m2,綠化覆蓋率9.8%,雖然城市綠地面積絕對值增加,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基本維持不變;2007年底,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7.6m2,綠化覆蓋率36.38%。城市綠化進入了迅猛發展期,但與國內大中城市的綠化水平相比任相對落后。
2綠地系統規劃
2.1規劃目標
運用田園城市理論、環帶結合理論、城市生態學理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理論等。按照保定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利用現有自然生態資源,發掘并弘揚保定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把保定市規劃建設成為環境舒適、運轉高效、特色突出、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園林城市。
2.2總體布局形態模式
保定市城市綠地系統總構架結合自然地貌、人工設施被規劃為“圓環加放射”的混合方式,即“四環、六楔、一核、八帶”。“四環”是結合護城河、防洪堤、中環路、三環路及高速公路設置的四個環狀大型綠地。其中環護城河為公園綠地,其余三環作為防護綠地。“六楔”指結合河流、京廣鐵路及107國道由城市外圍深入市中心的六條放射狀楔形綠化帶。“一核”即護城河環繞的古城區域,它是保定歷史文化的淵源所在,更是綠地系統規劃,環境整治的重點。“八帶”即城市中縱橫各四條的花園林蔭道。
2.3規劃實施效果
保定市綠地系統規劃在保定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首先,強調超前性、可操作性。全市已實現普遍綠化,并取得較好規劃實施效果。其次,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針對保定市悠久的文化特征,將城市綠化和各河流水系統綜合治理開發相結合,實現全面和諧統一。在綠化樹種的選擇上,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充分挖掘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使當地的自然植物群和具有較高價值的鄉土樹種得以廣泛使用,也使得綠地規劃更具有地方特色。最后,注重生態學原理。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實施幾年來科學完善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建設已初見成效。
3保定市綠地系統現狀及存在問題
3.1城市綠地現狀分析
隨著保定社會經濟進步,城市園林受到更多的重視,城市綠化事業得到發展。1999年底保定市綠地總面積達到1283.7hm2;綠地率12.6%;綠化覆蓋率22.02%;人均綠地面積18.2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為1.8m2。但綠地結構不甚合理,以附屬綠地、其他綠地為主,兩者之和占城市綠地總面積的80%以上(表1)。
從城市綠地分布、配置與組合來看,雖然由點、線、面構成的城市綠地系統已初步形成,但綠地網絡系統還不健全,沒有達到應有水平。
3.2城市綠地系統存在的問題
保定市城市綠地系統取得成就的同時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2.1公園綠地數量少、分布不均且缺乏時代特色
據世界49個城市統計,70%的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10m2以上,其中華盛頓為50m2/人,斯德哥爾摩則超過80m2/人,而2007年底保定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為8.4m2,與國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公園綠地面積不足的問題將會阻礙城市的繁榮發展。
城市中公園綠地分布不均,多集中在保定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區。無法滿足廣大市區居民的日常休憩需要,尤其古城及周圍20hm2的區域,集中了全市近一半的人,而道路、綠地等開放空間嚴重狹窄,造成車堵人擠,事故頻繁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綠地綜合作用的發揮。
3.2.2缺乏完整的防護綠地系統
保定市2007年防護綠地面積為30hm2,占綠地總面積的2.1%,主要是分布在一畝泉,護城河部分地段兩側,但由于大部分地段缺少植物保護,涵養林匱乏,加之工業,生活污水的排入導致城市景觀廊道作用被抑制,周圍自然生態區域被破壞。
早在城市建設初期,被安置于城市上風口的西郊八大廠,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但工業區與居民區間卻沒有足夠的防護綠地進行隔離,幾個污染嚴重的工廠周邊沒有形成完整的衛生防護林帶系統。大區域環境中“綠色屏障”的缺乏,使得市區降塵增加,煙霧彌漫,極大的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同時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銳增。
3.2.3生產綠地嚴重不足
至2007年底,保定市生產綠地面積30.1hm2,只占市區總面積的0.4%,遠未達到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規定的生產綠地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比率不低于2%的要求。隨著近年來城市綠地建設規模擴大,用苗量增加,現有苗圃已無法滿足城市用苗需要,沒你需大量從外地調入苗木。既增加綠化成本,又不能解決異地成活問題,如不盡快補足被減少的生產綠地,并加大苗圃的開發建設,將會牽制保定城市綠地系統的加速發展。
3.2.4綠地布局結構和網絡體系
不完善雖然由公園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等構成的點、線、面狀的綠地系統已初步形成,但綠地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綠網、道路網、水網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配置還有待進一步科學規劃與完善。
4綠地系統規劃發展的對策
4.1增加平面、立體綠化,彰顯地域特色
為改變保定市公園綠地數量少、缺乏特色、分布不均的現狀,應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公園來規劃。將小區建設、舊城區改造、道路擴建等與公園綠地、廣場綠地和小區綠地建設相結合;針對機關單位綠地普遍不足的情況,應重視發展立體綠化,將其作為城市綠化的新領域,從而提高綠化覆蓋率,緩解城市人均綠地少的矛盾;在改造建造建設中應充分挖掘古城特色,將歷史、人文為脈絡,鄉土特色植物為輔料,打造一個富含文化特色的自然的園林都市。
4.2全面營造生態廊道,提升綠化功能
綠色生態廊道有聯系城鄉景觀和形成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的功能。利用城市二環路的框架,把原32km的防洪堤、溝結合城市整治,規劃為大型的環城公園,在1km長的三環路內建設高跨度的綠化帶來劃分和連接城市各類功能區;在污染嚴重的工廠生產區與生活區之間,工業區周圍營造大面積生產防護林,用于過濾工業廢氣、固體懸浮物;將水系、道路、防護林帶、林蔭大道交織成互相連通的生態廊道,構成科學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使綠化成為提高生態系統降解能力的主要手段,并成為居民周末休閑提供理想場所。
4.3加快生產綠地建設,滿足城市綠化需求
為保證城市綠化苗木供給,減少從外地長途運輸苗木的綠化造價,要在省道、國道旁的城郊農業用地或荒山等,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的位置,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合理建立本地苗圃。
4.4保護自然斑塊,完善綠地網絡系統
城市綠地系統的建構首先應尊重自然,適應本地特性,許多自然景觀是長久以來特定形成的,如不保護和加強,勢必會導致景觀的消失。應合理控制用地建設性質、規模及綠地率,確保環境質量,要求用地建設部破壞風景區景觀環境。可以成片保留郊區優質農田,加緊建成區周圍的荒山綠化,建設人工景觀達到與周邊環境的國度,在天然廊道已形成的基礎上,把城市內部綠地與外圍環境綠帶聯為綠地系統的有機整體,即保障自然環境綠脈的暢通,又兼顧綠地系統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從而實現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