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路景觀規劃中的生態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城市濱江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城市濱江道路景觀取得了一些效果,生活在濱江區域的人們享受到了很多其他場地沒有的特色景觀.為了完善濱江道路的設計理念,更好地對山地城市濱江道路進行設計,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濱江道路設計中存在的問題:(1)濱江道路路面高程設定偏高.這是由于防洪標準定位過高造成的,拉遠了人與水面的距離,同時也加大了工程成本.應該在滿足交通、防洪、景觀功能的同時,在空間上進行滲透,提高親水性.即使在枯水季節也仍然能有良好的景觀效果.橫斷面上以自然放坡為主,盡量避免生硬的結構物,將景觀意識融入護岸設計.(2)道路設計手法過于生硬.過直或過寬的道路,硬質鋪裝太多,缺乏與山水自然環境的結合.包括與市政道路的銜接,道路縱斷面設計應符合城市豎向規劃,與相交道路路口的豎向相協調.道路豎向設計與周邊開發用地場坪的標高盡量一致,避免開發用地場坪填方過大而造成投資增加.(3)對濱水道路環境應提供的城市休閑活動空間考慮不夠充分,空間和道路的設計應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生活綜合功能.
2.1自然生態設計所謂自然生態,指的是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在自然界,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而生態設計視野中的自然生態設計即是通過對大自然原始風貌盡可能地保護和改造,使其更好地適應人類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自然生態設計需要將環境因素納入規劃設計之中,進而為景觀規劃的制定提供決策,因此也屬于綠色設計或生命周期設計的一種.從理論上講,由于自然生態設計觀念的介入,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從一開始便要求在其全部過程中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因素,使各種保留自然生態的原始景觀得到維系和保護,并最終設計出一套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景觀規劃系統.也就是說,在進行濱江道路的景觀規劃之前,便需要“逐漸融入生態學的觀點,冀圖從大尺度、高層次上探尋‘健康的城市’,創造宜人的建筑環境……認識到遠離城市的‘大地景觀’(包括荒野地、濕地、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的重要性,并努力作出保護,尋求城市與自然的融合.”作為濱江城市,在自然生態設計上由于擁有天然的水系,一般都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城市水系本身就是城市自然生態的重要體現之一,圍繞城市水系而進行的濱江道路景觀規劃是否得當,不僅對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態帶來重要影響,而且對天然水系也會造成相應的生態效應.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豐富,各種大小江河川流不息,兩岸的城市建設更是星羅棋布,其中一些城市在濱江道路的景觀規劃中便注意到了對其間自然生態的維系和保護,如武漢的沿江大道及江灘公園、長沙的湘江風光帶等.位于漢口的武漢沿江大道是一條濱臨長江、全長10.46km的交通干道,有20條主要街道與之垂直相交,也是武漢水運最為集中之地,素有全國四大港口之一美譽的武漢港就在道旁,貨物吞吐量大,水陸運輸繁忙.全長7km的江灘公園建設了市政廣場區、綠化健身區、園藝景觀區.在綠化方面,江灘公園也是名木挺立,芳草茵茵,栽種的綠化喬灌木包括白玉蘭、墨西哥落羽杉、棕櫚、大桂花、樟樹、紫薇、銀杏、雪松、桂花、樟樹、廣玉蘭、烏柏等100余種,[3]綠化率達70%.江灘上一片遼闊狹長的蘆葦,使長江沿岸的原始風貌得以保存,其間野鳥婉啼、葦香撲鼻所營造的野趣橫生的自然意境,也使市民身在城市即有置身鄉野的感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分享受難得的片刻閑適.此外,親水設施的設計也是江灘公園景觀規劃中的亮點之一,第三層觀水平臺中的高層觀景臺比馬路高出1m多,第二層觀水平臺在一年之中有兩個月會被水全部淹沒,汛期遼闊的長江給人一種身在大海之濱的感覺,最低一層的平臺在枯水季節則會露出沙灘,市民拾級而下,就能享受到江水所帶來的身心愉悅.最早于1995年開始規劃的長沙湘江風光帶也是濱江道路景觀中注重自然生態設計的一處代表.湘江風光帶沿湘江南起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km,主要以休閑長廊為主景,其間穿插各種形式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等配套設施,以及多品種的喬木和灌木,體現的就是湘江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自然景觀.作為長沙的母親河,湘江滔滔南來,過昭山而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向西北而出,流經長沙市境約28km.長沙段湘江的自然景觀歷來為人所稱頌,著名的“瀟湘八景”中,便有“山市晴嵐”“江天暮雪”兩處位于長沙境內.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絲的美景,正是長沙湘江風光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所力求恢復和營造的自然生態景觀,也使得長沙市“青山、綠水、碧洲、古城”的自然風光更為突顯.在城市濱江道路的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地形地貌進行部分破壞,在生態學的意義上有著負面的影響,植被綠化正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這種負面破壞的有效減緩.因此,注重植被綠化與注重原有自然景觀的保留成為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自然生態設計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2.2人文生態設計在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的生態設計中,盡管有自然生態設計與人文生態設計之別,但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二者緊密相連,互為補充.自然生態設計作為鋪墊,為人文生態設計的發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在自然生態設計基礎之上的人文生態設計又將自然生態設計進一步向前推進.另一方面,二者不可缺一,亦不可偏頗.忽視自然生態設計將導致景觀失去“人味”,忽視人文生態設計又會使景觀失去神韻.因此,只有自然生態設計與人文生態設計齊頭并進,才能創造出更加宜人的日常休閑與精神文化需求的濱江道路景觀,更好地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而成為增強城市文化內涵和個性魅力,乃至城市親和力、吸引力的根本途徑和手段.按照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一般規律,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生態學更多地關注生物及生物圈的關系,即自然生態系統,其后逐漸轉向人類和人類社會,并且向前追溯和挖掘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人文生態的觀念開始形成并確立.從概念的生成和發展來看,人文生態指的是以人本身為最根本的研究對象,并以人文精神為主導的人文文化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造的一種生態系統.較之自然生態系統,人文生態系統更為復雜,也更加多元和系統化,“既包括人類所居的社會環境、公共生活領域,又包括文化因素,涵蓋生活方式、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民間工藝等方面”.我國歷來就有重視人文生態建設的傳統,《禮記•王制》載:“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后興學”.指出了但凡安居、樂業、興學、倫理及行政管理問題,均屬于人文思考之列.生態設計和生態城市的概念興起之后,引入人文生態設計的呼聲進一步加強,成為城市生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從理論上來講,生態城市的營造“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性和生產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質和生活方式.”因此,人文生態設計也是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方面.一般來說,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的人文生態設計的實現包括設立標志性的文化廣場、修復或重建重要的人文景觀、樹立紀念性文化雕塑等多種途徑.在武漢江灘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同樣賦予了濃厚的人文生態關懷.設計者從武漢的歷史人文出發,以“長江之歌”為主題,通過沿線布置的“江河水”“大江東去”等大型組合雕塑展示武漢特有的長江文化特色,并以長江詩詞文化雕刻為主題,展示了歷代著名文人墨客對長江的頌詠,使市民在一覽長江風光的同時,對長江文化也有相應的認識.除此之外,江灘公園內隨處可見的青銅小品雕塑組像,分別反映了武漢歷史上的神話、傳說、故事,以及各種或者已經離去、或者正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在現代都市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尋到了一處處緬懷消逝歲月的依憑之所,更襯托出濃厚的人文關懷.長沙市是一個擁有2000多年建城歷史的國家級文化名城,積淀其間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沿著湘江發展而來的,因此,在湘江風光帶的規劃設計中,如何更好地體現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擺在規劃設計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從目前建設的現狀來看,無疑也是上述幾種形式的綜合運用,如沿江設立的四羊方尊廣場、杜甫江閣、朱張渡紀念雕塑等.位于湘江風光帶第七標段的四羊方尊廣場是以長沙寧鄉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四羊方尊為主要造型元素的文化廣場.廣場向西伸出湘江江面15m,在觀景平臺上即可觀賞到長沙獨有的山、水、洲、城的盛狀.同時,四羊方尊廣場還在北向布置了雙亭景區和水池假山景區,南向則布置了疊式廣場、白沙坑及生態景區,整體上顯示出規劃者獨到的構思,使得該廣場在包含濃厚的湖湘文化氣息的同時,還兼具了自然生態的清新.長沙是唐代詩圣杜甫晚年最后的居住之地,其時,杜甫租佃了湘江邊一間簡陋的樓房,并名之“江閣”.湘江風光帶規劃之初,為紀念和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在“江閣”原址興建了唐代建筑風格的杜甫江閣,恰好與天心閣、麓山寺、道林寺和岳麓書院共同構成一條文脈帶,不僅表達了長沙與杜甫的不解之緣,更為湖湘文化和杜甫的全方位接觸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契合點.朱張渡是湘江邊舊有的古渡口之一,因紀念宋代兩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往來湘江兩岸而得名,古代便在東西岸分別設有“文津”“道岸”兩座牌坊.經過合理規劃設計的湘江風光帶不僅復建了這兩座牌坊,還增設了朱張會講的相關雕塑,使之成為湘江邊又一道人文風景.目前,生態設計在全球范圍內正在形成日趨盛行的潮流,其所遵從的本地化、節約化、自然化、人人參與和天人合一的原則,以及強調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的觀念,使得包括城市濱江道路規劃在內的各個設計領域均得以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3對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設計的建議
城市濱江道路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一部分,其規劃設計理念應建立在整個濱水地帶的基礎之上.因為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密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對城市濱水區的生活、游憩、景觀、親水的需求越來越高.而濱江道路則成為滿足人們親水、生活休閑、旅游觀光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承擔城市交通,也是路燈、給排水管道、電力、通訊等市政設施的基本載體.規劃應突出濱水區的設計要求和特征,綜合規劃、設計、防洪、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等方面的理念,選擇適宜的路線、路幅、道路標高、橫斷面形式、路面結構等,滿足城市濱水道路景觀設計,體現城市居民與游客的感觀享受.具體建議如下:(1)步行路線與速度設計使其具備休閑、觀光、鍛煉、旅游等功能的濱水景觀道路,尤其要滿足人的親水性要求,可以使道路盡可能地依山就勢,路線設計宜彎不宜過直,盡量與濱江水岸線貼合,沿等高線高低起伏,讓濱江道路融入沿線的自然環境中,實現自然的曲線美.減緩步行速度,可以讓游客有更多的時間來欣賞沿途濱江風景.(2)親水性駁岸設計駁岸主要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如地形、土壤地質、水文、氣候等.應作綜合考慮,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加以處理,在保證道路的暢通和穩定的情況下,駁岸還應是水陸交界處的過渡空間,不僅涉及到自然生態,還要考慮到人文景觀要素,是濱水道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3)路面及人行道材質選擇路面材質的顏色也是道路景觀的一個要素.濱水的景觀道路要求雨水能夠迅速滲入地表,防止路面積水,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提高地表的透水性,保持岸邊土壤濕度,起到蓄水節能的作用.適宜步行、防滑、減塵降噪,改善行人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可以根據環境及功能需要設計圖案、顏色,與周圍環境相協調.5結語好的濱江道路環境是多方面、多層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濱水道路的景觀設計應當遵從濱水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一般規律,運用城市規劃設計的理念和方法,創造濱水城市景觀道路特有環境和景觀品質.單一的“修路模式”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水平的需要,為了取得可持續的景觀設計,必須在建設之前進行完善、綜合的策劃和規劃設計,提升生態人文的科學規劃水平,提高綜合決策水平和綜合管理水平.
作者:常姍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