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研究生就業心理與行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調查分析醫學研究生就業心理情況及行為應對方式,促進應屆醫學研究生就業。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調查北京協和醫學院437名2015屆醫學畢業研究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就業心理及行為應對方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大部分畢業生認為通過努力就能就業,對就業總體保持積極的心態并從容應對,但也存在焦慮、嫉妒、自卑等不良情緒。在面對違約、求職失敗或考博失敗等負性事件時,大部分畢業生能選擇理性的行為應對方式并尋求外界幫助。面對多次求職失敗,多數畢業生愿意降低求職標準。結論合理調節醫學畢業生擇業心理,增強就業信心,在行為應對方式上加強對就業新途徑的認知,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關鍵詞]醫學研究生;就業心理;行為
應對就業心理是就業觀念、就業期望、就業準備、就業認知及就業壓力等各種心理狀況的綜合[1-2],就業心理的不同導致不同的行為應對方式。成功的就業不僅需要出色的個人能力,良好的就業心理調適和行為應對也必不可少。醫學研究生在就業中可能面臨種種心理問題,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及行為應對方式的研究有利于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培訓和心理輔導,保障畢業生更好的就業[3]。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北京協和醫學院2015屆畢業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均為醫學類碩士或博士。采用便利抽樣法,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37份,有效回收率為87.4%。
1.2研究工具
采用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①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性別、政治面貌、生源地、家庭人口數、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家庭月人均收入等;②在校學習情況:學歷層次、學位類型、專業、在校期間獲獎情況、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等;③就業心理及行為應對方式:就業形勢的看法、初次面試預期表現、對同學成功就業的心理應對、目前就業選擇的滿意度、簽約后得到更好單位是否會選擇違約、簽約后用人單位違約的應對、錄取意向確定后是否馬上簽約、多次被拒后的應對、考博失敗的應對、考博與工作的選擇、畢業時仍未就業的應對、簽約單位不理想的應對。
2結果
2.1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
437名醫學應屆畢業生中,男女比例1∶1.26;政治面貌以黨員為主,占50.3%;生源地排在前三的依次為二線城市、城鎮和農村;41.9%的畢業生為獨生子女,家庭人口數平均為(3.9±1.0)人;父親教育程度以中專或高中居多,占比36.6%,其次為初中(24.5%);母親教育程度以初中最多,占比32.0%,其次為中專或高中(30.9%);父母親的職業排在前三位的為農民、事業單位和個體戶;家庭月人均收入均值為5227.6元,離散度較大(表1)。
2.2在校學習情況
437名醫學研究生涵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和藥學等醫學類專業。學歷層次中,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為1∶1.22;學位類型中,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的比例為1∶1.77;67.7%的畢業生在校期間獲得過獎學金,43.9%獲得過院系以上榮譽;97.0%的畢業生英語水平為六級;58.1%通過國家計算機水平二級考試。
2.3就業心理及行為應對方式
2.3.1就業心理
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65.5%的畢業生認為通過努力就能就業,但仍有17.4%感覺就業困難,2.5%對前途感到擔憂,僅有14.0%對就業很有把握,說明醫學研究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信心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和促進措施十分必要。對于初次面試的預期表現,總體心理狀態較好,57.2%的畢業生認為能夠從容面對但表現一般,30.0%表示很有把握思維敏捷表達流暢,但也有10.3%認為可能過度緊張語無倫次。當看到身邊同學成功就業時,選擇最多的心理變化是羨慕(42.3%),但也有28.6%表示焦慮不安,22.2%認為無所謂,少量會選擇自卑(1.4%)、嫉妒(1.4%),甚至憤恨(0.5%)。對于目前已有明確就業意向單位的畢業生,69.6%表示很滿意,23.6%表示不是很滿意但比沒有強,總體就業去向的滿意度尚可。如果多次未被用人單位錄取,大部分畢業生會保持積極的心態,88.6%會查找原因繼續尋找就業機會,3.4%尋求親友幫忙推薦,僅有0.9%會自暴自棄、心灰意冷。
2.3.2行為應對
簽約后若有更好的單位,38.9%的畢業生選擇不會違約,33.2%認為不確定,27.9%選擇會違約。如果用人單位違約,49.9%的畢業生會選擇找學校幫忙,但自認倒霉的比例有19.5%,16.3%選擇找單位私下解決,找熟人解決和告上法院的比例分別為6.6%和6.4%,1.4%選擇找省市級就業指導部門調解。在雙向選擇的過程中,如果有單位愿意錄取,大部分畢業生還是保持謹慎的態度,87.2%不急于簽約,9.6%會選擇馬上簽約。平時學習較好但考博失敗,絕大多數畢業生會選擇就業(84.6%),也有14.4%選擇繼續復習來年再考博。對于既考上博士又找到理想工作的碩士畢業生,72.1%會選擇就業,26.9%選擇繼續讀博。如果畢業時仍未能成功就業,48.3%的畢業生會降低標準繼續求職,27.2%仍會維持自己的標準繼續求職,18.3%選擇放棄求職去考博或出國,5.0%考慮自主創業。如果有單位愿意簽約,但個人覺得不理想又沒有更好的選擇時,88.2%的畢業生仍會選擇當年就業。
3討論
3.1醫學研究生就業信心有待增強
隨著醫學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北京等大城市對于用人規模無大幅增加趨勢,甚至縮減,由此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4]。調查的437名研究生中,67.7%的畢業生在校期間獲得過獎學金,43.9%獲得過院系以上榮譽,97.0%的畢業生英語水平為六級,58.1%通過國家計算機水平二級考試。可見,畢業生總體實力較強,但在面對就業壓力時,有17.4%的畢業生感覺就業困難,2.5%對前途感到擔憂,僅有14.0%對就業很有把握,說明醫學研究生的就業信心還需不斷加強,需要通過就業指導和采取必要的促進措施來增強就業信心[5]。
3.2畢業生就業途徑有待擴展
調查中發現在醫學研究生就業求職過程中,行為應對方式較為理性。表現在當用人單位違約時,49.9%的畢業生會選擇找學校幫忙;在選擇單位過程中,87.2%的畢業生不急于簽約,保持謹慎的態度;當畢業時仍未能成功就業,48.3%的畢業生會降低標準繼續求職。但也存在個人覺得單位不理想,沒有更好的選擇時,如果單位愿意簽約,88.2%的畢業生仍會選擇當年就業的現象。說明醫學研究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就業意愿強烈,甚至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時仍會選擇就業。這就需要鼓勵多樣化就業選擇,拓寬就業渠道[6],增加就業機會,期望畢業生能找到自身滿意的工作。
3.3高校應加強研究生就業輔導
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在醫學研究生就業過程中應加強就業輔導[7],更多地關注感覺就業困難和對前途感到擔憂的畢業生。這部分學生在本調查中所占比例達20%。要開展相應的針對性輔導,提高就業自信心。同時應開展面試技巧的培訓,促進就業成功。在調查中,57.2%的畢業生認為面試時能夠從容面對但表現一般,30.0%表示胸有成竹、思維敏捷、表達流暢,但也有10.3%認為可能過度緊張語無倫次,說明總體心理應對較好,但仍需改進面試的表現。同時,也發現如果多次未被用人單位錄取,大部分畢業生會保持積極的心態,88.6%會查找原因繼續尋找就業機會,3.4%尋求親友幫忙推薦,僅有0.9%會自暴自棄、心灰意冷。因此,對于極少數自暴自棄的畢業生需加強關注,積極引導,幫助解決問題。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有責任為畢業生拓寬就業途徑,舉辦有針對性的校園招聘會,發揮網絡優勢,推送就業信息;引導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從實際出發合理定位,鼓勵創業;做好心理輔導工作,注重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8]。
【參考文獻】
[1]劉春雷,孫崇勇,馬小亮.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S1):39-41.
[2]于西貝.醫學生就業心理、應對方式與焦慮情緒的相關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1-59.
[3]王平,吉峰.醫學生就業壓力現狀及其與心理資本的關系[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3):57-58.
[4]趙俊嶺,穆拉丁庫熱西,張茜,等.醫學研究生生源質量現狀及提高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15(16):5-6.
[5]周紅霞,樓世洲.基于就業信心指數的大學生就業信心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4):71-76.
[6]周碩,呂世軍,谷朝霞,等.淺談構建“互聯網+”模式醫學生就業新途徑[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7):74-75,78.
[7]楊利江.小組社會工作模式在研究生就業輔導中的實踐與思考[J].高教學刊,2017(12):23-24,26.
[8]牟基偉,張美佳,李江華,等.醫學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2):62-63,64
作者:張永明1,董凱元2,李志會2 單位:1.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教育處,2.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院綜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