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園林設計理念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623年,計成受聘于萬歷年的進士吳玄,營造了東第園,一座擁有五畝面積的園林,這座園林借鑒畫理、開溝理水、隨勢造型、增丘疊石,成為他的成名之作。1632年,計成又修建了一座花園式住宅,引得一片贊嘆。同年,他又在南京修建了一座石巢園。兩年后,在揚州,計成開始改建和設計影園。作為清初揚州八大名園之一,影園始建于明崇禎七年,明末揚州名仕鄭元勛是其園主。元勛曾在崇禎十六年會試第三,擅長詩文,并嗜好園林藝術,和計成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特邀計成為其建造影園。而計成也是不負其所望,在施工過程中,他親自督導,堆砌和設計假山,可謂是嘔心瀝血,最終完成了他久享盛譽的代表之作,使影園看上去“雖為人作,宛自天開”。在《揚州畫舫錄》一書中,清代李斗將其列為清康熙揚州八大名園之一。李斗根據《影園自記》,用異乎尋常的細致筆觸,對其加工和裁剪,不厭其煩地一一臨摹了園中花草樹木的布置和影園的結構,文字優美清麗、筆墨細密生動,既是小品文中的上乘之作,又是畫舫錄中的精美華章。
1631年,在對汪氏園和吳氏園進行修建的空閑之余,計成總結自己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同時對設計的部分圖紙進行梳理,在痞園息冶堂內,他完成了《園冶》三卷初稿。《園冶》是世界上最系統的、也是最早的造園著作,相當于園林設計大全,有著非常詳盡的內容。這本書系統地論述了造園藝術、園林建筑藝術和造園的意義,涉及借景、選石、掇山、建筑、立基和相地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極好地詮釋了計成關于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然而《園冶》完成之后,計成卻因無力付梓,不得不傅食朱門、四方奔走。最終才在三年之后,受鄭元勛等人的大力資助,得以付梓。然而在整個清代,該書卻毫無反響、寂然無聲。如今,拂去歷史的塵埃,在園林藝術殿堂中,人們終于認識到《園治》的藝術價值,將其視為園林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
二、計成古典園林設計理念
1“.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構園格局。在《園冶•興造論》中,計成闡述了他關于古典園林設計的總體原則“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即因地制宜地設計和規劃景區及園林,設計者應該對擬規劃地域的“地脈”準確把握。在利用和開發的過程中,應保持地域文化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減少或規避開發的孤立性和破壞性。“因”是指根據地形的變化和地勢的高低,對相應的景觀進行設計。而“借”是指盡管已經有明確的范圍,進行園林的立意和構思,但不應只局限在該景區內,進行園林的營造,還應綜合考慮地域的文脈。若與地域文化環境的襯托和憑借相脫離,景區或園林將成為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整個園林設計和地域環境二者之間,是有機整合和相互因借的關系。一個園林是否有成功的設計“,體宜因借”是其根本,意指園林設計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需因地制宜、源于自然并和自然貼近,實現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體驗。
2“.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擇址立意。在《園冶•相地》篇中,計成對景區及園林的選址問題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園基不拘方向……得景隨形”。不管是郊野、村莊、城市還是山林,都需要根據環境、地域情形,對景境進行創造并對景物進行設計。景區和園林,建造在山林地,往往具有非常優越的自然條件。平坦的林地、陡峭的懸崖、湍急的瀑布、曲折的溪流、高低平緩“,不煩人事之工、自成天然之趣”。而這種自然風景區內,不需要大興土木,浪費大量的人、財、物,就可將原有的生態系統改變。可多利用自然條件,對自然的本色進行突出,滿足人們返璞歸真和回歸自然的審美需求。計成認為,園林設計在城市型地域中“,必向幽偏可筑”。作為一種聚落形態,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上,城市不可或缺的是休閑、文娛、經濟和政治能。如對文化街區、園林和城市風景的構建,形成一種精神表征,代表著一種地域文化,利于市民放松身心、調節生活,可“得閑即詣,隨興攜游”,能“鬧處尋幽”,對進一步優化社會的深層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郊野造景中,應依照自然地形進行規劃和布局,因地成形、根據泉源、林木、山洼和土崗的實際情況,對范圍進行確定。其規劃布局要依照自然地形,對自然賦予的資源,應保留和充分利用,并融為構景元素。
3“.構園無格,借景有因”的造園之法。計成認為,借景是園林設計中最為重要的。應在有限的園林空間內,在園內游人的視野中,巧妙地融入園外景致,和園內景物融為一體,不僅對景色層次進行了豐富,還能對園內有限的空間給予突出,以達到一種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以小見大的效果。而計成所強調的“借景”,是站在游賞的角度,對環境和情景之間的空間的有機聯系,進行充分的考慮,其意義包括了園林設計的具體景境和總體規劃。借景可應時而借,分為”俯借、仰借、鄰借和遠借”。如俯借風荷、映月和池魚;仰借觀宇、瓊樓和飛鳥;近借鄰舍、流水和小橋;遠借落日和朝陽。通過設定游賞功能、空間構圖和平面布局,使園林從“形有盡至于意無窮”,實現造林者的思想及自然山水精神的高度和諧和統一。
4“.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取向。在《園冶》中,計成將造林藝術的最高標準設定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無論是園林的總體設計,還是各個要素的組合,都要像山水花木的自然之景。與其自然生成規律相符合,富有自然野趣。花木要錯雜疏密、池沼應曲折自然,和自然山水相輔相成,營造出一種和諧自然的意境和氣勢。園林假山應以“小山之形,傳大山之神”,所展現的氣勢應是峰巒起伏、層巒疊嶂。而古典原理的設計,必須反映自然、融進自然、師法自然。野趣應渾然天成,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和統一進行強調。作為一種自然風景式的風格,中國古典園林不同于西方規格圖案式的園林風格,這主要是取決于二者之間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心理。先秦時期的老子就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提倡的是“萬物與我同一”的理論。而這種源于古代傳統哲學的文化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在江南古典園林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多方位的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審美特征。古典園林在設計理念上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對自然景觀因素非常重視,其審美境界所追求的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古典園林設計所遵循的原則為“崇尚自然,師法自然”。從某種意義上,古典園林已經成為一種載體,可充分體現哲學觀念,并且成為儒、道思想關照下的藝術形式。
園林設計大師計成,在影園設計中,充分運用了“妙于因借,精在體宜”的設計理念。而他所著《園冶》一書,盡管是三個世紀前的古籍,但卻對園林設計中的構景手法、選址立意和總體原則,進行了充分的揭示。并將哲學思維中的“師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進行了極好的詮釋,是設計藝術思想的精髓。它所體現的生態智慧和設計理念,對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的規劃和開發,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作者:張純 衣學慧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