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舊工業區改造風景園林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村級的舊工業區改造,需要針對其獨有特征進行分析提煉,將改造與環境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對舊工業區遺留下來的建筑空間進行合理利用和布局,完成騰籠換鳥、改舊為新的整體打造,確保改造價值和社會效應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在村級舊工業區改造與利用方面,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案例歸納總結出實際有效的策略進行應用推廣。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對村級舊工業區改造與利用策略進行了相關探析,以期為類似工程項目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舊工業區;改造模式;空間利用;技術手段
1引言
舊工業區作為城市建設的空間載體,曾經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在進入后工業時代后卻逐步在城市發展中被淘汰。因此,加強對舊工業區改造與利用策略的研究,將其更多的升級改造成風景園林,有助于園區功能演變,以通過推動工業區功能演變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舊工業區改造案例
順德容桂漁人碼頭,在順德探討三舊改造中,已獲得“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漁人碼頭改造作為政府“容桂時光項目”,前身是“順德食品進出口公司”,占地13000m2,建筑約12000m2,是60年代容奇最輝煌的糧食貿易主要出口站。在新一輪城市更新、三舊活化浪潮中,容桂街道辦將“食出碼頭”一帶定位“容桂時光”工程的主要試點。改造遵循尊重歷史、時尚新風的設計理念,在整體上保留了原有建筑主體,對結構進行加固補強達到現在使用標準。在功能區間上作重新劃分,在外立面設計上盡量保留舊有痕跡,并融入強烈的工業風格,讓整個園區與周邊建筑形成強烈反差,既突出舊有情懷,也引領出時尚標志的區位特征。活化改造項目包括對原有建筑結構的加固補強、園區消防系統、排污管網、配電系統等的重新配置投入,以及景觀設計中通過沿江棧道的貫穿建設、標志性燈塔、14t重霍爾錨、愛情心、同心鎖、共享書亭、復興之樹、“中食99”涂鴉、“建德碼頭”涂鴉等一系列切入,打造“容桂時光”三舊改造中的成功案例。
3舊工業區改造的基本策略以及研究
3.1基本策略
結合國內外的舊工業區改造案例可知,在對村級舊工業區進行改造過程中,還應實現對區域業態的更新升級以及環境再生和生態恢復,根據每個項目特點采用適合的改造方式。首先,工業區強大的傳統工業基礎是工業模式轉換的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吸引信息、創意、研發、傳媒、設計產業等新興產業的進駐,實現舊工業區產業結構的更新升級,同時配置合理的商業及配套,完成多元化辦公空間的設計,吸引更多的創意產業。其次,通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對舊工業區原有構件進行適應性再利用,在充分體現舊工業區特點的同時,使新空間得以融入歷史脈絡,實現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利用原有戶外設施及空間,清理整頓并利用景觀、燈光等設計,打造特色工業景觀公園,成為市民集會、休憩、交流、運動健身新場所。
3.2改造所植入的產業類型及配比建議
產業植入需要對城市更新所需的文創、科創、信息類產業的發展進行契合,利用先進科技實現生產力轉化,完成舊工業用地的功能置換,使區域產業結構層次得到調整。在產業植入時,還要結合項目所處的不同區位,配置不同比例的商業配套。針對郊區園區改造項目,由于發展成熟度較低,周邊配套設施不足,需要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配置,占比較大。同時為吸引更多商業入駐,激發區域活力,一般需要植入體育、文化、展覽等豐富業態。
3.3保護工業遺產
對舊有建筑物、構筑物、植被的保留、拆除、加建等建議為滿足生產工藝需求,舊工業區建筑類型較多,擁有錯綜復雜的布局,外部多存在裸露的架空管道。在改造中應最大化的利用原有建(構)筑物,減少材料資源消耗,降低總體改造成本并利用原有廠區建筑高樓層、大面積、多建筑構成的規模效應提供多元組合空間,衍生出全新的產品,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針對原有建筑物,應當對形式較特殊美觀、可改造和具有一定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筑物進行保留或改建、加建,并拆除無法改造、分散、結構老化的部分。在保留時,針對小跨度老建筑進行直接保留,并對大跨度老建筑做內部插層,增加有效使用面積,實現空間的合理利用。同時可在園區空地上進行適度新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使原本園區舊有建筑和新生建筑得以共存共生,新舊融合。針對園區原有道路兩側植被,由于舊工業區大多歷史悠久,沿道路兩側分布有郁郁蔥蔥的植被、枝繁葉茂、導向性較強。在改造更新時應秉持生態理念,盡可能的加以保留利用。采用車行道和步行道在原有植被兩側分設的方式,保留樹木的同時拓寬原有道路。結合成組成團生長的植被,布置公園綠地,形成綠色健康空間。針對園區原有構筑物,如龍門吊、鐘塔、管廊等,前者可以成為具有歷史記憶的標志性景觀構筑物,后者可改造為園區燈光載體、或者導向性標識。
3.4設計景觀原則
在舊工業區的園林設計改造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在改造設計時需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實現人的生理與心理的要求。景觀設計規劃的質量好壞以及其是否具備觀賞性,吸引人們的目光,主要是靠它是否很大程度的實現了人們的戶外環境活動的所需。其次,還要堅持生態化的設計原則,進行村級舊工業區的道路進行建設時要盡可能的防止對原有的自然生態造成破壞,使得景觀發生退化。所以,在進行道路景觀的改造時必須要對其生態廊道功能和道路的生態效應有足夠的認識。最后,對舊工業區的景觀改造還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在設計規劃之中要和自然環境相結合,令設計的規劃盡可能小的影響到原有環境,同時,可以對原有環境生態的保護有所強化,充分的對自然可再生能源進行利用,并盡可能的減小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3.5對內、外部道路及交通情況的分析及處理
隨著城市的建設及工廠的生產職能外移。園區周邊漸漸被不同功能的各種用地包圍,使得園區與外側市政道路的界面逐漸消失,連接點通常只有1~2個廠區出入口。園區內部建筑體量通常較大,道路大多貼邊布置,以直線為主,使得園區被劃分為多個不同矩形空間,缺少公共道路和市政道路,以上因素使得舊工業園區普遍具有大地塊、疏路網的特點,導致園區道路缺乏連通性,影響交通安全和效率。因此在道路布局時,應建設由快速路、主次干路等構成的道路網系統,增強道路的通達性。此外,為倡導綠色出行,提供良好公共服務,還應加強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建設。在道路規劃的過程中,還應盡量減少對原有建筑和植被的破壞,保留大量喬木,適當進行道路寬度的縮減,使園區內行車體驗達到最佳。
3.6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節點的打造
舊工業區缺少公共空間,難以滿足新時期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所以可以將過去用于堆貨的大空間用于進行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節點的打造,從而為業主和消費者提供娛樂、休憩的空間。設計室外活動廣場,則能為室內場所提供緩沖空間,加強與道路的間隔,避免人流擁擠,增強建筑的儀式感和獨立感,更好的體會工業建筑和生產工藝的美。
3.7注重鄉土人文
通過營造鄉鎮村居的活動習慣,營造怡人、舒適、安逸的景觀環境。可持續發展下的人文更新。鄉土植物種在我國綠地中長期受到冷落,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們,我們應該鼓勵在鄉鎮三舊改造、村級工業園改造中,多選用鄉土樹種。鄉土樹種長期在當地生長,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更為適應,生命力頑強,其穩定的生物群落能夠增強抗病蟲害和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對當地的自然植被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減少其養護管理成本;增加鄉土樹種,還能夠凸顯本土特色,增加自然野趣;重視鄉土樹種的利用,還能夠構筑穩定的自然生物群落,表現生態的多樣性。
4結束語
加強對于舊工業區的風景園林設計改造,增強園區的美觀和舒適性,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而在實際進行舊工業區改造過程中,還要汲取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強對產業植入、建筑改造等各種問題的研究,同時采用科學的技術措施實現對工業區資源的合理利用,繼而有效實現城市功能再造,使舊工業區重新煥發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嘉麗.基于場所記憶的舊工業區外環境改造設計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作者:陳舒芳 單位:廣東集合設計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