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綜合性地圖集對城市定位的客觀表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城市定位是城市發展的根基,準確的城市定位可以促進城市的快速發展。在綜合地圖集中,除了對交通、科教、文化和經濟等諸多方面進行闡述以外,還會對城市定位進行深入挖掘,提煉城市優勢,用地圖語言對城市定位進行客觀表達,從而構建地圖集的城市特色,建立城市自信。本文就是以《武漢市地圖集》為例,分析城市定位在綜合性地圖集中挖掘和客觀表達的方法。
1前言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聚集地,在其發展演化過程中,依據獨有的山水、地形地貌等先天的骨骼血液,創造了獨特的社會風貌和城市精神。江城武漢以中國天元之位獨居,有著3500年的筑城史,從商代盤龍古城開始,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在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中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造就了今天的武漢,積淀了今天的文化。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武漢,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大市、交通樞紐和工業重鎮。今天的武漢,更加注重文化強市,秉承“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已經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的偉大征程。《武漢市地圖集》于2015年10月付梓出版,成為武漢市第一部綜合性地圖集。《武漢市地圖集》內容涵蓋城市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專題涉及世界地圖、中國地圖、武漢城市圈地圖、武漢全市域圖及武漢中心城區圖等不同的范圍[1]。全書共分為攬武漢風采、溯歷史文化、觀今日發展、描未來藍圖和繪江城全景等五大板塊,其中“攬武漢風采”冠領全書,總攬江城風貌,“溯歷史文化”翻開歷史,追溯武漢歷史文化,“觀今日發展”縱觀武漢十五年城市建設發展變化,“描未來藍圖”描繪武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居環境,“繪江城全景”圖繪武漢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要素空間分布。準確的城市定位是城市科學快速發展的基礎,摸清家底、找準優勢,《武漢2049》鑄就了武漢的大城之夢,明確了武漢的城市定位和城市目標。《武漢市地圖集》以《武漢2049》為依據,對武漢的空間格局、地理位置、科學教育、文化魅力等四個方面進行凝練、綜合提取,通過獨特而形象的地圖語言將城市定位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2地圖集中城市定位的客觀表達
2.1格局之魂
從地圖上看,武漢像一只自西向東蹁躚飛舞的彩蝶,承載著武漢的榮光與輝煌。水對一個城市的生存與發展來說,起著巨大的作用。水不僅使城市充滿生氣與活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更是決定這城市的命運[2]。武漢自古得水而厚、因水而興,漢水改道(如圖1:漢水改道與城池變遷示意圖)鑄就今天的武漢三鎮和兩江四岸,長江滾滾東去,大小湖泊如珍珠羅玉盤般散落,讓氣勢宏大的江城更加靈動雋秀。漢成化初年(公元1465-1470年),武漢連年大水,引發漢水改道,分岔注入長江。由于地貌原因和水流沖擊,最后只在漢陽龜山以北形成最終漢水的唯一入江通道,至此,武漢三國以來的雙城格局變成三鎮鼎立。“百湖之市”(如圖2所示)通過線面結合,河流如絲如縷構成江城血脈;大小湖泊水庫散落其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水讓俊美江城更加靈動,也是城市充滿生氣與活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決定這城市的命運[2]。大江穿城,龜蛇相望,大開大合的城市格局世界少有;云水相依,湖山相映,鋪染城市底色。面向未來,城市建設發展必須圍繞這一格局,充分展現武漢大獎大湖大城的大氣靈秀之美[3]。
2.2區位之魂
天元之位、九省通衢,是武漢城市區位之魂。武漢市位于中國中部,既是全國重要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國家地理中心;又是全國經濟地理中心,位于東部縱橫經濟帶的十字交會點(如圖3所示),成為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核心和重要人口承載地,代表著中部地區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承擔著區域合作和協調的重要功能,正在發揮國家“中部崛起”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點的作用。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將武漢等城市打造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長江經濟帶將成為中國經濟金腰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平行并進,并與沿海經濟帶形成“T”字形聯動。武漢作為長江中游特大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已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向西快捷大通道上最重要的節點城市(如圖4所示)。優越的城市區位,是武漢發展之基,城市的產業格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和不斷突出這一優勢。
2.3活力之魂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基地,高校密集,科研單位眾多,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競爭力綜合排名居全國前列,豐富的科教資源和雄厚的高科技實力為武漢的發展和騰飛提供堅實基礎,成為武漢城市發展的活力之魂(如圖5所示)。武漢高等院校興辦早、規模大、門類全,2015年末,全市擁有80所普通高校、7所成人高等學校和22個研究生培養科研機構,2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7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眾多高校為科研機構提供肥沃的土壤,讓武漢這塊土地更加朝氣蓬勃、青春涌動,成為武漢最寶貴的財富,這座青春活力之城也將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2.4精神之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知音文化之源,荊楚漢韻之地、白云黃鶴之鄉。3500年前,先祖筑城盤龍城,開始積淀武漢城市的文化,成為城市文明之根。在城市建設的漫漫長河中,大禹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首義文化、商埠文化、濱江濱湖文化(如圖6所示)等在這里交相輝映,成就了今天輝煌的燦爛人文風采。歷史文化村鎮是城市文化的基底、歷史的記憶、民族的特點,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4]。非物質文化則是荊楚大地歷代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武漢復興的精神之魂。
2.5文化之魂
2012年,武漢提出打造“文化五城(讀書之城、博物館之城、藝術之城、設計創意之城、大學之城)”,以此提升城市發展品味,助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5]。“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是一座城市魅力所在,是一座城市品質的體現。武漢也將“文化五城”建設作為復興大武漢的戰略任務,目標是打造有精神內涵的現代之城。書香滿城項目啟動以后,除了原有的圖書館外,還建成24小時自助圖書館、圖書漂流點和手機閱讀體驗區,依托互聯網移動平臺,構建多元化服務。武漢市湖北省博物館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是城市發展、文化積淀的見證和承載。武漢中心城區主要圖書館、博物館和新聞出版機構分布圖(如圖7所示),使用紅黑對比突出表示圖書館和博物館的空間分布情況,客觀表達了讀書之城和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基礎和建設成就。
3總結
綜合性地圖集是全面系統地反映城市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揭示城市性質的各種專題地圖和統計圖表的綜合體[6]。地圖是城市研究的窗口,是全方位探究城市現狀、城市歷史、城市發展的直觀平臺,可以為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和城市發展等提供科學依據。地圖集中對城市地位的客觀表達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方法,一是城市與世界的關系。城市與世界的交流程度直接反映出城市對外發展的水平和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武漢市國際友好城市及國際友好交流城市分布(如圖10所示)和通航城市,以世界地圖為基礎地理底圖,圖表共用,一目了然,直觀表現出武漢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程度,展現出武漢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前景和美好未來。二是城市在全國地理和經濟位置。反映城市在全國的重要地位,主要以中國地圖為地理底圖,通過城市圈圖、長江經濟帶圖、以武漢為中心全國鐵路等時線圖、全國“米”字形高鐵路網等專題圖(如圖11所示),表現出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不僅具有“居中獨厚、輻射四周”的空間地理優勢,還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經濟地理中心之位。三是市域或主城區范圍內的優勢自然和社會資源。一部綜合性地圖集可以全面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城市建設等諸多領域,每座城市的綜合性地圖在這些內容表示方面是相同的,但在城市定位的挖掘和表達都不相同的,這也是一部綜合性地圖集的精華和特色之處。
作者:于江珮;李海亭;曹文濤 單位:武漢市測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