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電子技術與通信工程協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目前的現狀下,通信工程若要得以全方位的演變與發展,則不能夠欠缺電子技術作為最關鍵的支撐與保障。與此同時,關于電子技術也要將其滲透于通信工程的各個核心環節。因此可見,現階段的通信工程以及電子技術有必要維持協同發展的態勢,確保將技術創新的宗旨與思路運用于工程實踐中。
【關鍵詞】電子技術;通信工程;協同發展
對于電子信息工程來講,通信工程應當占據其中的核心位置。電子技術涵蓋了處理信息、傳輸信息以及工程控制等各項基本要素,而通信工程必須依賴于電子技術才能得以延伸與發展[1]。為此經過分析可知,通信工程與現階段的電子技術之間具備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二者之間的上述聯系決定了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一、電子技術以及通信工程的基本內涵
1.1關于通信工程
對于整個的電子信息工程而言,通信工程應當屬于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近些年以來,關于現階段的通信工程已經可以選擇多樣化的通信手段作為必要支撐,其中典型就在于光纖傳輸[2]。這是由于,運用光纖傳輸手段有助于加快傳輸速度并且減少通信領域的能耗,進而在客觀上全面助推了整個通信行業得以迅速發展。因此從現狀來看,關于改進與優化通信工程的核心舉措就要落實于緊密結合電子信息以及通信處理的兩類基本技術。與此同時,通信工程也在逐步實現自身的轉型,在此前提下逐漸轉變為綠色性與環保性更強的全新工程發展模式。
1.2關于電子技術
電子技術涵蓋了開發電子信息、提取電子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等較多的步驟與環節,上述各項要素共同構成了體系化的電子技術。因此從技術研發的視角來看,關于現階段的電子技術需要致力于全面加以研發。并且,該領域的企業也要更多著眼于培訓新型的電子技術人才。在此前提下,電子技術才能得以全方位的發展。
二、探析協同發展的具體路徑
通信工程本身構成了體系化的工程,而與之有關的核心技術就在于電子技術。從現階段的整體趨勢來看,電子技術整體上呈現更高層次的智能化。同時,該領域企業也在逐步嘗試研發多樣化的新型電子通信產品。由此可見,通信工程與新型電子技術之間表現為彼此依賴的內在聯系,對于上述二者應當將其視為不可割裂的。未來在技術演變中,關于協同發展通信工程與電子技術有必要關注如下的基本舉措:
2.1企業應當關注培育新型人才
通信工程在客觀上需要全面依賴于新型的電子技術手段。但是截至目前,仍有很多企業并未能擁有該領域的全新技術人才[3]。因此在實踐中,企業有必要更多關注上述領域的人才培訓。通過施行綜合性的人才交流與人才培訓方式,企業針對自身現存的行業競爭實力即可予以全面增強,并且占據了更優的行業市場份額。具體而言,作為通信領域的企業就是要增大現階段的人才培訓投入,通過引進新型的培訓設施來提升人才培訓的整體水準。唯有如此,企業才能真正做到適應現階段的激烈行業競爭,并且最終確保能夠助推通信工程的全面延伸與發展。
2.2強化行業協作與交流
作為通信領域企業有必要突破原有的狹窄思路,從而將企業自身的關注點更多轉向行業協作。這主要是因為,通信工程牽涉相對較多的核心工程技術。因此如果欠缺了各專業之間的緊密協作,那么單純依靠某個企業很難真正實現通信工程的全方位改進。在此基礎上,各個領域與行業都要強化自身具備的協作認識。通過運用經常性的專業交流方式,企業針對目前現存的產品研發難點就能予以突破,并且也簡化了電子技術的整體研發難度。
2.3對于產業發展進行全面帶動
企業施行新型技術研發,該舉措的根本目標就在于帶動與之有關的產業整體發展。因此從現狀來看,關于通信工程如果要緊密結合目前現存的電子技術轉型,那么核心舉措就在于帶動通信領域的有關產業發展。從創新產品的視角來看,當前關于制造新型的電子產品有必要更多致力于優化各類產品性能,最終確保達到更加齊全的智能化功能與更高的產品使用效率。為此,對于通信工程應當能夠將其納入技術演變的視角下予以觀察,并且嘗試滲透更多的電子信息技術。并且,電子技術也不能夠脫離通信工程而單獨存在,因此必須將其融入真實的工程發展才能體現最根本的技術價值。通過運用現階段的技術更新措施來帶動當前的通信行業發展,上述舉措體現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結束語:經過分析可見,通信工程以及電子技術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表現為緊密的內在聯系。從現狀來看,多數企業都已意識到將電子技術手段全面滲透于通信工程的重要意義,并且也在著眼于歸納相關技術經驗。因此在未來實踐中,關于電子技術與目前的通信工程領域仍然應當進行緊密結合,如此才能達到助推協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岳斌,李建剛,韓子耀等.電子技術及通信工程的協同發展[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3):29.
[2]何韋玲.電子技術及通信工程的協同發展探析[J].農家參謀,2018(01):201.
[3]葉善堃.電子技術及通信工程的協同發展探析[J].數字通信世界,2018(01):267.
作者:林俊生 陳振炎 單位:宜通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