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務物流發展階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際上物流管理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運輸管理階段。
物流管理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輸送物資裝備所發展出來的儲運模式和技術。在戰后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界,并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客戶。當時的物流管理主要針對企業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產出來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經過配送中心把產品送達客戶,并盡可能維持最低的庫存量。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那時叫做實物配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則叫做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
在這個初級階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數量的成品生產出來后,被動地去迎合客戶需求,將產品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并在運輸的領域內去實現資源最優化使用,合理設置各配送中心的庫存量。準確地說,這個階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現,有的只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庫存管理。物流經理的職位當時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運輸經理或倉庫經理.
第二階段為物流管理階段。
現代意義上的物流管理出現在八十年代。人們發現利用跨職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問題非常有效。通過分析物料從原材料運到工廠,流經生產線上每一個工作站,產出成品,再運送到配送中心,最后交付給客戶的整個流通過程,企業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卻實際上降低了整體效率的局部優化行為。因為每個職能部門都想盡可能地利用其產能,沒有留下任何富余,一旦需求增加,則處處成為瓶頸,導致整個流程的中斷。又比如運輸部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總是想方設法降低其運輸成本,這本身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但若其因此而將一筆需加快的訂單交付海運而不是空運,雖然省下了運費,卻失去了客戶,導致整體的失利。所以傳統的垂直職能管理已不適應現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而橫向的物流管理卻可以綜合管理每一個流程上的不同職能,以取得整體最優化的協同作用。
在這個階段,物流管理的范圍擴展到除運輸外的需求預測、采購、生產計劃、存貨管理、配送與客戶服務等,以系統化管理企業的運作,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標》一書風靡全球制造業界,其精髓就是從生產流程的角度來管理生產。相應地美國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八十年代中期改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則在1992年改名為加拿大物流管理協會。
一個典型的制造企業,其需求預測,采購和原材料運輸環節通常叫做進向物流,材料在工廠內部工序間的流通環節叫做生產物流,而配送與客戶服務環節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關鍵則是系統管理從原材料,在制品到成品的整個流程,以保證在最低的存貨條件下,物料暢通的買進、運入、加工、運出并交付到客戶手中。對于有著高效物流管理的企業的股東而言,這意味著以最少的資本做出最大的生意,產生最大的投資回報。
第三階段為供應鏈管理階段。
九十年代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企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各大生產企業紛紛外包零部件生產,把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零部件轉移到人工最廉價的國家去生產。以美國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三大車廠為例,一輛車上的幾千個零部件可能產自十幾個不同的國家,幾百個不同的供應商。這樣一種生產模式給物流管理提出了新課題:如何在維持最低庫存量的前提下,保證所有零部件能夠按時、按質、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應給裝配廠,并將成品車運送到每一個分銷商。
這已經遠遠超出一個企業的管理范圍,它要求與各級供應商,分銷商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共享信息,精確配合,集成跨企業供應鏈上的關鍵商業流程,才能保證整個流程的暢通。只有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方可達到同一供應鏈上企業間協同作用的最大化。市場競爭已從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到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拿大物流管理協會于是年改名為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以反應行業的變化與發展。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曾試圖擴大物流管理概念的外延來表達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最后因多方反對,不得不修訂物流管理概念,承認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