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以及學校思思政教育結合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互聯網在我國迅猛發展,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05年7月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年齡分布情況如下:18歲以下占15.8%,18-24歲占37.7%,25-30歲占17.4%。數字顯示受影響最大且數量最多的群體要數青少年學生。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心理特點都將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研究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關系已成為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緊迫而艱巨的新課題。
一網絡文化概述
首先應該弄清校園網絡文化的內涵。迄今為止,對網絡文化的概念尚無一個科學的、權威的界定。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實質還是文化,只不過它是以計算機、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所引發的信息革命,把人類帶到一個嶄新時代亦即所謂網絡時代才產生的文化概念。從狹義的角度可以理解為以計算機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作為媒體所進行的教育、宣傳、娛樂等各種文化活動;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則指包括借助計算機所從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與傳統文化相比,網絡文化具有如下特點:
(一)容量巨大
網絡技術的發展已將人類的大量信息一“網”打盡。有關資料表明,1983年全球數據庫總量為3.1億條,1984年達到10億條,1995年達到81.6億條,2000年達到100億條以上,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科技、體育、金融、衛生等,應有盡有。大量可利用的信息為人們的工作、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二)時效性強
網絡的時效性優勢是網絡文化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鋪設面向全球各地的網絡,使經濟信息、政治信息、輿論信息、思想教育信息和其他信息,都能夠通過網絡在瞬間生成、瞬間傳播。網絡信息以小時乃至分鐘為周期更新,人們通過網絡,隨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
(三)開放包容
網絡上匯集了全世界人類文明的精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放的、自由的網絡世界,打破了人們傳統意義上的地域界限,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互聯網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開放系統。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網民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時,增進了相互了解,突破了各種界限,賦予了人們更大的包容性與網絡資源共享的價值觀。
(四)難以監控
網絡作為一種信息文化傳播媒介,它跨越了地域界線的同時,也跨越了不同民族、宗教、地域所特有的心理背景、義化傳統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在這種多元文化共存體中,人們自由地,甚至可以不負責地制造、傳播、交流和利用各種文化內容。網上無需登記,完全匿名,網絡傳播是雙向交流,自由度高,任何國家都難以對跨國界的網絡進行有效的超國界監控。
二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對教育對象的挑戰
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對高校學生來說,網絡文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
1價值觀念沖突
網絡文化是開放的,超越民族和國界的,必然導致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各種思潮、價值觀念不斷涌入。互聯網的特點,又使學生理解信息更加主動,帶有很高的自主性,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傳統價值觀念的權威地位不再堅不可摧。而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他們好奇心盛,求知欲強,興趣廣泛,又很容易受情緒的支配和外界的影響,不少人有偏激盲從的弱點。因而大學生很容易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導致價值取向紊亂。
2文化霸權主義
網絡產生于美國,網絡語言也來自美國;在網絡世界里,英語文化處于明顯的“霸主地位”,互連網上的英語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所占數量微乎其微。世界性的大型數據庫在全球有3000個,70%以上來自美國,名列世界前茅的站點大都在美國。信息時代的斗爭已經從武力較量逐漸轉變為信息的交鋒,誰能讓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進入受傳者頭腦就會成為網絡的霸主。不僅社會主義國家感受到了這種“文化霸權主義”的強烈挑戰,就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有識之士也對這種現象表示擔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爭奪下一代年輕人尤其是高層次的大學生的斗爭將更加激烈。
3道德意識薄弱
網絡的使用具有匿名性,每個人都能上網,且不用擔心被別人發現其真實身份,因而也導致許多青年學生忽視道德規范的約束,很少考慮其網上行為的后果,甚至利用網絡作為犯罪工具。例如,在網絡上隨意的漫罵和攻擊屢見不鮮,假話、欺騙習慣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識空前放縱。這種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必然造成人們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滲透于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網絡黑客、網絡犯罪、侵犯知識產權等等。這反映了大學生網絡道德認識的錯誤性。
(二)對教學人員的挑戰
網絡時代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來源。學生從網絡上得到的信息比教師頭腦中的知識多得多。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內容選擇自主性的特點,決定了過去那種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的權威地位不復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受到挑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教學人員除了具備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還必須學習、運用網絡知識、提高網絡技術,善于對網絡文化進行分析、鑒別、判斷。只有這樣,才能洞察學生的需求和心理,并適時地對其加以引導和糾正。
(三)對教學活動的挑戰
從教學內容上講,網絡文化的興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除了傳統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法制觀教育,還要對新出現的網絡文化、網絡行為、網絡道德等進行探索和研究。從教學方式上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日益廣泛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等技術的普及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具有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課還是形式單一,缺乏變化,勢必收效甚微,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一)樹立陣地意識
我們必須從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網絡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領域的矛盾和錯綜復雜,有時還表現得相當激烈。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去占領?!本W絡文化己成為思想意識形態交鋒的重要戰場,必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或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專題主頁,還要在校園網絡主頁以及聊天室中和其他欄目里,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
(二)發揮網絡功能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兩課”教學。就現在的情況看,“兩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日益不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網絡化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改革“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