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當下我國信息化建設不斷改革,網絡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要為網絡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必須重視數據加密技術的功能和優勢。在本文中,闡述了數據加密技術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了網絡安全工作存在漏洞的原因,并且探析了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數據加密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應用價值
隨著互聯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人民群眾對網絡安全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斷加大。要對網絡安全工作進行全面開展,必須充分應用數據加密技術,由此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數據的安全性。
1數據加密技術的概述
1.1概念
數據加密技術所指的是,應用密碼學中的相關技術,對一段明文信息進行加密,應用加密秘鑰和加密函數,實現替換和移位,使其成為不易被他人讀取的密文,當信息傳達到接收方的時候,對解密秘鑰和解密函數進行應用,將密文還原[1]。
1.2數據加密算法
其一,置換表算法。在四種傳統數據加密算法中,該算法是最簡單的,每一個數據段都對應著置換表中的某一個偏移量,相應偏移量數值在輸出之后會立即成為加密文件,在進行解密的時候再將置換表作為依據和參照解讀信息。該算法有其自身的優勢,主要是操作簡單和速度快。不過,其劣勢也是較為突出的,當其他人獲得這個置換表的時候,加密文件會被識破。其二,改進的置換表算法。這種算法從根本上上來說是應用至少兩個置換表隨機進行多次加密,從而增加密文的破譯難度。其三,循環移位和XOR操作算法。從其實質來說,這種算法是變換數據位置算法,也就是將一個字節或者字通過改變方向在一個數據流中循環移位,然后在對XOR進行相應應用,迅速加密成密文。這種加密算法有其局限性,只能夠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密文的破譯難度也較大[2]。其四,循環冗余校驗算法。這是一種將電腦檔案或者網絡數據封包等數據信息作為重要依據,所產生的16位或者32位校驗和的散列函數校驗算法。當其中的一位或者兩位出現了錯誤的時候,必定會出現校驗錯誤。在對傳統通道干擾引起的錯誤進行校驗的時候,這種算法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在文件加密傳輸過程中對其進行廣泛應用。
1.3種類及特征
其一,對稱加密技術。這種加密技術所指的是信息發送方和接收方對相同的秘鑰進行應用從而實現數據加密和解密,并且對通信雙方提出了相應要求,需要在傳輸密文之前商定一個公用秘鑰。所以,要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雙方不可泄露秘鑰[3]。該種加密技術的應用是非常普及的,其數據加密算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DES、AES和IDEA。DES這種數據加密算法是一種對二元數據加密算法,是一個對稱的64位數據分組密碼,秘鑰是任意56位,剩余8位是奇偶校驗。這種算法有著非常突出的優勢,主要包括加密速度快和效率高,并且其加密范圍是較為廣泛的,在銀行電子資金轉賬領域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其二,非對稱加密技術。這種加密技術所指的是信息發送方和接收方對不同的秘鑰進行應用實現數據加密和解密,將秘鑰分解成公開密鑰和私有秘鑰。在這種加密技術中,其基礎是秘鑰交換協議。對于信息發送方和接收方來說,不需要事先交換秘鑰,能夠直接完成安全通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秘鑰安全隱患的發生率,對傳輸數據的安全性進行了有效保障[4]。非對稱加密技術的數據加密算法種類比較多,主要包括RSA、Diffie-Hellman、EIGamal、橢圓曲線等等[5]。在多種加密算法中,RSA是較為典型的,有著非常強大的功能,可以有效抵抗當下全部密碼的攻擊。非對稱加密技術的應用范圍是較為廣泛的,一方面可以將其應用在數據加密方面,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其應用在身份認證和數據完整性驗證方面。
2目前計算機網絡數據安全隱患出現的原因
2.1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被攻擊和入侵
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從中發現,黑客通過非法入侵程序攻破對方互聯網防火墻,導致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被竊取,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數據安全,使得信息保密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今年來,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在此條件下,互聯網平臺功能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民群眾的個人隱私和相關數據在網絡中的安全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因此,當開展網絡安全工作的時候,必須對計算機信息數據管理系統的防護工作做到足夠關注和重視,對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進行更大程度的提升。當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遭受到攻擊和破壞的時候,不只是人們的相關數據和信息被窺探和竊取,更為嚴重的是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6]。
2.2破壞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
在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遭受破壞的時候,存在于信息庫中的數據信息被竊取。在此情況下,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會面臨著更大威脅,破壞者會對破壞程序進行充分應用,導致完好的網絡系統遭到破壞,使得程序不能夠正常運轉,同時擾亂正常作業程序。在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中,全部的數據信息都處在解綁的邊緣,當黑客對數據進行二次復制的時候,必定會導致大量數據流傳到互聯網中的任何一個角落,網絡安全不斷降低。在不法分子破壞了計算機數據信息管理系統之后,會占領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服務器,竊取其中的密碼和網關掩碼等信息,對其進行重新編制,從而對整個計算機進行遠程控制。
2.3軟件存在漏洞
從主觀角度來說,軟件漏洞不只是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更是人們主觀上的故意,導致更加嚴重后果的產生。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相關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其責任感較差,沒有對其進行認真檢查,將這樣的軟件應用在網絡中,為黑客侵入電腦竊取數據信息提供了機會。初次之外,還有部分設計人員在設計軟件的時候,為自己留后門,但是,當其泄漏的時候會使得更多人知道軟件的后門,從而對計算機網路安全構成更加嚴重的威脅,使得人們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3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
3.1在網絡數據庫中,對數據加密技術進行相應應用,從而完成加密操作
通常情況下,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平臺是WindowsNT或者是Unix,平臺操作系統的安全級別一般是C1或者C2,因此,對于計算機存儲系統和數據傳輸公共信道來說,其脆弱度是比較高的,其中的多種信息數據非常容易被相關類似設備所竊取。所以,從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安全管理角度來說,數據加密的必要性是非常突出的,網絡數據庫用戶需要對多種方式進行應用,從而實現數據的加密保護,主要的方式有訪問權限和設定口令等[7]。
3.2在軟件加密方面,對數據加密技術進行相應應用
在加密的過程中,殺毒軟件或者反病毒軟件感染了計算機病毒,在此情況下,該軟件是不能夠對程序或者數據是否有數字簽名進行檢查的。因此,如果要對加密程序實施執行操作,必須對其加密文件進行全面檢查,保證其沒有被病毒所感染。但是,該檢查機制有著相應要求,需要保密,那么部分殺毒軟件或者反病毒軟件是需要進行數據加密技術的。
3.3在電子商務中,對數據加密技術進行相應應用
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電子商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時對社會進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使其發生了相應改變。在能夠保證計算機網絡環境安全的時候,其發揮著巨大作用和影響,可以直接推動電子商務的健康持續發展。對于電子商務來說,其安全性有著比較具體的體現,主要體現在網絡平臺和交易信息的安全,所以,當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時候,對ssl、set安全協議和數字簽名等數據加密技術進行充分應用,從而為交易雙方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提供重要保障。
3.4在VPN中,對數據加密技術進行充分應用
VPN也就是虛擬專用網絡。目前,在很大一部分企事業單位中,都對自身專屬的局域網進行了全面構建[8]。不同的分支機構可能位于不同地區,正是因為如此,必須對一個專用線路進行充分應用,從而實現不同局域網之間的連接,進一步完成廣域網的組織和構建。在虛擬專用網絡中,數據加密技術的應用價值有著相應體現,當數據離開發送者虛擬專用網絡的時候,在路由器中會自動完成硬件加密操作,在此基礎上,通過密文的形式將其傳輸到互聯網,在密文傳輸至目的地虛擬專用網絡的時候,路由器將自動進行解密,虛擬專用網絡接受者能夠從中看到明文。
4結束語
通過對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應用價值的研究,從中發現,數據加密技術所用的算法主要包括四種,分別是置換表算法、改進的置換表算法、循環移位和XOR操作算法以及循環冗余校驗算法,通過對其的應用來實現數據信息的加密操作,從而為所傳輸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提供重要保障。數據加密技術主要包括兩種,分別是對稱加密技術和非對稱加密技術,能夠在多種領域中對其進行充分應用,主要包括網絡數據庫加密、軟件加密、電子商務和虛擬專用網絡加密,對數據加密技術的應用價值進行有效實現。
參考文獻:
[1]許鵬.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分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7):53+57.
[2]杜月云.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數字通信世界,2017(7):190+265.
[3]金超.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5):48-49.
[4]李慧,馬小童.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高新區,2017(9):158.
[5]唐曉東.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4):56+61.
[6]李慧,馬小童.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高新區,2017(3):125.
[7]李晨.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信息化建設,2016(7):85.
[8]朱思華.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14):36-37.
作者:吳義三 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