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知識網絡理論與實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知識網絡的概念與特點,然后闡述了知識網絡的理論構成,最后介紹了我們開發的知識網絡系統。
關鍵詞:知識網絡;知識管理;戰略信息系統;管理軟件
本文將介紹知識網絡的理論以及我們開發的知識網絡系統。全文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將首先介紹知識網絡的概念與特點,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分別闡述知識網絡的組織理論與認知理論,最后的第四部分介紹我們開發的知識網絡系統。
一、知識網絡概念與特點
知識被認為是組織尋求持續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這意味著組織不僅應具有持續的知識更新與創造的能力,而且還應具有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組織的知識管理環境日趨復雜,全球化的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組織業務的分散化都要求組織有相應的機制與設施以保證知識的擴散并協調各項業務活動,而知識網絡被認為針對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
知識網絡具有不同的定義:“知識網絡是基于知識的關系,它可以使企業發揮其潛在的認知協同優勢”;“知識網絡是實體(個體、團隊、組織)間的關系,這些實體具有共同的關注,且嵌入在集體的與系統的知識資產的創造與共享的動態關系的工作環境中”;“知識網絡是一個具有模塊化結構的組織系統,它可以使企業傳遞與共享其可用的無形資產,特別是其自身的知識”。以上的三個定義盡管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所表達的要點是一致的:首先,從靜態的角度看,知識網絡是一種組織結構,這是定義1與定義2中的“關系”,定義3中的“組織系統”所揭示的含義;其次,從動態的角度看,知識網絡是一個工作系統,是知識的創造與共享過程,并且相對于其作為“組織結構”的靜態屬性,知識網絡作為“工作系統”的動態屬性更為重要:“知識網絡更是‘工作(work)’而非‘網絡(net)’”;第三,知識網絡是目的驅動的,且參與知識網絡的實體具有共同的關注。
知識網絡是知識管理發展的新的階段,被稱為第二代的知識管理,相對于傳統的知識管理,其特點如表1所示。
二、知識網絡的組織理論
知識網絡作為一個組織系統應遵循一定的組織原理、具有不同的組織結構、會形成不同的組織類型。
首先,知識網絡在組織原理上一般可歸結為三種模型,第一,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模型(BusinessKMStrategyModel):這種模型的特點把知識管理與企業的戰略規劃相整合,以企業戰略驅動知識網絡的組織與建設;第二,組織目標與能力匹配模型(OrganisationalGoalandCapabilityMatchingModel):這種模型的特點是創建組織的目標和任務與組織的知識能力以及人之間的映射關系,以目標組織知識網絡;第三,業務流程模型(BusinessProcessModel):這種模型的特點是將知識與業務流程相結合,以業務流程組織知識網絡。
其次,知識網絡具有四種組織結構,分別被稱作層次型組織結構、多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集中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無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其中層次型組織結構是一種自上向下的組織方式,知識的傳播由上層機構單向地傳向下層機構,從知識流程的角度看,網絡中的大多數機構(位于頂層的機構除外)只關注知識的存儲與應用流程,而不關心知識的產生與共享流程。這種知識網絡的組織結構通常發生在領導企業與其下屬企業或供應鏈企業中;多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是一種網絡型的指示組織方式,在此網絡中,作為網絡節點的各參與機構具有對等的地位,與其他機構保持著多邊的關系,每一個參與的機構自身都關注知識的探索與創造,但同時又希望通過參與網絡來與其它機構共享知識,這種知識網絡的組織結構廠發生在一些合資企業中;集中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的特征是某一企業控制了技術、商務或經濟上的關鍵資源,而據此對其他一些相關企業產生了影響,而其它的企業盡管是自治的,但也承認此企業具有領導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種星型的組織結構,這種知識網絡的組織結構常被用于新型的虛擬企業中,在這種組織結構中,共享與應用是主要的知識過程,且這種知識網絡的組織結構常發生于新型的虛擬企業中;無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是由多個自治的機構形成的網絡,網絡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各自治機構的關系比較靈活多變,參與網絡的目的也呈現多樣性,例如面向商業的目的或面向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通常也決定了具有不同的知識流程,在面向商業的目的知識網絡中,知識共享與應用是主要過程,而在面向研究的目的知識網絡中,知識的產生與共享成為主要目的。表2對各知識網絡的組織結構及其相應的主要知識流程進行了總結。
最后,知識網絡具有不同的類型,Buchel與Raub從管理支持以及收益水平角度將知識網絡劃分為愛好網絡(HobbyNetwork)、職業學習網絡(ProfessionalLearningNetwork)、最佳實踐網絡(BestPracticesNetworks)與商業機會網絡(BusinessOpportunityNetwork)四種類型:其中愛好網絡關注個人興趣,通常得不到管理支持;對于職業學習網絡,知識的遷移一般能得到管理的支持,但是用戶是否參與學習一般是自愿的,用戶根據所遷移的知識的價值以及自身興趣來決定學習什么以及是否學習;對于最佳實踐網絡,管理者扮演了協調者的作用,所有的網絡成員都要參與互相間的知識的遷移與學習;最后,商業機會網絡是商業目的驅動的網絡,但是其關注的視角是創新與成長方面。
三、知識網絡的認知理論
在知識管理領域,有兩個與組織的認知活動密切相關的概念:組織記憶與傳遞記憶,Walsh與Ungson定義組織記憶為“組織記憶是指組織歷史上存儲的信息,此信息可被調出支持現在的決策”,Wegner定義傳遞記憶為關于誰知道誰、誰知道什么、誰在做什么的知識。一般認為組織記憶存儲的是任務數據——關于任務的性能與問題解決方案的信息,而傳遞記憶存儲的是引用數據——關于事物間關系的信息。
無論是組織記憶還是傳遞記憶都必須被顯性地表達出來,屬于顯性知識,但是對于傳遞記憶而言,它所引用的人則可能不僅具有顯性知識而且也具有隱性知識。研究表明,在大多數組織中顯性知識只是冰山一角,組織的大多數知識存在于人身上。因此傳統的知識管理強調的是把人的知識顯性化、編碼化,并存儲于組織記憶系統中,并把這樣的一個過程稱作知識的資本化過程,意指經過這樣的轉換后原本存在于個體身上的知識已經變為組織的知識資本了。但是以組織記憶系統為特征的傳統的知識管理沒有注意到這種轉換盡管很有意義,但也有很多的限制,包括耗時、預定的知識領域、對于非程序化知識在表達上的困難等,并且從知識文化的角度看,這種方式存在著對人作為知識載體的某種忽視或不信任。
知識管理發展的新趨勢是知識網絡,而從組織認知的角度看,知識網絡是以傳遞記憶為主要特征的,當然知識網絡也仍然需要組織記憶,因此知識網絡可被描述為:知識網絡=組織記憶傳遞記憶,在此關系式中,組織記憶存儲的知識也被稱為一階知識(1st—levelknowledge),其特點是查詢方便,利于快速決策;傳遞記憶存儲的知識也被稱為二階知識(2nd—levelknowledge),其作用是一方面提供關于一階知識的社會背景與意義,另一方面通過溝通流來實現更高層次的知識創造與發現,從而提供更精準決策的潛力。在知識網絡環境下,知識管理的過程不再是單純地由隱性向顯性知識轉換的過程,而是在顯性與隱性知識之間的動態的持續的互動過程,Nonaka稱其為SECI過程(表3)。其中S是指由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社會化轉換過程,E是指由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外部化轉換過程,C是指由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合成化的轉換過程,I是指由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內部化的轉換過程。
表3知識網絡支持的知識轉換過程
此外,知識網絡中各的各網絡節點不在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而可能是人,Carley等人對知識網絡的可能的節點及其邊的類型進行了分類,并據此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知識網絡類型,Carley稱其為知識網絡的元網絡(Meta-network)(見表4)。
四、知識網絡系統
本部分介紹我們依據以上原理而開發的知識網絡系統,其系統架構可簡單地用圖1描述,共包含知識圖、知識資產管理、實踐社區、網絡會員管理、知識搜索引擎五個子系統。
知識圖子系統是一個知識本體的描述工具,用戶使用此工具可創建特定領域的知識本體。并從而為整個系統的知識管理提供統一的語義。知識圖子系統包含了知識分類、語義網絡、語義索引、知識價值評判四項功能。其中知識分類用以提供對領域知識按照樹結構進行組織的能力,語義網絡用以關聯各類別,語義索引用以提供對每一個類別按照多個關鍵詞進行索引的能力,而知識價值評判提供一種方法動態地對每一類知識相對于用戶的價值進行評判。
圖1知識網絡系統
知識資產管理子系統是一個組織記憶系統,用以對組織的各種知識資產進行管理,包括存檔、查詢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借助于知識圖子系統提供的描述工具,因此具有豐富的語義表達能力,此外次子系統還包含了知識資產評論、知識資產推薦等功能。
實踐社區子系統包含了公共信息與社區兩部分內容,公共信息用以通報新聞,而社區用以會員的活動,從純技術的角度講,社區類似于論壇,但從內容上講,它可以被組織成愛好網絡、職業學習網絡、最佳實踐網絡或商業機會網絡,此外,實踐社區子系統與知識資產管理子系統有著很好的集成,在權限允許的情況下社區可以閱讀使用組織的知識資產,而社區中上載的一些資源也可以轉化為組織的知識資產。
網絡會員管理系統用以實現傳遞記憶系統,此系統不是一個簡單的會員檔案管理系統,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會員網絡的管理系統,支持“誰知道什么”、“誰知道誰”等元網絡模型,并且通過引入關系密切度等屬性實現了知識網絡的最短路徑搜索。
企業知識搜索引擎是一個集成的知識發現系統,當用戶搜索某方面知識時,呈現給用戶的除知識資產外,還包括論壇的討論、實踐社區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搜索出知識網絡中此知識領域的會員并且提供溝通的支持。此外,搜索的方式也是多樣的,這主要得益于知識圖提供的豐富的語義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Davenport,T,Prusak,L..Working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1998.
2.Ritter,T.,Gemunden,H.G..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sandNetworks:AnOverview.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Vol.56,2003.
3.Davidow,W.,Malone,M..TheVirtualCorporation:StructuringandRevitalizingtheCorporationforthe21stCentury.HarperBusinessPress,NewYork,1992.
4.Buchel,B.,Raub,S..BuildingKnowledge—CreationValueNetworks.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2,20,(6).
5.StrategicIntentions:Principl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KnowledgeNetworks.www.iisd.org/pdf/2001/networks_operating_principles.pdf.
6.ButeraF..llCastelloRete.FrancoAngeliPress,Milano,1990.
7.Buchel,B.,Raub,S..BuildingKnowledge—CreationValueNetworks.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2,20(6).
8.Walsh,J.andUngson,R..Organizationalmemory.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16(1).
9.Carley,K.M.andRen,Y..TradeoffsBetweenPerformanceandAdaptabilityforC3IArchitecture.CommandandControlResearchandTechnologySymposium.NavalPostgraduateSchool,Monterey,CA,2001.
10.M.Nickles,T.Froehner..SocialReificationfortheSemanticWeb.ResearchReportFKI—248—04,AI/CognitionGroup.DepartmentofInformatics.TechnicalUniversityMunich,2004.
11.張后啟.再造競爭優勢.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12.馬捷,靖繼鵬.知識轉化模型分析與評價.情報科學,2006,(3).
13.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14.維娜·艾利.知識的進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5.柳卸林.知識經濟導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