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科會計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應用型本科會計屬于高層次的會計技能教育。本文以應用型本科為對象,對高校會計教師師資現狀進行分析,找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教師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就應用型本科會計教育的職業性、實用性和技術性,要求會計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進行研究,并提出教師資格準入制、調整教師引進政策等解決方法,以期對實現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達到有效的結果。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師;實踐能力;雙師雙能型
我國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將我國的大學分為:學術型、應用型本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三種基本類型。隨著本科院校隊伍的發展壯大,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我們又把大學分為四個類型:研究型大學、綜合型(研究型、應用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職高專技能型院校,我們這里對其中的應用型本科學校會計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進行研究。應用型本科既不同于研究型、綜合型大學,也不同于高職高專院校,其培養的學生是既有理論、又有技術的高技能人才。截至2018年,我國新增地方本科院校702所,這些地方院校占全國普通院校很大比例。這些地方院校與原來高校中的應用型院校一起,形成我國的應用型院校,這類院校占全部高校的60%以上。根據教學目標,應用型本科培養出適合經濟發展的、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才,達到目的了嗎?答案是不盡然。這主要是應用型本科存在發展定位模糊不清,培養目標趨同,致使絕大多數學生面臨理論知識、應用技術及科研轉化能力轉化上比不了“985”、“211”高校學生,專業技能動手能力比不上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尷尬局面。所以,2014年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對應用型院校的定位和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作為高校轉型發展的生力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作為會計專業的會計實踐教師,在會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師實踐能力建設進行研究,探索以學生為本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培養的學生未達到培養的目標,普遍缺乏實踐能力是我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較普遍存在的問題,高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不高是造成這個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轉型期,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一問題更為突出。
一、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師實踐技能存在的問題
(一)校方辦學目標不明確,師資引進有問題。會計教師實踐能力是其在教學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包括會計知識傳授能力和對會計業務進行處理的能力,這種能力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實現最終教學目標,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目前我國會計教師師資現狀是理論教學能力強,實踐教學能力弱。造成這種狀況原因之一是引進教師制度方面存在問題。很久以來,無論什么層次什么類型的高校都把系統的理論學習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或者是唯一的內容,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普遍忽視,這些表現在教師引進政策上。所以,我們打開任何一所學校的網頁,其首頁彈跳出來的廣告均為招聘博士的廣告,未見到招聘社會上從事實務的高級人才廣告。這樣就形成一種結果,教師隊伍學歷學位、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師會計實踐能力并未提高。當下,博士學位成為各大院校引進師資時的必要條件,問題是大多數博士理論功底深厚,但他們沒有在單位的會計實際工作經驗,應聘后直接從學會計的學生轉變為教會計的老師,從事會計教學工作,但沒有經歷一個系統的會計實踐能力培訓過程。會計專業如此,其他專業也如此,引進教師的結果使師資結構更不合理。
(二)教師普遍缺乏社會工作經歷。新進的高校教師大都是高等院校畢業的碩士、博士,他們從高校到高校,背景經歷都很單一,接受的是系統的理論學習,培養的是學術研究能力,而高校已有的老教師也普遍缺少會計實踐能力。因為高校教師沒有系統的在會計實務中實踐中進行有效的實踐能力培訓,現有的在職培訓、掛職鍛煉也流于形式。教師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實質的改善,而引進教師的問題與這個問題疊加的結果,使教師的師資結構更不合理。
(三)校方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會計實踐缺乏激勵機制。參加社會實踐的教師,朝九晚五去上班,較學校上課多了舟車勞頓之苦,學校不但沒有車貼車補,甚至把教師在校僅有的福利給取消掉。沒激勵政策及取消福利,使教師認為掛職鍛煉、社會實踐沒那么重要,學校不支持、不鼓勵,直接影響教師進行實踐的積極性。再者,教師也是凡人,對自己投入的時間與取得的效益比對,收入與支出不相符,工作就沒有積極性。沒有激勵措施及取消福利嚴重挫傷教師從事社會實踐,進行自我會計實踐能力提升的積極性。
(四)重視理論教學,對會計實踐教學認識不夠。學校、教師都認為教師講會計教師講的再詳實也窮盡不了所有的業務,學生踏上會計職業崗位還需要再學習,實踐教學則往往是夯實理論基礎的輔助性教學手段。在這種思想之下就重視理論教育,注重自身理論水平提高而忽視了會計實踐能力的提高。
(五)教學任務繁重,對提高會計實踐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應用型本科生師比例不合理,尤其是會計專業教師生師比例更不合理,教師的教學任務重、工作量大,教師不能像一本院校的教師有助教,或教師所帶研究生做助教,教師完成教學量已屬不易,再去社會上的單位或會計師事務所掛職鍛煉,提高會計實踐能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師實踐技能提高方法
(一)國家層面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教師的素養與教育是否成功關系巨大,建議我們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國家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選擇最優秀的人做教師。因為教師的主戰場是教室,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教師的教學目標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達到?教師要熱愛教學工作,有較高的素養,有愛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能成為學生職業引領者,才有資格做老師。
(二)明確辦學目標,完善教師引進制度。應用型大學主要是培養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才,這是我們明確的辦學目標,會計教師的實踐能力對會計教學的重要意義已被多數應用型高校認識,但僅這種認識還不夠,一定要把它落實到位。高校教師在引進時,教師資格認定標準中對實踐教學能力要有做出具體要求,用人高校引進專業教師時應對教師的實踐技能作出明確規定。碩士、博士要引進,但必須有實踐動手能力,即有一定的會計業務處理能力。除此之外,要引進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審計師,這些具有行業背景的人被引進高校任職,稍稍培訓便能把其培養成“雙師雙能”型人才,會發揮其巨大作用的。教師引進制度的完善會改變師資結構。
(三)制定合適的職稱考評標準。目前,學校對專業教師進行考核評價與職稱晉升看重的是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對授課教師的學歷、教學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等項目均明確規定,以至于會計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水平可以忽略不計,更沒有激勵機制。因此,建議重新制定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師考核指標體系,會計實踐教師的實踐能力在導向方面予以引導,肯定會計教師的業務處理能力;會計學系列的職稱評定,會計師、審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擁有者評定職稱優先,引導教師們主動參與社會上的職稱考試,使會計學教師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功底、高超全面的會計業務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會計教師在知識儲備上能夠勝任應用型本科的會計教學。
(四)自我構建會計實踐平臺。因利益問題,因會計部門的特殊性,校外的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普遍薄弱。針對這種情況,本人認為高校會計實踐教師可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資格及扎實理論功底,建立審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記賬公司等會計服務機構。通過為社會單位服務,通過對具體業務的處理,在提高自己會計業務水平的同時,也為新教師和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場所。
(五)對老教師進行實踐輪訓制。有會計職業背景的,五年一輪訓,無職業背景的,三年一輪訓,這樣做是防止教師知識老化,與實踐脫節。進行實踐輪訓應落于實處,杜絕蜻蜓點水及走馬觀花。會計工作很具體,會計實踐教學也很具體,這就要求會計學科教師有很強的實踐能力。作為教師,主觀上要有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的意識,積極把自己培養成“雙師雙能”型教師。會計教師會計實踐教學能力提升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過程,需要教師、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盛敏.轉型時期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
[2]李超.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
[3]李向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7.
[4]胡建勇.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現狀和原因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7.
[5]應克榮,廖軍和.應用型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現狀及提升策略[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
[6]王金惠.會計實踐教師核心素質和能力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0.
[7]高潔.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探索[J].好家長,2017.
[8]韓君彥.會計實踐技能培養體系在教學中的探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
[9]謝建國,杜娟.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當代教研論叢,2017.
作者:王金惠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