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銀行存款日記賬對賬問題
不少財務會計教材對銀行存款清查的核算方法重點放在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上。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原理是講透了,但是學生仍然還是不會編制。問題是,未達賬款是如何找出來的,不少教材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說逐筆核對銀行存款日記賬與銀行存款對賬單。怎樣核對的?核對一次,仍然不能編制平衡咋辦?教材沒有寫,老師也不敢講。因為不少大中專院校的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講課也是從課本到課本,沒有遇到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一次或兩次編制不平衡問題。實際工作中,企業會計人員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時,先用鉛筆逐筆勾對銀行存款日記賬和銀行存款對賬單。剩余的,沒有勾對的業務即為未達賬:銀行存款日記賬上沒有勾對的部分,屬于“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中“銀行對賬單余額”項目需要調整的內容;銀行存款對賬單上沒有勾對的部分,屬于“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中“銀行日記賬余額”項目需要調整的內容。如果逐筆勾對一次,打“√”即可;如果勾對兩次,應在“√”打一“一”字,即為“”;如果勾對兩次,應在“√”打一“一”字,即為“”;依次類推。經過上述步驟,查出未達賬款,進而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二、商業票據的處理
涉及商業匯票的業務,一般通過“應收票據”會計科目或“應付票據”會計科目核算。當企業取得或承兌商業匯票時,做增加“應收票據”或“應付票據”的會計處理,編制有關記賬憑證。但記賬憑證有沒有附件?記賬憑證的附件是什么?一些《財務會計》教科書或者《成本會計》教科書提及很少,甚至在一些中職教材中基本沒有提及附件問題。實際工作中,企業對發生的商業匯票業務,主要是通過復印商業匯票作為原始憑證記賬的。企業在保存好商業匯票原件的同時,做好會計核算工作,也為企業日后檢查商業匯票業務提供依據。其實,會計實際工作中像這種全裸票據,如銀行定額本票、實物國庫券等,均應復印一張作為原始憑證粘貼在記賬憑證下邊作為附件。
三、預借差旅費問題
不少《財務會計》教科書在講解預借差旅費時,這樣說明:有關人員預借差旅費,根據借據編制記賬憑證如下:借:其他應收款——備用金(借款人)貸:庫存現金出差人員歸來報銷差旅費,多退少補。這只是理論上的差旅費的核算。會計工作中,預借差旅費的會計處理有三種。上述《財務會計》教科書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兩種會計處理方法:一是,預借差旅費不做會計處理的方法;一是,退回差旅費撕掉副聯的方法。所謂預借差旅費不做會計處理的方法,就是有關出差人員預借差旅費,先經有關人員按照內部控制規范逐一簽字后,交出納員。出納員將借據作為庫存現金,與庫存現金一并保管,同時將庫存現金支給借款人。出差人員歸來報銷差旅費,出納人員將借據抵頂庫存現金,多退少補。所謂撕掉副聯的方法,就是借據像支票一樣有正聯和副聯。填寫借據時,借款人即填寫正聯,也填寫副聯。報銷時,抵頂庫存現金后,由借款人撕掉借據副聯即可。因為只要撕掉借據副聯就視為還款,所以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要求出納人員不得兼管會計檔案保管。實際工作中,企業目前這種預借差旅費的會計處理方法很少了。
四、假退料問題
目前,不少《財務會計》教科書不再介紹成本會計核算了,而是按照會計六要素逐一講解,費用要素只講期間費用不再將會計要素的具體核算方法。成本會計核算業務專門用《成本會計》教材。但是,涉及成本會計核算中的材料要素核算在《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中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材料出入庫的核算,二是材料耗費的核算。
(一)材料入庫的核算不論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還是按實際成本核算,不少教科書都對材料入庫的核算按照貨款與材料關系介紹,即按照貨款兩訖、先付款后收料、料到款未付、料驗收短缺等四種情況介紹。但是,在實際會計工作中,企業購買材料,驗收入庫是通過編制“收料憑證匯總表”和“發料憑證匯總表”來完成的。不少教材在介紹完成購入材料的核算,或介紹完成發出材料的核算后,對于“收料憑證匯總表”和“發料憑證匯總表”一筆帶過,甚至根本不介紹“收料憑證匯總表”和“發料憑證匯總表”的編制、賬務處理方法。會計實際工作中,按照計劃成本核算材料時,會計人員通過編制“收料憑證匯總表”和“發料憑證匯總表”進行材料入庫和材料出庫的核算。
(二)材料出庫的核算實際工作中,企業的材料出庫,一般會計人員根據領料單、限額領料單、領料登記簿等原始憑證,于月末或者定期匯總編制“發料憑證匯總表”。但是不少教材一般都說明:企業于月末編制“發料憑證匯總表”。
(三)假退料業務假退料也稱為假退庫,就是制造業企業于月末將已被領用但并未實際使用(耗用)的原材料等填制紅字領料單,退回倉庫;下月初填制相同內容的藍字領料單等額領回,而實物不需移動的一種會計處理程序。假退料方法使企業成本核算準確,科學。實際工作中,企業對發生假退料業務應照常進行會計處理。實際在工作中,大中型制造業辦理假退料業務非常普遍。但是,目前一些《財務會計》教科書或者《成本會計》教科書卻非常少,甚至在一些中職教材中基本沒有提及假退料業務。
五、在產品完工程度計算問題
制造業企業的在產品完工程度是企業正在加工產品的完工率。用約當產量法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生產費用,就需要計算完工程度(也稱完工率)。對于經過若干步驟生產產品,計算的各步驟完工程度,不少教科書一般把各該步驟的工時定額按50%計算,然后加以前步驟工時定額,算出該步驟累計完工的定額工時耗用量,進而除以完工產品各步驟工時定額之和,算出該步驟在產品的完工程度。各步驟在產品的工時定額為什么折算成50%?這是不少《成本會計》教科書解釋成“流水線上正在加工的在產品,從第一件至最后一件加工時間前后均衡計算,折成50%”。實際工作中,企業生產工人各車間正在加工的產品,一般在下班前,一定會把產品加工完畢才能關掉流水線開關,才能走出車間。試想,如果流水線正在加工,不論產品是否加工完畢,工人緊急關掉流水線走人,車間主任愿意嗎?管理人員愿意嗎?哪怕是工人自己愿意嗎?特別是,不少企業實行計件工資的今天,更不可能。因此,我們認為,實際上各步驟在產品完工程度就是該步驟在產品以前各工序定額工時之和除以完工產品工時定額耗用量。
六、工資的發放問題
對于企業的職工薪酬,企業從“應付工資”的核算,轉為“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會計實際工作中,像銀行存款日記賬對賬問題、商業票據的處理、預借差旅費問題、假退料問題等方面存在的理論與實踐差距問題還有很多,鑒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贅述。
作者:任穎 單位:濟寧市水利工程施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