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質量管理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建立組織保證機制
組織保證機制是審計質量管理的基礎,包括以下方面:(1)加強分級質量控制管理。責權對等是管理學的基本原則,在審計業務實施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審計組、業務部門、審理機構、審計業務會議和審計機關負責人作用,形成一個層次分明、權責明確,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的全方位審計質量管理體系。一般項目實施方案由審計組組長審定,報業務部門備案。重要項目實施方案和調整事項報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批準。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書原則上由審計業務會議審定。審計機關負責人對審計項目實施結果承擔最終責任。(2)加強審計機關縱向、橫向間聯系溝通,有效整合資源。要對現有審計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應加大上下聯動的行業和專項審計,提高審計成果層次,擴大審計的宏觀效果。要加強協作和配合,共同促進審計整體計劃的實施。要加強與紀檢監察、財政、稅務和工商等職能部門的交流,暢通協調和聯絡機制,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監督合力。
(二)構建制度保證機制
要促進審計項目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審計機關必須強化制度約束,通過減少行為的隨意性,滿足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的要求。(1)建立審計質量檢查制度。應當強化審計全過程控制,采取內部自查、部門互查、同業檢查等形式,注重事前跟蹤、事中監督、事后防范和化解審計風險。通過開展審計業務年度考核和優秀審計項目評選等方式,對審計質量管理情況進行持續評估,進一步強化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夯實審計質量制度基礎。(2)建立審計質量責任追究制度。應制定獎罰分明、責任到人的過錯責任追究制,對審計人員、審計組長、復核人、審計機構負責人在審計實施環節中的過失或故意行為,設定確認標準和懲罰措施。對履職過程中出現缺位、越位等行為,依法追究責任,嚴肅處理。(3)引入第三方監督檢查制度。近年來國際質量認證的外部檢查是審計領域逐漸引入的一項新的監督機制。該制度的引入,讓審計業務質量接受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方監督,可以有效提高審計質量,控制審計風險,提升審計工作的公信力和認可度。其有效性己經得到最高審計機關亞洲組織的認可,并被寫入了《國家審計質量管理指南》。因此必須:將業務精、能力強的社會中介機構、高等院校和符合條件的專業人士納入人才庫,并進行分類管理;制定具體指標體系,提高檢查的可操作性,擴大監督內容,除現有的投資審計外,逐步增加單位財務收支審計、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審計、專項資金審計等其他審計領域;將檢查結果與審計干部的考核、獎懲直接掛鉤。要注重分析監督結果數據,及時發現不足,提出改進措施,推動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強化執業保證機制
執業保證制度是審計質量管理的核心。審計業務流程包括立項、計劃、實施、報告等,每個流程的完成質量,都會對最終的審計結果質量產生實質性影響。只有把好每一環節質量關,才能確保執業保證機制的實現。(1)科學論證審計項目計劃。項目計劃編制是審計業務執行的首要環節。在審計選題時要堅持群策群智,廣開言路,通過媒體、網絡、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問審于民眾、問審于領導、問審于部門、問審于一線,使審計立項更科學、更符合改革發展要求、更貼近社會和普通百姓。建立被審計單位資料庫,對審計對象進行動態管理,及時更新信息,為合理確定審計項目打好基礎。(2)充分做好審計調查。審計調查是確定審計范圍、選擇審計方法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摸清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性質、管理體制、機構設置、財政財務隸屬關系和相關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在充分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運用職業判斷,對所掌握的內容進行細致分析,選準突破口。(3)合理制定審計實施方案。審計實施方案是對審計項目質量進行評價的重要依據。審計方案應緊緊圍繞審計目標,結合被審計對象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細化審計內容。對于重點項目審計方案,審計機關應組織召開審計業務會議進行集體審議。(4)強化審計實施過程質量控制。審計實施的主要工作是取得審計證據、編制工作底稿。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整個項目的審計質量。因此,審計機關要有針對性地收集與審計事項相關的、具有證明力的原始資料,注意證據的客觀性、充分性、時效性和合法性。在編制底稿時,必須符合審計質量標準要求。(5)認真撰寫審計報告。高質量的審計報告不僅要嚴謹求實,問題定性準確、評價客觀公正,處理處罰適當,同時提出的對策和建議,要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為有關部門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審計報告在審批后還需征求被審計(調查)單位和擬處罰責任人的意見。如果被審單位或個人對審計報告認定的事實提出異議,要進一步核實修改審計報告。對擬作出罰款的處罰決定,符合法定聽證條件的,審計機關應當履行聽證程序。在正式出具的審計報告結尾處,要明確告知相關單位和個人可以提起申訴、行政復議和訴訟等法定權利。(6)嚴把文書審核關。審計證據、工作底稿、審計報告等文書資料實行二級復核和審計機構審理。審計負責人應把好第一道關口,對審計目標偏差、審計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等問題責成審計組補充完善;審計機關業務部門要增強復核意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發現主要材料不完整、定性錯誤的,通知審計組限期補正。審理機構要重視對審計文書間一致性的審查,減少審計質量缺陷。(7)注重審計后續跟蹤檢查。審計結論跟蹤整改情況是確保審計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審計項目完成后,審計機關除了敦促被審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嚴格按審計意見建議進行整改外,對不按規定落實的可以通過召開通報會、提交審計專報信息、制發審計建議函等方式,切實維護審計監督的嚴肅性和權威性。(8)健全審計結果公告制。審計的最終結果應向社會公布,接受輿論監督。近年來審計結果已有所公開,但數量和比例還有限。審計機關應進一步加大審計信息披露的廣度、深度和時效性,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提高審計工作透明度,擴大審計部門的影響力。同時要推進審計項目后評估制度。要檢查審計計劃執行情況,為修正以后的審計立項目標提煉經驗;對審計效果和審計質量控制過程進行評估,防范審計風險,鞏固審計成果。審計質量管理是一項全員參與、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質量管理活動,它涉及審計工作的各方面,貫穿于整個審計項目的全過程。然而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健全,需要審計機關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推動影響審計質量的各要素、各環節持續改進;需要審計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將質量意識貫徹到審計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更好地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王晴川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