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數據下思政教育在統計素養培養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統計學專業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統計學人才,就應以統計素養作為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在課程思政的改革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與統計素養的培養相結合改進教學方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斷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育人,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
【關鍵詞】思政教育;統計素養;統計思想和觀念
一、引言
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在2020年第17期《求是》雜志上習近平總書記又發表重要文章,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講到,要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傾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全面落實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以課程為載體,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實踐思政教育的必要要求。商務統計學、商務數據分析等是以統計方法為主的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略課程思政的元素,忽略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我國著名統計學家陳希孺教授曾說道:“統計學不止是一種方法或技術,還包含世界觀的成分。”這說明統計學本質上也蘊含著德育的因子。要將思政教育與統計學課程相融合,實現二者協同育人,首先要明確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統計方法本身像高等數學等科目一樣,較為晦澀難懂,使得方法本身占據了教學的主要內容,老師或者學生幾乎將全部的精力放在統計方法上。但是,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統計學除了方法本身等技術層面的學習,還應該關注學生統計觀念、統計思想等綜合素質的養成。科幻小說作家H.G.威爾斯也曾說過:“對于追求效率的公民而言,統計思維總有一天會和讀寫能力一樣必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句話已然成真。當前,培養公民的統計素養是國際統計研究的共同目標。系統地解決思政教育如何在統計素養中發揮作用這個問題,要先了解統計素養的內涵、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進而思考課程思政與統計學課程結合的要點。因此,針對以上內容進行探討。
二、統計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內涵
1.統計素養的內涵述評
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于統計素養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較早的一個概念是由Wallman在1993年提出的,他認為統計素養是一種理解和批判性地評價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統計結果的能力,能夠懂得統計思維在公共和私人、專業和個人決策方面的貢獻。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具有理性和批判的統計思維及觀念。到2002年,Gal提出統計素養是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對統計資料、與數據有關的論點或隨機現象進行解釋和批判性評價的能力及討論或交流他們對這些統計信息的反應的能力。這個概念比Wallman(1993)的定義內涵擴大了,除了統計思維和觀念,將對統計知識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也納入了統計素養的范疇。Gal在2004年具體提出了基于此概念的一種統計素養模型,該模型包括知識要素和性情要素,知識要素分為讀寫能力、數學知識、統計知識、情境知識及批判問題,性情要素分為信念和態度及批判立場。我國李金昌教授在2006年的論文中提出,所謂統計素養就是人們掌握統計基本知識的程度,統計理論方法水平及運用統計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所具有的統計世界觀,即統計素養由三個部分組成:統計理論知識、統計應用能力和統計觀念。在李金昌教授的定義中,除了統計觀念,將知識要素區分為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公民的統計素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比較典型的滿足大數據時代統計素養的模型是PCS項目提出的公民統計的知識與技能框架,Ridgway等(2018)對統計素養的要素進行了總結,認為統計素養包括知識、實現流程、參與和行動等3個維度(圖1)。本質上強調的仍是基礎知識、應用能力和統計思想,在具體內容上更加細化,整體上增加了面向社會的政策和意義的內容。綜上所述,統計素養的內涵應該包括統計基礎知識、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以及統計思想和觀念三個層面的內容,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依次是統計素養的基礎、關鍵和核心(李金昌,2006)。在本科的教學中,我們側重強調的是前面兩個內容,長久以來忽視了第三個方面的內容。但如李金昌教授所說,樹立正確的統計觀念或者說樹立正確的統計思想,是培育統計素養的首要任務。著名統計學家陳希孺院士也曾經指出,統計素養除了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修養外,也應包括思想觀念的修養。近年來,課程思政的推廣,為統計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契機。
2.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結構是立體的,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多元于一體,這與統計素養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探討和實踐思政教育在統計素養中的應用是必要且可實現的。針對高校開設的不同類型課程,思政教育的重點可以有所不同,根據《綱要》給出的要求和建議,可將課程思政內容與統計學進行恰當的、有機的結合。綜上所述,基于對統計素養內涵和課程思政主要內容的分析,我們發現二者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培養新一代具備良好統計素養的人才發揮作用。
三、思政教育在統計素養培養中的應用
將思政教育與統計素養培養融合在一起,要防止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二者生硬地結合。要實現二者的同頻共振,就要改善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進和挖掘。
1.課程目標的設定方面
教學目標是一門課程的核心,決定著教學方法和內容重點。要推進思政教育與統計學類課程的融合,首先重要的是要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統計學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往多是側重于基礎統計方法的掌握和應用,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把忽視已久的統計思想和觀念培養納入課程目標。提倡以統計的基礎知識、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統計思想和觀念三位一體的統計素養培養為課程目標,這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統計思想和觀念的內容,這是更高層面的素養,需要加深對統計學科的認識,挖掘和提煉統計學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在課程中增加相關內容的輸出,才能更好地實現此目標(圖2)。
2.教學方法的改進方面
要實現以統計素養為核心的課程目標,就要相應地改進教學方法。常規的統計學教學方法是漫灌式,注重教授知識和方法是什么,結果大多數學生是機械地使用方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了解方法所代表的統計思想,在應用時也就無法做到靈活性或有所創新。在統計素養的培養目標下,應突出方法的應用性、思想性以及思辨的統計觀念。具體的,可以從以下四點著手。(1)以問題導向進行教學,體現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應用性。從問題出發,從問題如何解決開始,引出解決思路和方法,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種方法,再介紹方法的主要內容,最后總結方法的使用場景,這樣的邏輯會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方法,并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思考和應用能力,形成問題到方法的有效連接。同時,可以增加實驗課,通過案例分析,按照提出問題、選擇方法、解決問題、書寫報告等步驟進行。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可增加軟件操作,將方法進行實現。根據不同的年級及其學習基礎,選擇Excel、SPSS、R或Python等軟件,尤其是數據可視化部分的內容,也是大數據時代發展迅速的一個方向,鼓勵學生尋找軟件制作有創意的圖形來展示數據。(2)注重舉例的現實情境,培養學生在現實中應用統計思維的習慣。課本中的許多例子是經過處理的,與現實社會是脫節的,目的是為教授統計知識和方法服務。而統計學的目的是學會使用統計思維和統計方法解決經濟社會的現實問題,所以,可以強調問題的真實情境,這也為學生理解現實世界提供了窗口。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加入統計工作,從實際中發現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等。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數據的信息統計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大力支持,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相關數據,對疫情的現狀和預測等問題進行分析,建立模型,也可以對現有的文獻進行分析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實際應用以及思辨的能力。(3)借用統計故事或歷史,介紹統計思維。許多知名的統計故事蘊含著這種統計方法和思想最初產生的過程。例如,統計學課程中難度較大的假設檢驗的內容,在講授具體的假設檢驗步驟之前,可以先介紹“女士品茶”的故事。在面對如何鑒別女士說話真假的問題上,故事中費希爾的思考是進行試驗,試驗的步驟和判斷的邏輯就是假設檢驗的步驟和邏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試驗中幾乎不會發生就是假設檢驗的統計依據,反證法是其邏輯方法。據此還可以引申使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應用假設檢驗思想的例子,如買水果時常見的一個現象是,老板聲稱某水果都很甜,顧客隨機拿一個品嘗,如果不甜就不買了。這個過程就不自覺地使用到了假設檢驗的思想。再例如正態分布,可以介紹正態分布的起源和發展,學生能夠真正了解正態分布的內在含義和適用情形。(4)設計“統計陷阱”主題討論,滲透思辨和批判的思維觀念。統計學在應用中會十分容易陷入誤區,這也是統計學不同于其他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比如相關關系和相關系數二者之間就不是簡單的等價關系,當兩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較大時不能簡單認為二者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像異常值等多種情況會造成誤導。所以,對于統計學,尤其需要具備思辨和批判的觀念。再例如,當前大數據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統計學帶來了不少疑問,統計學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是已經不適用等,這些問題涉及對統計學科及其本質的理解。還有一些統計故事也為這種觀念提供了素材,例如,統計學家費希爾對于“抽煙會導致癌癥”這種因果關系持續不斷地質疑,推動了實驗設計的發展。“冰激凌與犯罪”故事中的警察錯把相關關系作為因果關系,從而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建議。所以,可以增加“統計陷阱”專題討論課,總結和討論一些容易產生誤解的問題,搜集實踐中的案例,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辨能力,提高統計素養。
3.課程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
統計學課程具有的思政元素是統計學能夠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基因,統計學的內容中蘊含著諸多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等內容,挖掘這些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與統計素養相互融合的內在要求。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申出深刻的道理,有益于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統計素養,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1)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結合。關于統計學的性質有一個普遍的觀點:統計學是哲學與數學的統一,統計學不僅是以數學的數理化體系為基礎,還是以哲學的認識方法論為基礎的。統計學的基礎知識中蘊含著不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例如,①同時考慮數據的集中測度和變異性測度,這是要全面考慮事物的一體兩面,以及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辯證法。②兩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度量,體現了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聯系的哲學原理。③大數定律體現了事物發展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④線性回歸模型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⑤時間序列的預測體現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挖掘方法中蘊含的哲學理念,可以使學生用馬克思哲學觀看待現實世界。(2)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合。統計方法的應用不是機械地套用公式,在應用上要靈活以待,不斷積累經驗。在統計學方法的應用和實踐中,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統計方法的觀念,使其同時具備道德責任感和法治精神。例如,①誠信意識和法治觀念。在大數據的時代,人們已離不開各種形式的數據,數據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幾乎所有的統計方法都是基于統計數據進行的。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已將數據單獨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這強調了數據的資產性,也意味著將明晰數據收集和使用的行為規則。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如此重要,那么,強調在搜集和使用數據的過程中秉承“誠信”原則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據使用觀和法治觀。②統計道德和敬業精神。抽樣是研究問題的重要手段,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影響著研究結果。在抽樣的過程中涉及許多道德問題。比如,抽樣方法要恰當使用,調查問卷設計要避免主觀傾向性,樣本要避免受到傾向性結果的干擾等等。強調統計道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自覺性和愛崗敬業精神。(3)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例如,①數據挖掘背景下的“工匠精神”。隨著數據挖掘技術的進步,描述統計學中的數據可視化方法日新月異,在追求不斷的進步、更有創造力的可視化圖形中體現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滲透,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②貝葉斯定理用于修正概率,在疾病確診方面的應用舉例可以引導學生樂觀理性看待問題。③將線性回歸所刻畫的回歸現象引申,引導學生追求合理的目標,腳踏實地,積極上進,正確認識結果,辯證地看待事物。另外,還有善于思考、嚴謹的科學品質,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等,都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引入。
四、總結和建議
在新時代,要培養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創新型統計學人才,就需要以統計的基礎知識、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統計思想和觀念三位一體的統計素養培養為核心目標,將統計素養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注重例子的現實情境,介紹統計方法中的統計思維,滲透思辨和批判的思維觀念等。挖掘統計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等相結合,真正的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本質。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從教育者的素質開始的: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而真正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教師的思想和素養會直接影響教學,最后,對教師自身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1)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修身律己,解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2)持續提升專業素養,加大視野廣闊度,保持專業領域的先進性。(3)加強課程思政內容的學習,發揮創新思維,不斷探索線上和線下課程的教學改革。
作者:郭建娜 湯毅 黃偉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國際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