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大學生就業力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即:培養學生科學的職業觀,強化基礎課程教學,保持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發展,寓職業指導于專業課程之中,開展具有專業特點的創業教育。
【關鍵詞】就業力;生物科學;教學改革
從廣義上來說,生物科學類專業包括:生態學、生物信息學、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本文所指為狹義的生物科學專業,含師范類和非師范類方向。此次調查采取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式,主要對象為各地方本科院校大三、大四生物科學專業在校本科生和部分已經畢業一到兩年的畢業生。問卷調查主要以網上調查和實際調查兩種調查方式進行,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到調查問卷493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85份。以下是根據對調查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的結論。
一、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力分析
(一)“先就業再擇業”獲得認同。在調查與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愿意“先就業再擇業”,這部分學生占了總人數的72.16%。先就業可以積累工作經驗,開闊視野,為以后的擇業奠定基礎。現在很多公司招聘員工都要求員工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最好是跟應聘職位相關的工作經驗。先就業有利于學生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從而為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打下基礎;先就業可以讓我們逐步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正確認知自己的職場能力,擺正姿態,從而漸漸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重新定位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實現更大的發展;先就業有利于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實現人力資源的良好配置,更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學生就業期望趨于理性。在調查的數據中發現應屆畢業生所期望的月薪絕大部分在2500元到5000元之間,而月薪在3000元到3500元的學生占了總人數的66.19%。根據網絡數據顯示近幾年全國本科生的平均起薪都在3000元以上,與學生所期望薪酬基本符合,說明了畢業生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擺正心態,向自己的事業目標前進。
(三)普遍重視職業發展空間。在關于“在求職中你更看重什么?”這一問題的調查時,有56.49%的學生選擇了“發展空間”,有20.62%的學生選擇了“福利待遇”,有16.49%的學生選擇了“工作地點”,有6.40%的學生選擇了“興趣愛好”,說明了學生相對于“福利待遇”,“工作地點”和“興趣愛好”更重視就業后的“發展空間”。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很多學生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能有所發揮,希望自己能受到公司的重視,并且能實現個人價值和得到社會認同。認為剛開始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工作實踐中得到經驗的累積,沉淀和提升自己的自身能力,也說明了學生對就業后的“發展空間”的重視。體現了求職者能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也體現了求職者自身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對于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的積極方面我們應該大力的提倡和鞏固。而我們也要正視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生在就業中存在的消極方面。
(四)基層就業意識淡薄。調查顯示,90后的學生優越感很強,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勞精神。如:在回答“工作理想地點”的問題時,有52.58%的學生選擇“沿海發達城市”,32.99%的學生選擇“內地中小城市”,12.37%學生選擇在“原籍”工作,只有2.06%學生選擇“西部偏遠地區”。這種現象不僅會造成人力資源的分配不均,引起摩擦性就業矛盾。
(五)自身知識技能儲備不足導致職業適應能力偏低。學生再回答“找工作困難的原因”時,許多學生都認為自己存在“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這部分學生占到了總人數的42.27%。也有30.92%的學生認為是“社會實踐缺乏”。而認為“就業環境不好”的人數占到了9.28%,認為“沒有足夠的工作信息”的人數占到了9.69%,認為“受到了傳統思想影響”的人占到了7.84%。“專業技能不足”,“社會實踐缺乏”這都是自身知識技能儲備不足的表現,也是找工作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高,生物產業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使得生物應用型人才與理論型人才同等重要。但就目前來說,我國開有生物專業的學校主要集中在師范院校和部分綜合性院校,傳統的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主要圍繞著培養生物教師類人才和為培養更高學歷的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礎而展開。根據問卷調查也發現在大學期間有43.71%學生的實踐類課程占總課程的10.00%至30.00%,有45.15%的學生的實踐類課程占總課程的10.00%以下,只有9.89%學生的實踐類課程占了總課程的30.00%至50.00%,1.25%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實踐類課程占總課程的50.00%以上。說明了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安排的課程都是以理論型課程為主,實踐性的課程占的比例很小,相對缺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七)職業指導不足導致職業精神欠缺。目前幾乎所有院校都有相應的就業指導老師,主要是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些老師相對來說缺乏相關專業學生應聘的職位的專業知識,由于自身任務重,工作多,也沒有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某一專業上,職業指導內容與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相錯位,職業指導的形式靈活性和實踐性不夠。根據調查也發現雖然有64.7%的學生接受過職業指導教育,但其中只有7.42%的學生認為效果很好,而23.90%的學生認為效果一般,33.38%的學生認為效果不好。表明了許多地方高校對學生的職業指導缺乏專業化,不能使職業指導工作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學改革策略
(一)重視培育學生科學的職業觀。就業觀是一個人對就業環境、選擇、要求等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態度,也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在其就業方面的客觀反映,是其對未來職業和發展目標的基本認識和態度。要想找到一份高質量的工作,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尤為重要。而“科學的就業觀”的形成跟自身因素有關,跟家庭、學校、用人單位、社會等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應該充分的了解自己,實事求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杜絕眼高手低的現象,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堅決打破“官本位”思想,發現問題,改正問題,努力提升自己的素養;家庭成員應該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用人單位應該樹立公平的競爭意識,在招收優秀員工的同時也鼓勵了其它學生努力提升自己;政府也要積極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嚴格落實國家對于未就業人員的優惠政策,在保證就業環境公平、公正、公開的同時,運用合理的方案增加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員順利就業等。
(二)提高基礎理論教學質量。生物科學本身就屬于一門高深的學科,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也只能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和實驗技能。要想真正的進入生命科學領域,本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繼續深造是一個好的選項之一。繼續深造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而且在就業的過程中增大自己的競爭力度。況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生物產業必將突飛猛進的發展,需要成千上萬的高技術人才。這是祖國發展生物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畢業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強化實踐能力訓練。第一、應該在讓學生學好本科理論知識的條件下,應響應國家的政策,積極主動推進高校的轉型工作,把辦學與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第二、應該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出真正優秀的畢業生,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第三、應該積極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會做啥工作,能做啥工作,知道自己的優點也明白自己的缺點。
(四)將職業指導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職業指導師資是高校中職業指導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專業化和職業水平決定著職業指導所采用的方法和內容,也決定著職業指導的質量和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就業指導的質量和效果,就必須要擁有一批專業過硬和職業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必須加強職業指導師資建設。職業指導建設要多元化,采取專業課程滲透職業指導的教學理念,專業課老師積極的向學生傳授職業指導的相關理論,讓學生盡早的樹立起專業意識,進行學業規劃,培養職業素養。也要有相關企業專業的培訓師在實踐學習方面對學生進行精準培訓,讓畢業生在畢業時有明確的就業方向,掌握求職技巧,實現精準就業。
(五)開展具有專業特點的創業教育。到目前為止,生物產業已經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經濟,環境,健康和社會福利等,對人類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目前生物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要使我國的生物產業在世界生物產業快速發展,一靠技術創新,二靠創業引領。以創新引領產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生物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提升生物專業畢業生就業滿意度。
作者:姜獻群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