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開放教育教職工隊伍區域差異統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師資隊伍建設一直是影響教育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聚焦于開放教育背景下的教職工,以2015年國家開放大學教職工現狀為示例,通過整體數量對比、職稱結構對比、學歷結構對比、年齡結構對比、學科結構對比等五方面的比較統計,來展現不同區域間師資差異,為未來有針對性地開展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有關參考。
關鍵詞:開放教育;教職工;區域比較;對比統計
一、引言
教師隊伍建設是影響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各類學校對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非常重視,相應研究、投入力度也與日俱增。因此,近幾年,關于師資隊伍的研究成為了學者及研究人員的熱點,但縱觀相關研究成果,我們發現關于開放教育領域的教職工隊伍的研究相對較少,且能反映全國范圍內區域間師資隊伍現狀差異情況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聚焦國內開放教育領域教職工隊伍,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應分析方法等統計方法,來探索不同區域間隊伍現狀差異,為未來師資建設及開放教育發展提供有關參考。
二、研究對象
國家開放大學是一所開展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學校,其辦學網絡立體覆蓋全國城鄉,涵蓋面廣,又是國內開放教育發展的領頭羊,適合對開放教育教職工情況進行區域間比較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對象選取的是2015年國家開放大學全國辦學系統的所有教職工,其中教職工界定為在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內各級各類學校(機構)全職工作,并由各級各類學校(機構)支付工資的編制或聘任制人員;專任教師界定為具有教師資格,專職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聘請的校外教師界定為學校聘請的國內外其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教師和退休教師(含校內退休教師),聘期為一學期及以上。為了便于不同區域間的比較,本文將國開辦學系統內教職工按所屬地區劃分為六大區域,分別為華北地區(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地區(含遼寧、沈陽、大連、吉林、長春、黑龍江、哈爾濱)、華東地區(含上海、江蘇、南京、浙江、寧波、安徽、福建、廈門、江西、山東、青島)、中南地區(含河南、湖北、武漢、湖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海南)、西南地區(含四川、成都、重慶、貴州、云南)、西北地區(含陜西、西安、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由于國開總部教職工以及八一學院、北京實驗學院、總參學院、西藏學院、殘疾人教育學院、空軍學院等教職工數量較少,占比不足1%,因此在區域間比較時不含相關數據。研究數據來源于《國家開放大學教育統計年鑒(2015)》[1]。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著眼于能反映教職工隊伍現狀差異的總體數量、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等五個方面,通過區域間相關數據的統計比較,全面展現不同區域間教職工隊伍發展差異。
(一)教職工總體數量區域差異
2015年,國家開放大學全國辦學系統校內教職工共計100874人,其中女性教職工46403人,約占46.0%。分區域來看,華東地區教職工總量較大,共計28387人,約占28.1%;東北地區教職工總量相對較少,共計11315人,約占11.2%,詳見圖1所示。專任教師方面,全國校本部專任教師共計67131人,約占教職工總量的66.5%,分區域來看,華東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專任教師在校內教職工中占比較高,分別為71.5%、70.0%、67.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華北地區、中南地區占比較低。從國開聘請的校外教師共計35818人,校內教職工與聘請校外教師占比約為2.8:1。分區域來看,東北地區校內外教師之比最高,約為4.9:1,其次為華東地區,比例為4.1:1,西南地區、中南地區這一比例最低,分別為2.3:1、2.6:1。由此可見,華東地區整體師資水平較為豐富,且內部教師資源也相對充足;東北地區整體師資體量相對較小,且利用校外師資的力度相對較小。
(二)教職工職稱結構區域差異
職稱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業務水平,職稱結構的搭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伍的發展潛力與方向[2]。對國開系統內外教職工職稱水平進行盤點,體系內部教職工中具有正高級、副高級等高級職稱的教職工約占28.3%,中級及以上職稱約占68.9%。分區域看,東北地區具有高級職稱的教職工占比較高,約占3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華北地區、華東地區具有高級職稱的校內教職工占比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這兩個區域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校內教職工占比也較高,職稱結構相對較為合理。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校內教職工占比較低,要注意職稱結構的變化。通過校內專任教師以及聘請的校外教師職稱對比來看,校內專任教師具有正高級、副高級等高級職稱占比約為32.8%,聘請校外教師具有高級職稱占比為33.9%,校內外教師的職稱水平大體相當。分區域間對比來看,東北地區校內專任教師及聘請的校外教師整體職稱水平較高,其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均位于六大區域首位;西北地區校內專任教師具有高級職稱的占比最低,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但其所聘請的校外教師職稱水平較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東北地區專任教師及校外教師整體職稱水平位于全國前列,而西北地區較為注重業務水平較高的外援師資的引進。
(三)教職工學歷結構區域差異
國開體系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高學歷人員約占14.1%,高級職稱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約占13.6%。分區域對比來看,東北地區、華東地區專任教師高學歷占比處于前兩位,但只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中南地區高級職稱中的高學歷教師占比位居全國之首;西北地區專任教師以及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其高學歷占比均處于全國末位,具體詳見表1。由此可見,西北地區需加大對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盡快提升教師素質,不斷擴大高水平、高素質教師群體規模。從校外教師的學歷與職稱來看,華東地區校外教師高學歷占比最高,高級職稱中高學歷占比也位于前列,說明其引進的校外教師資源相對有優勢。相反,中南地區校外教師高學歷水平相對較低,在校外師資的引進上還需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多加研究、考慮。
(四)教職工年齡結構區域差異
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及未來發展前景,因此,分析師資年齡結構有助于隊伍梯隊搭建及優化[3]。整體來看,國開辦學體系教職工35歲以下占比約29.7%,35~45歲占比約36.9%,45~55歲占比約29.2%,55歲以上占比約4.2%,呈現“菱形”結構,整體梯隊搭配較為合理。分區域來看,華北地區45歲及以下中青年教師占比相對其他五個地區來說較低,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人才梯隊有老齡化苗頭與趨勢,需適時適量地引進中青年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注重教職工老中青搭配,做好人才年齡梯隊建設,以保證隊伍的穩定和成長。
(五)教職工學科結構區域差異
為了展現不同區域間師資學科的差異性,我們運用統計分析中的對應分析方法,探索區域與學科間的關系。對應分析方法也稱為關聯分析,是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中的一種,其將列聯表中的行列各元素的比例結構以點的形式在二級空間中表示,揭示不同變量各個類別之間的內部對應結構關系。本文將地區與教師學科進行對應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根據親疏距離,可將地區與專任教師所屬學科大致劃分為四類,一類是中南地區、西南地區,其相對在文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上師資較為豐富;一類是東北地區、西北地區,其相對在農學、醫學等學科上師資比較充裕;一類是華北地區,其相對在哲學、法學上專任教師較豐富;另一類是華東地區,其專任教師在工學、理學、藝術學等方面較充沛。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國開辦學體系內不同區域教職工隊伍現狀對比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從師資體量來說,各大區域校內教職工數量均在萬數級以上,體量均較大,其中華東地區整體師資相對較為豐富,其內部專任教師數量也較多。這一大體量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影響開放大學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一環,值得多方面探討與研究。
二是從師資素質及業務水平來說,西北地區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其對教師的吸引及保留力度相對較弱,校內教職工包括專任教師的職稱及學歷水平相對較低,中南地區對于校外高學歷水平的教師引進力度不足。未來各地區要加強校內外師資“選用育留”的協調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師資準入制度,結合自身師資的特色、薄弱點,結合地方特色,尤其是西北部地區,精選師資,做好合適人才的儲備工作;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靈活配制師資,不拘泥于所處崗位,建立更加柔性的工作組,適時適量引入校外優質資源,與校內教師有機結合,填補工作短板,確保校內外師資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加強常態培訓與交流機制建設,建立教職工個人終生培訓檔案,拒絕“大鍋飯”式的培訓,結合自身特點與發展需要開展培訓與交流,有的放矢,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物質留人與精神留人相結合的人才保留機制建設,在薪酬激勵更加公平化、更具吸引力的基礎上,要注重教職工責任感和歸屬感的建立與培養,解放思想,積極借鑒其他學校、社會機構等合理的方式,實現精神留人[4-5]。
三是從年齡結構的搭配來說,華北地區青年教職工比例相對較低,需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及引進工作,以優化隊伍結構。一是做好學校及崗位的常態宣傳工作,拓展宣傳渠道,做好中青年教師的引進工作;二是注重青年教師的素質培養及職業發展規劃,通過業務培訓、技能練兵、吸收參與科學研究等手段提升素質,并注重師德等軟性素養的提升。另外,對于青年人才來說,要尤其注重職業發展的規劃,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對于青年教職工群體更具吸引力。因此,華北地區學校可以多調研、多學習,豐富和拓寬職業發展途徑和方法,發掘青年教師潛質,有效發揮其能動性。
四是從師資學科儲備來看,各地區要結合師資儲備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如在學科師資儲備相對充沛的地區,一是可以結合專業情況,適當加大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充分利用師資資源;二是培養相關學科的帶頭人,在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上,起到典范作用,并實現進一步突破[6]。而對于學科師資相對薄弱的地區,一是積極與師資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交流、學習,不斷豐富和發展較薄弱學科的師資隊伍,二是結合學生需求情況、社會發展情況適時地進行相關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的調整,使師資與實際需求更加匹配。除此以外,開放大學在教職工隊伍發展的頂層規劃和設計上,如相關政策制定、經費管理、支持服務等管理方面,要關注區域間差異化情況,在業務發展、資源建設、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等方面,也要結合教職工區域差異開展,全面提升開放大學辦學質量和水平。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是基于2015年國家開放大學教職工隊伍現狀展開盤點分析,能基本反映出區域間的差異情況,但畢竟所用數據是截面的靜態數據,不支持觀察區域間發展走勢情況,有些現狀和問題未能在本研究中反映得出,今后可進一步引入多年份的動態數據,以更加全面的反映開放教育教職工隊伍區域差異及變化趨勢。
參考文獻:
[1]國家開放大學.國家開放大學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
[2]陳橄欖.普通高校專任教師隊伍結構優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6(12):29-33.
[3]粟琴.高校教師隊伍專業職稱構成及年齡結構分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5):223.
[4]王軍鋒.遠程教育教師調查與分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24-32.
[5]王明臣.開放大學編制外教職工工作滿意度實證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5(6):52-57.
[6]趙小紅.中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及地區比較[J].中國特殊教育,2012(8):49-58.
作者:劉靜;張桐 單位:國家開放大學學習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