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播學視角觀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
當今時代,大眾傳播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產生日益深刻的影響,身處這樣一種社會環境和傳播環境,文學的存在現狀和發展趨向受其制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并構成了當代“文學場”,在如此時空關系里,文學的生態環境和價值取向都具有其新的特點。一種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特點、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學格局正在構建之中。
傳播是“人類關于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機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且通過空間傳達它們和通過時間保存它們的手段”。(1)就傳播學的核心概念而言,它是人們一種信息的交流和分享。那么,從文學傳播的角度著眼,什么樣的信息拿出來讓大家分享?是誰拿出來這些信息?通過什么渠道或載體?誰在分享?信息制造者是誰?為什么在這樣的時刻和場合以這種方式顯示出來?能產生什么效果?等等。對這些從傳播學原理出發所提出的問題的探究,使我們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文學傳播語境上。人們常常用“后現代”或“后新時期”等概念來為當今社會轉型命名。這是一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一體化的時代,伴隨著資本的流通以及商業廣告與大眾傳播媒介的鼓噪,人們的消費欲望被點燃起來,在市場流通過程中逐漸衍生成一種“消費主義文化”。那些以守護靈魂家園為文化使命的文人敏銳地意識到“今天時代的熱點不在精神而在物質,不在追求完善而在追求舒適。形而上的道遠水救不了近火。形而下的器則有益于生存……我們面臨的將是一個世俗的、淺表的、消費文化繁榮的時期”。(2)這正是當代文學生存的處境和傳播語境,一切都在消費當中,物質的欲求、觀念的更新、信息的分享等,最終都可以視為某種物質的或精神的,或兩者兼而有之的消費現象。大眾傳播媒介多聲道、立體聲的傳播,不僅刺激起消費的欲望,而且正是通過媒體消費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
與這種“后現代”的消費主義與文化相聯系的另一個特征就是消解一切。在消費過程中,同時也在進行著消解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價值,消解著傳統的中心意識。社會的文化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當今中國文學已從結構的中心地帶向邊緣地帶滑落。身處這樣一個消費與消解的時代,正如馬爾庫塞所洞察的那樣,它們“限制著升華的領域,同時也降低了對升華的需要”。(3)受制于時代的語境的變遷,文學的價值被重新定位,現今中國文學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文稿競賣、作家簽約、媒體炒作、自由撰稿人、快餐讀物、小說百強等等,一一映證了這種文學生態環境和價值趨向正在發生改變。
既然有新的要素注入文學領域,對文學的認識把握就需要有新的視角、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與之相適應。現代社會是傳播業發達的信息化社會,文學不僅不可能置身于傳播環境之外,其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在規定性還促使其積極參與其中,文學要滿足社會對它的需要首先得表明自己的存在,需要有媒介來負載它們,使其能往來穿梭于社會大眾之間。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下,文學與大眾媒介傳播之間有著精神文化和物質利益雙重密切聯系。進入市場后的文學,同樣也被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所操縱著。其實只要我們掌握媒介的特點和運行規律,對已經出現和將要出現的種種文學現象是能夠把握其脈絡并加以解讀的。由于大眾傳播媒介在市場化背景下的運作,一種新的文學關系出現了,即“作家——傳播者——受眾”,以及與之對應耦合的“文本生產——媒介傳播——文本消費”這樣一種結構功能關系。.
[內容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大眾傳播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文學與傳播媒介之間相互作用,構成了當代文學時空關系場。文學的生態環境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從傳播學立場出發,一種新的文學關系“作家(文本生產者)——傳播者(媒介傳播)——受眾(文本消費者)”,為我們考察當代文學提供了具有操作意義的理論方法。本文據此分析了當代文學中的商品屬性、多元化、多樣性、娛樂性和平民化等四個方面的熱點問題。媒介的非理性也給文學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經過磨合,文學將進一步向前推進。
[關鍵詞]當代文學;傳播;觀照;媒介;受眾;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