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科學發展觀對待災后重建報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汶川地震新聞報道
5.12汶川大地震,已進入災后重建階段。這階段基本完成都需要3年,傳媒如何報道,是個既緊迫又影響深遠的問題。
怕的是形成雜亂無章的“新聞拼盤”,今天報傷員出院,明天報70%的企業復工,后天又是每頭豬都要打疫苗……眾多信息堆在一起卻鮮有連貫的意義。必須在眾多報道中立主腦、定靈魂,這個靈魂,就是科學發展!如此,重建與重建報道才緊扣中國的時代主題。
一、重建與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也是災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創新—擴散
全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其確切含義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經濟。知識具有溢出效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的知識創新,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災后重建不是白手起家,它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新京報》報道1996年麗江地震后的重建;新華社記者在東京采訪日本專家;《華西都市報》與川商理事會共同發起“重建美麗新四川·川商圓桌會”;《成都商報》推出整版的《生于廢墟》,其各條新聞為:《日本神戶“不死鳥計劃”,創新性復興》、《美國新奧爾良城市變得更小,卻發展得更好》、《德國德累斯頓:炸彈廢墟中自我克隆》、《印尼亞齊:為防腐放慢重建速度》、《黎巴嫩貝魯特:私人資本主導重建盛宴》、《英國西米德蘭郡:重新規劃的“考文垂模式”》……當前,建設創新型國家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而創新又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災后重建,大體分為前期準備、編制規劃和組織實施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最需要的是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而按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媒介傳播創新信息,可以大大促進社會變革。具體說就是給重建創造“后發優勢”,讓其解放思想,打開思路,獲得借鑒。到重建進入組織實施的第三個階段,又會出現大量的原始創新,而媒介的及時傳播,又能把此地經驗迅速擴散到彼地,獲得創新的“規模效應”。
建設新農村
這次地震災區大部分在農村,重建即建設新農村將是長久的報道主題。《成都晚報》報道,彭州磁峰鎮的災后重建,要告別傳統農業,走規模化經營之路,讓傳統農民轉變為農業工人。下一步,還將把山區約4000名村民轉移到山下集中居住,以龍門山脈得天獨厚的環境建生態園區,發展休閑農業。——提高農民收入,實際只有兩條途徑:一是把蛋糕做大,在這個例子中就是規模化經營;二是把分母減少,即把依靠農業收入生活的人群減少,在這個例子中就是發展休閑農業。一個小鄉鎮,敏銳抓住了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途徑,它的探索以及探索的各個側面,如企業化經營、專業化分工、科技的運用、貿工農產供銷的一體化等等,其青澀與成熟,直路和彎路,不值得新聞人持續關注嗎?這還是從經濟角度觀察新農村,繁榮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而非全部內容,那么,新農村的其他方面,即那完整的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們如何體現在災后重建中,不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嗎?
產業結構升級
新華社消息,什邡市工業經濟局局長李先輝說,他們準備近期去浙江、江蘇招商,著重引進具備“造血”功能的項目,倒逼本市落后產能淘汰或升級。一個縣級市的局長,能這樣思考已經不簡單,因為它暗合災難經濟學的“破窗理論”。后者由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提出,假設有人砸了理發店的玻璃,它是理發師的不幸卻是經濟發展的契機,它將為玻璃生產商制造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后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損害是一次性的,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什邡遭受重創,但它要到浙江等地招商來優化產業結構,其拉動的不僅是自身,還是千里之外的經濟。何況災后重建還有對口支援,那更要拉動非災區經濟,四川省浙江商會秘書長告訴記者,今年將有超過1000家浙企進川。
報道產業結構升級,至少有三條大的線索。一是能源層面:生產的動力源,用非生物能(蒸汽力、電力直到原子力)來取代生物能(人力和畜力)。這將是一批大項目,尤其是交通、動力資源基礎設施項目的上馬或更新。二是生產與就業結構層面:從業者的比重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災區利用地震遺跡發展旅游業,城市景觀設計師徐松濤建議新汶川打造“千碉(樓)之城”,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三是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其技術層面,就是用高科技機器(動力機器、信息處理機器、自動控制機器)來替代人的體力及腦力勞動。成都把信息化產業作為災后重建的第一大產業,6月11日,美國信息產業機構攜旗下包括微軟、IBM、戴爾等10家會員企業來成都參加災后重建討論。這將會崛起一批與國際接軌的IT制造、軟件與信息服務的高科技企業及高科技產業園區。而這三條線索的每一條,都一方面是企業的培育,另一方面是企業家的成長。兼顧兩者,我們才有既見“事”又見“人”的災后重建報道。
二、重建與社會發展
科學發展要協調經濟與社會。這社會是廣義的,包括政治、文化在內。
以創業帶動就業
這次地震災民數千萬,使中國本來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增壓力。全靠政府肯定不行,媒體要大力宣傳自主創業。《成都商報》報道,都江堰市的方敏,異地安置到青白江。第二天,她就到街上轉。“為了娃娃,我一定要找點事做。”她裝成顧客,挨家挨戶調查這里最缺什么。3天后,點子越來越清晰。災后半個月,她領到青白江工商局核發的首張異地受災群眾營業執照——成都瑞潔水處理有限公司營業執照,成為青白江安置點內誕生的第一位女老板。——我們都該對這大當家拱手:“恭喜發財!”——為她不言敗的勇氣;為她不僅自己就業,還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帶動其他人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媒體尤其要關注中小企業,它們勞動密集程度高,就業渠道多樣,就業方式靈活,進入門檻也較低,對大量吸納一般勞動力具有特殊意義。而且,新創中小企業很多是非公有制經濟,近幾年來,中國95%以上的新就業機會增長,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樣,由創業者→就業崗位→就業者→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的發展,一個報道要引出一連串的報道。
豐富文化生活
受災群眾初步滿足生存、安全需要之后,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會上升。在災后1個月的今天,這方面報道很少,但要有前瞻性。讀《王蒙自傳》,對一段軼事印象深刻,他在新疆,生產隊上山收麥子,活兒沒干完倒把干糧吃完了。為了轉移對饑餓的注意,他們一晚上唱歌跳舞。王蒙,這位共和國未來的文化部長提出了一條很不文化的意見,說缺少食物,就應避免消耗熱量,不宜又唱又跳。老鄉說他們的習慣就是用“塔瑪霞兒”來代替食物。王說,維吾爾人喜歡塔瑪霞兒,它在維語里是玩耍、娛樂、放松、游戲的意思。①又何止維吾爾人呢?2008年5月28日,成都金牛區受災群眾安置點,成都電臺等幾家單位來放電影。“不是山窮水盡找八路,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搞笑的對白,把一壩子的災民笑翻。
我們老祖宗很聰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七情六欲應該得到平衡,大喜或大悲,都要加以節制,一味咀嚼悲傷不能自拔,就會變成祥林嫂……但心理能量無法消除,只能轉移,單說“別哭”不行,更積極的是用文化娛樂去沖淡悲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昨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生還,皆當歡喜。逝者已矣,生活還要繼續——災后重建也是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文(化)不樂。新聞報道要積極推動災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不僅報道外面來“送”文化,如慰問演出;更要積極報道根植于本土文化資源“長”出來的文化——“送”的文化,有來就有走,“長”在地里的文化才根深葉茂。不管它是傳統的書法、美術、攝影、曲藝、戲劇……還是民俗的龍燈、獅舞、金錢板、清音、花鼓、武術……還是新潮的動漫游戲、數字唱片、寬帶接入、視頻點播、電子圖書……它們合起來,讓生活更加精彩,也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升地區的文化軟實力。
建設服務型政府
災后重建千頭萬緒,必然促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快推動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以下4條新聞,分別對應服務型政府的4個基本方面。一是《基層需要大量的李平去家長里短——地震十多天以來,彭州市龍門山鎮國坪村主任李平瑣碎細致的工作把村里安排得井井有條》——服務型政府的標志之一: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入戶“摸底”、雙渠道招聘、問卷回訪——都江堰1300位受災居民上崗就業》——服務型政府的又一標志:強化公共服務,不斷改善民生。三是《“人民調解工作站”亮相安置點成都率先在受災群眾安置點設“調解工作站”,調解員在受災群眾中產生》——服務型政府的又一標志:創新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最后一條新聞《發“國難財”快查嚴辦重處——中央成立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監督檢查領導小組》——服務型政府的又一標志:健全公共政策體系,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這4個方面,已經有報不完的新聞。它們都聚焦于健全政府職責,完善公共服務,也即聚焦于加快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而這,又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三、重建與人的現代化
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重建當然包括心理重建,引發展入心理重建,也就是促成傳統心態向現代心態轉變,促成人的現代化。
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耗時10年,調查亞非拉6國,收集6千個樣本,把人的現代化也即現代人的心理特征,概括為12條:(1)愿意接受新經驗,較能把握創新機會;(2)隨時準備接受社會變遷;(3)勇于表示意見,也尊重別人的看法;(4)勤于收集信息,尊重事實和驗證;(5)現在和未來取向,不留戀過去;(6)辦事講效率,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環境;(7)對公私生活有較長期計劃;(8)信任感,相信自己所置身的世界是可信賴的;(9)重視專門技術;(10)對教育和現代職業的渴望;(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產過程,相信普遍性工作原則。②這現代心態的12特征,也就是觀察和報道人的現代化的12個角度。災后重建的前期,以下3點又特別重要。
向前看
現在和未來取向,簡單說就是向前看。大地震之后僅5天,余震時來的5月17日,《天府早報》一篇報道讓我格外重視:《給我5年時間重建寶山——富庶的彭州市寶山村損失嚴重,七旬書記誓言東山再起》——“給我5年時間,就5年!”這位73歲的老人語氣堅定。當眾多村民陷入絕望,幾近失明的賈正方卻在謀劃東山再起。越南的鉛鋅礦,是賈正方的王牌。“我將把全部重心放在這處礦廠上,加大投入,擴大規模,”他說,“寶山村還有翻身的機會。”——災難已經發生,沉浸于過去于事無補。過去是由現在賦予意義的,放棄了現在,過去只成為永遠無法挽回的深沉哀痛。記者不要老去問人家的悲慘經歷,去撕人家的傷口,像祥林嫂身邊的老女人,特意尋來,要聽一段悲慘的故事;采訪提問,又像臉皺得如干核桃的柳媽……不!不要柳媽,不要柳媽也不要事兒媽!傳媒該強調的是,惡夢過去是早晨,明天將是嶄新的一天!不要沮喪,不要停止前進,因為生活本身就在前進。向前看,開始行動,現在就開始行動,至少從心態上向開始行動敞開。傳媒要展示各種各樣的“愿意接受新經驗”——英格爾斯把它作為現代心態的首要因素——愿意到外地打工,愿意從頭再來,愿意采用新的衛生方法,愿意選用新的種子和農藥,愿意結識新的不同類型的人,愿意以新的非父輩的傳統方式去生活,如此等等。
理性謀劃
按國際經驗,災后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救援結束,志愿者也紛紛撤離,災民生活仍不能恢復如常,他們的情緒會比剛得救時還要波動。僅僅情感關懷不夠,要迅速跟上以理導情,即把向前看燃起的希望,導向理性謀劃來落實。《四川日報》有篇《映秀的夜寧靜的夜》,多好的標題!尤其在震中的映秀,尤其在痛徹肝腸之后,尤其需要這樣的冷靜沉著——“國家不可能一直發物資給我們,我看現在開商店是個機會。”看到電視里國家鼓勵在災區恢復零售店的消息,做過小生意的楊和明動了想法。地震中,他家全部房子坍塌,留下的唯一財產是一輛面包車,“正好可以利用起來去成都進貨。”——短短一段話,包含理性謀劃的基本要點:收集信息尋找機遇,衡量能力滿足需求。所有的企業戰略,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不外乎這兩個要點的結合,現在我們將其微型化,把人生看作小企業,運用其思維方式,由傳媒提供不同的人生謀劃案例,核心就是追求內在能力與外在機遇相匹配。韋伯說“現代化”就是“理性化”,淚流了、血獻了、錢捐了,災后重建階段,該讓理性唱主角了。只有它,才能搭起現實到未來的橋梁,引導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重建家園。
多元人生
傳媒報道受災學生努力考大學、想當歌唱家……本身也不錯;但要注意,別老把聚光燈打在某一類人身上,因為傳媒有“授予地位”功能,你報道他,人們就會把他當代表當典型。多報某一類人,無形中引導大家把人生目標定得單一,萬一沒實現,就有強烈的挫折感,反而比以前更失落。傳媒要報道不同類型的災難面前不低頭,大步走向明天。也就是宣傳多元人生,它們有不同的衡量標準,而且是互不通約的——《災后自立農家樂老板應聘當司機》,《不管丈夫是生是死我只想完成他的“遺愿”》,《國慶節,請吃我們種的金針菇》,《遮陽傘下都江堰股民繼續炒股》,《13年前我一無所有現在不過是從頭再來》,《我從上海來,我用喪子之痛為你療傷》,《為了那些歡笑風雨無阻送電影》……“人活著”是個生理事實;“人與他人共在”是個社會事實;兩者就決定了多元人生的底線和高線。底線就是“對自己負責”,總不能說我愿意自殘、自毀、自甘墮落……高線則是你對自己負責的人生追求,在何種程度和性質上符合于最高的“善”,即符合于人類總體的具體生存和發展。而在兩條線之間的多元人生,都是值得肯定的——當然有程度之別。一個民族,它的個體都在災難之后昂然挺立,有滋有味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民族就是打不倒的。盡管山崩地陷,盡管半旗志哀,我們照樣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新晨
以上三條九款——隨著災后重建的開展,肯定還會有更多的條,更多的款,并不都符合傳統的新聞定義,傳統的新聞人如照相機,是已經發生的“是什么”的記錄者;以上要求新聞人更像雕塑家,是“應該是什么”的倡導者,是科學發展的推動者。究其實質,發展=現代化。新聞雕塑家運用不同的素材,雕刻出現代化中國的千姿百態。災后重建就是時間長、地域廣、千載一時又千頭萬緒的特殊素材,我們要雕刻出對海外弘揚中國特色,對國內突出地方特色,不同災區體現自我特色的云蒸霞蔚、八音交響的現代化個案,這樣,災后重建的新聞報道,才有超越一時一地的深遠意義。
[注釋]
①《王蒙自傳》第一部,280頁,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②轉引自童星:《現代性的圖景——多維視野與多重透視》,84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又參見殷陸君編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22~34頁,略作文字修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