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科技教育傳播現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際傳播協會教學傳播研究部在1986年對教育傳播學下了定義:教育傳播學是運用傳播學觀點、理論和方法系統地研究和探討教育過程中的傳播現象、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文化信息傳播活動,教學、學習的實質就是實現信息的流動。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選定合適的住處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傳遞給特定的教育對象的一和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
教育傳播學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學界,是一門融合教育學與傳播學的共生學科,它的價值首先在于運用傳播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闡釋教育,注重媒傳教育研究。我國教育傳播學起步晚,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隨著我國教育傳播學越來越受關注,表現為研究數量增多,發表文章增加,這些成果揭示了我國教育傳播學研究狀況,為我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仍然有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因素影響和制約著我國教育傳播學研究的迸一步發展,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總體發展不穩定
目前,我國教育傳播學的研究雖總體上處于上升勢態,但十年來教育傳播的研究發展很不穩定。據統計顯示,1998年發展呈上升趨勢,但隨后又趨于平緩;2002年發表的文章是2003年開始上升,后面幾年又有回落;同時研究的人員少,直到2006年到2007年間才出現了一個研究的高潮。這期間,我國的電教工作者發表了大量教育傳播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和一些重要的教育傳播學教材。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這一時期教育技術理論研究的熱點是圍繞著教育技術的定義和定位問題展開的,人們熱衷于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和研究,而無暇顧及教育傳播學,教育傳播學的研究便沒有大的進展。
由于美國AECT94教育技術定義的引入和我國學者對建構主義研究的關注,以及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本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猛速發展,使得我國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領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無暇去研究作為教育技術理論基礎的教育傳播學的研究,從而導致我國的教育傳播學出現了研究的缺失。
2對教育傳播學理論研究相對重視,缺乏系統性、深入性的研究
縱觀整個教育傳播學研究的現狀,學科理論體系建構嚴重滯后,理論研究的持續性不強是主要問題之一。我國理論研究的持續性不足,理論指導教與學的研究就顯得薄弱,這說明理論體系建構相對滯后,因此不能形成學科強有力的基礎。與傳播學和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編著的繁榮景象對比,我國教育傳播學的理論編著基本上屬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從教育傳播學的理論編著來看,目前擁有的教材指導書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如宣偉伯、余也魯著的《傳媒·教育·現代化--教育傳播的理論與實踐》,高蘊琦、林克誠等編著的《教育傳播學》,魏奇、鐘志賢著的《教育傳播學》,邵培仁編著的《教育傳播學》以及南國農、李運林編著的《教育傳播學》等。這些著作中即便近年來有的進行了修訂,但內容更新仍然比較少,新的理論著作就更少。
2003年金振坤主編的《遠程教育傳播學基礎》一書,從某種層度上講也只是教育傳播學的一個子系列研究———遠程教育傳播研究,但已經是新世紀以來少有的與教育傳播學相關的論著了。
還有,教育傳播學理論指導教與學的深度、廣度也明顯不足。這些都必然導致學科研究的推廣度不夠大,從而無法使教育傳播學作為教育工作者有效應用的工具與方法。
3研究作者所屬機構集中在高等學校
由于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未對教育傳播的研究足夠重視,研究作者所屬機構幾乎集中在高等學校。資料顯示,教育傳播學研究論文的作者85%來自高等院校,小學教師卻只有5%。這說明在我國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對教育傳播學的理論及實踐應用相對重視,其他部分則相對疏忽。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傳播,教育傳播理論的研究,迫切需要在實踐中去驗證,并且鮮活的教學實踐也孕育著新的傳播模式和理論。不僅高校的研究者需要走向教學實踐,一線教師也需要通過研究教育傳播的理論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4教育學界專門就教育傳播學的研究較少,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作為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的教育傳播學,在有些論文中只是做很少的描述。此外,專門供教育傳播研究的文獻也較少。而教育技術專業作為教育傳播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長期以來受研究領域界定的困擾,尤其是AECT94定義的出現,使得教育傳播學這一基礎理論的研究時興時弱,還曾出現過研究斷層現象。
從發表的文獻類型看,我國理論探討類文章較多,占45%,因而教學實踐類較少;從發表的刊物級別看,一般刊物居占54%,國家核心刊物僅占45%,說明論文總體發表層次較低,總體質量有待提高;從期刊論文分布情況來看,教育界的一些研究較為關注大眾傳播領域,有跟著市場打轉之嫌,對教育傳播學的研究偏少。就算是教育技術界,目前專門研究教育傳播學的學者也很少。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教育技術界主要的任務是開發技術,再加上網絡技術的挑戰,教育技術界顧及不到教育傳播學的研究,這也造成對教育傳播學的忽視。而目前,研究也大都專注于技術、認知、技術哲學等領域,水平有待提高。
5傳播學和教育技術學兩個學科的互動和合作偏少
從上面提到的專著編著者的學科背景來看,國內學者中以傳播學作為學科背景的較少,大多屬于教育技術學的學科背景。縱觀傳播學的刊物,傳播學界對教育傳播的研究處于相對缺失的狀態,而且傳播學和教育技術學兩個學科的學者的合作很少。
在期刊論文方面,教育傳播理論的研究者中,大多數研究者來自于教育技術學,傳播學領域的學者介入的較少,即便有也多是一時的關注,缺乏持續性,成果偏少。另外,從的期刊分布來看,教育傳播學方面的論文大多發表在電化教育、信息技術與遠程教育、科技教育類期刊以及高等院校的學報上,在傳播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較少。
6過多專注于學科的界定劃分,對教育傳播學的地位不夠重視
就目前我國教育傳播學研究現狀來看,很多學者過多專注學科界定劃分。基于某種教學媒體的單一教育傳播現象研究有所重視,而理論層面研究太少。而且缺乏研究的持久性、深人性和系統性,未能形成良好的氛圍,致使我國的教育傳播學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沒有體現其作為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的地位。在廣大從事教育傳播活動的一線人員中,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較少,地位凸顯不夠。再加上基礎理論研究以及教育傳播史學研究的缺失,使得教育傳播學的研究大而空,顯得枝葉不全、縱深度小,指導教育傳播活動的效力不足。
7缺乏傳統與現代的建構和融合
一方面,許多學者呼吁構建適合我國特色的教育傳播學,但是從我國傳統文化汲取相關教育傳播理念的研究太少,造成了教育傳播學研究的“有學無史”的發展狀態。另一方面,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社會更加強調大眾教育、公眾教育、終生教育,這些特點就要求研究者不能僅以教學媒體論中的那種眼光看待問題,大教育觀念勢在必行。目前,對傳統大眾媒體以及新媒體的教育傳播功能效果不足,研究偏少,傳統與現代的構建、融合缺失。
總之,傳播學研究要走向繁榮和科學就要積極吸取各門學科的相關成果,不斷開拓、創造學科發展的新局面。它需要一大批傳播學者的支持和參與,才能取得參與國際傳播研究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并為國際傳播學術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