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意義世界的重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形成意義并構建起意義世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向。微媒體環境下,充斥著虛解意義、拒斥深度、祛除語境、娛樂至上現象,使得大學生的意義世界被虛無化、淺表化、碎片化、類像化。面對大學生意義世界的消解,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意義世界的重構功能,將構建意義世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通過主導與引導,升華意義的價值之維,立起意義世界的根本支柱;通過賦義與釋義,澄明意義的理解之維,生發意義世界的基本內容;通過還原真相與發展深度,注重意義的生成之維,形成意義世界的整體圖景。
世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培養,涉及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提升,關系到一個根本性的價值問題,就是如何讓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現對自身生存與生命的體認、實現對自身與世界關聯的構建。這個過程就是大學生意義世界的生成過程。意義世界是在人們對意義本身的探尋過程中形成的一幅具有哲學內涵的圖景,“是支撐人在現實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實踐的價值理念系統,是一個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 [1] 然而,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媒體時代,草根化的公共參與、海量化的信息數據、無語境的碎片表達、去中心的無序傳播、狂歡式的眾聲喧嘩,無時無刻不在侵蝕、消解、虛無和遮蔽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對生存、生活和生命本原意義的正確體認,進而導致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構建起來的大學生的意義世界不斷被解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關照和關懷大學生意義世界的構建。
一、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大學生意義
世界的消解全媒體時代是一個“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個人被網絡賦權,擁有了信息生產權、傳播權和評論權等,公共機構與草根個人共同生產信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共同發出聲音,主流價值與不當言論共存,都對微媒體場域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導致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而建構的大學生的意義世界不斷被解構。第一,虛解意義:意義世界的虛無化。網絡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將技術與資本的邏輯深刻嵌入到人的生活之中,微媒體構筑起來的網絡虛擬空間日益成為虛無主義的泛濫場所和作用場域。近年來,虛無主義借助新媒體技術與傳播媒介,正在以、道德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價值虛無主義、政治虛無主義等不同面孔出現在微媒體場域,依附不同的社會現象與事件,不斷向廣大青少年傳播滲透,產生了不良影響。一是虛無價值,消解人生的意義。當前,通過微媒體傳播起來的“佛系現象”與“喪文化”在大學生中具有很大的市場,如在大學生中流行的“廢柴”、“葛優躺”、“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等網絡流行語,都體現了寄居在網絡散狀節點上的部分年輕人生活迷茫甚至“生無可戀”的生活狀態,這種“佛系現象”其實是現代個體主義、現代物質主義和整個社會工具主義過于發達的后果,是現代性制造出來的“空洞主體”的一種生活態度,本質是現代性消極性的價值后果,需要我們特別警惕。 [2] 二是虛無歷史,消解存在的根基。近年來,以所謂還原歷史、反思歷史、重寫歷史、正名歷史等方式,以“戲說”、“惡搞”、“拆解”、“貶低”、“抹黑”等手法,在微媒體場域有所泛濫,導致有的大學生寧信野史、不信正史,寧信戲說、不信事實,寧信新解、不信定論,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三是虛無文化,消解精神的世界。文化虛無主義在微媒體場域的傳播,呈現出“高知”推動、眾人呼應的格局,一方面否定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支撐的文化體系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輸出西方文化與價值觀,通過“解構他者—建構自我”的“兩手”,不斷在大學生頭腦中消解中國文化支撐的意義世界,構建西方文化主導的意義世界,實現對大學生意義世界的置換,這種現象尤其要予以堅決抵制與防范。第二,拒斥深度:意義世界的淺表化。在微媒體場域,后現代主義解構權威、削平深度、祛除中心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微表達、淺閱讀、即視感、平面化成為微媒體場域信息傳播與接受的顯著特征,文化產物大多是以視覺為中心的不能觸及潛在意義的表層圖像,人們習慣于用眼去看,不善于用腦思考,缺乏對深邃意義的挖掘與構建,較少追求思想的深度與解釋的力度,淺層次、無邏輯的內容取代了有深度、有思想的理性構建,平面化解構了意義深度的思維模式。碎片化的閱讀難以為大學生帶來真正的知識積累與觀念塑造,意義世界在淺層化、表層化的趨勢下不斷被侵蝕,生活的世界并不會給大學生留下深刻而難以磨滅的記憶。第三,祛除語境:意義世界的碎片化。馬克思認為,“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人”。 [3]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現實生活中講述的語句從來不會與講述語句時的情境相分離,因為人類的每一句話語都具有表達某一于此時于此境是實際的思想或感受的目的和功能,都具有表達某一要么為了共同行動、要么為了建立純粹的社交關系、要么為了宣揚言者強烈的感受或激情而必須讓另一個或另一群人知曉這種或那種理由的思想或感受的目的和功能”。 [4] 然而,網絡制造的虛擬空間讓人不斷從其所生活的現實的社會實踐、關系與結構中脫離出來并孤立起來,生活其中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某一句話、某一張圖片或某一個片段,進行斷章取義的“裁剪式”閱讀和只言片語的“拼接式”理解,通過“不完全語境下的想象”建構并生發與現實世界并不一致的意義世界。微媒體場域這種“去語境化”的現實與意義建構的“語境化”需求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張力,使得身處微媒體場域的大學生無法建構起對世界的全面而系統的理解,針對某一事件無法形成“意義之網”,針對某類事件也未能形成“意義之鏈”,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了巨大挑戰。第四,娛樂至上:意義世界的類像化。近年來,原本作為“消閑”和“愉悅”方式的“娛樂”,在資本、技術、消費、文化的多重改造之下,不斷跨越邊界,在不同的領域“泛化”,泛娛樂主義成為一種影響巨大的社會思潮。泛娛樂主義“以網絡游戲、選秀偶像、明星隱私、影視動漫、暴力色情等為主要議題設置,全方位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選擇、行為方式帶來影響,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帶來挑戰”。 [5] 一方面,泛娛樂主義以“一切都可娛樂”的方式,極力弱化對價值和意義的嚴肅探討,在“嚴肅”的話題與“娛樂”的話題之間不少學生表示會選擇后者,不喜歡高大嚴肅的儀式,相比哲學、政治、歷史等領域的探討,更喜歡娛樂新聞、明星八卦、輕松搞笑的節目與話題。另一方面,泛娛樂主義具有強烈的“烏托邦色彩”,人們可以通過媒體、影視等提供的信息裁剪“真實”的世界,通過“想象”重新建構“現實”,并“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號的基礎上,否定真相”, [6] 這種“類像化”的操作及其話語敘事,“不僅消解了事實與觀點之間的界限,甚至連事實本身也不再重要,這顛覆了對理性、真相這些達成協同認知和價值觀共識的基本要素”。 [7]
二、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意義世界的重構:理念與策略
意義不會自發產生,意義世界也不會自發生成,意義世界具有鮮明的后天建構性。面對大學生意義世界的消解,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意義世界的建構功能。一方面,要抵御各種社會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所傳達的意義和所建構的意義世界的侵蝕;另一方面,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空間和精神生活空間開發新的意義并建構起新的意義世界。1.理念:構建意義世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關于意義和意義世界的研究,是哲學領域的基本命題和重要話題。近年來,隨著對人本身的關注,這一概念及其理論工具逐步走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開始關注大學生的意義世界問題,在大學生的意義世界的缺失與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危機與破解等方面作了嘗試性的研究,形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話題和研究領域,意義世界的研究正從哲學命題的關懷性探討逐步走向教育命題的應用性研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經典范式更多將關注點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話語權等議題上,并沒有很好地關注到意義世界的領域,沒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與意義和意義世界的構建上建立起緊密而有效的價值關聯和邏輯關聯。人的教育必須超越假設的世界,邁向意義的世界。要把建構個體生命的意義世界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大學生意義世界的構建聯系起來。2.策略:構建意義世界的多維路徑推動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意義世界的重構,必須堅持主導與引導、釋義與賦義、實踐與體驗等策略。第一,主導與引導:升華意義的價值之維,立起意義世界的根本支柱。微媒體呈現出來的草根化、碎片化、去中心、去權威、多元化等特點,與后現代主義反傳統、反理性、反權威、反控制、反中心主義等特征完美契合。在當前微媒體場域,由于消解權威、拒斥崇高、削平深度、虛無價值的后現代文化彌散其中,理想與夢想、信仰與信念的傳統敘事模式受到嚴重挑戰,必須在微媒體場域繼續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主導并引導意義的價值之維。一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動搖。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旨歸,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存意義進行了論述。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人類構建了一個意義世界,馬克思所構建的意義世界是當代人的指路明燈。 [8] 在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不斷沖擊馬克思主義的微媒體場域,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充分利用好微媒體的優勢,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與傳播,讓馬克思主義成為微媒體場域的最強音,成為大學生意義世界的根本支柱。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要針對微媒體場域自身特點和用戶思想特征,多用新媒體新平臺,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的宣傳,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廣大學生追求美好生活、實現偉大夢想的思想動力。三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追求,也是社會公眾意義世界的準則。在微媒體場域,要以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網絡文化的價值觀標準和判斷取向,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微媒體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第二,賦義與釋義:澄明意義的理解之維,生發意義世界的基本內容。意義世界的形成離不開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領會與理解,人對世界理解的目的在于意義的追尋,意義也只有在主體的理解過程中產生。同時,“人的理解建構了人與世界的意義關系,沒有理解,世界對人的存在就構不成意義。……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會失去意義,世界才作為世界向人顯示出意義來”。 [9]
理解之維的意義,關乎“是什么”的問題,涉及世界及事物的本質特征、內在聯系、發展趨勢等。在微媒體場域,充斥著大量的“曬文化”、“秀文化”、“炫文化”以及“雞湯文化”,要么毫無意義,要么意義被表象遮蔽,人的單向度與淺薄性一覽無余。澄明意義的理解之維,要做好“賦義”與“釋義”兩大工作。一方面,要進行積極“賦義”。作為社會主流意義生產與建構主導者的黨和政府,要對每一項重大活動進行“意義給賦”,通過對話語和行動在微媒體場域的符號化和儀式化,回答好“為了什么”的問題,把象征意義、崇高意義、深刻意義賦予符號和儀式,讓話語和行動富有價值追求、內在道理和文化內涵。作為微媒體發言者的廣大用戶,要對每次言行進行意義審視,為自己做出的每一項舉動或參與的每一項活動賦予一定的意義。另一方面,要進行深刻“釋義”。也就是通過解釋意義,通過話語表達,實現價值呈現、文化呈現或故事呈現。每一個微媒體的主體,尤其是包括廣大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在內的微媒體場域的從業者,要肩負起意義闡釋的責任,對于黨的基本理論、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特點、結合時代特征,強化理論闡釋,推進話語轉變,把基本理論闡釋成日用知識,讓主流價值落細落小落實,成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意義支撐。第三,真相與深度:注重意義的生成之維,形成意義世界的整體圖景。意義的生成,既需要摒除幻象與類像,還原事實真相,也需要拒斥淺層與淺表,真正回歸深度與深刻。一是抵虛無化。抵制虛無主義的關鍵是堅定“四個自信”,真正樹立起“中國自信”。通過加強理論教育、國情教育和歷史教育等,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認同。二是去娛樂化。要加強對微媒體網絡娛樂空間的監督與管理,嚴格把關娛樂化的內容與方式,把不適合娛樂化,尤其是不能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娛樂效應的內容與方式堅決祛除,確立娛樂行為的邊界和自控能力;同時加強對大學生正確娛樂觀的教育。三是再語境化。面對新媒體場域去語境化的問題,我們需要作出再語境化的努力,也就是要通過還原語境、情景模擬、語境遷移等途徑,實現語境的整體化再造,形成大學生針對某個事件理解的“意義之網”和對某類事件理解的“意義之鏈”,讓意義在語境中呈現,切實形成語境化的意義世界。
參考文獻:
[1]徐貴權.論意義世界[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孫向晨.佛系現象:披著美麗東方外衣的現代性消極后果[J].探索與爭鳴,2018(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151.
[4]布倫尼斯洛•馬林諾夫斯基.原始語言中的意義問題[J].譯者:趙肖為,黃濤.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5]趙建波.“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6][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譯者:劉成富等.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20.
[7]陳昌鳳.斜杠身份與后真相:泛娛樂主義思潮的政治隱患[J].人民論壇,2018(6).
[8]陳學明.馬克思所構建的“意義世界”是當代人的指路明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2).
[9]金生鈜.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41.
作者:胡德平 梁思思 單位:上海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