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新聞節目可視性提高路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要加強采訪前期期策劃。
要成立專門的策劃中心,由經驗豐富的編輯記者組成,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來考慮問題,指導選題策劃,將整個新聞欄目統一起來,有機地組織報道,使編采播工作協調一致,從而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召開選題會,全體采編人員集思廣益選定優秀的新聞選題或者進行重大節目策劃,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就可以圍繞既定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新學期開學第一天,我臺新聞聯播節目中按照“組合式”報道的方式編排了一組綜合報道。其中有《我市各小學舉行不同形式的升旗儀式》、《學校、交警共為孩子保駕護航》、《新學期里的新變化》、《新學期高檔文具熱銷》、《本臺短評:別讓“開學經濟”變成“浪費經濟”》這些主題鮮明的報道,如果沒有事先的精心策劃,記者很難采集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整組新聞也會遜色不少。
二、要加強特寫鏡頭的拍攝。
以往的電視畫面就是一幅幅固定景別的畫面更替,但現在要通過轉瞬即逝的電視畫面來鎖定觀眾的視線,必須有特寫鏡頭,畫面不僅要美,更要有內容,不然就難以引起觀眾的注意,更難使受眾產生深刻的印象。特寫鏡頭不是隨意拍攝的,要求記者要有豐富的采訪經驗,在采訪現場能快速捕捉到傳達新聞精神的特寫鏡頭。這些特寫鏡頭就是畫面語言,有時甚至起到文字所不能表達的作用,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達到較好的直觀效果,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拍攝通化好人《小胡同里的“大管家”》時,記者細心到捕捉了很多細節,用特寫的鏡頭記錄下來,77歲的范英華老人家中極其簡單的陳設、仍然在燒的爐子、簡單的飯菜大籮卜、匆匆忙忙的腳步,布滿皺紋卻總是面帶笑容的臉,這些特寫鏡頭,細膩地描繪了范英華老人助人為樂、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品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三、要堅持“三貼近”原則。
新聞節目要想提高收視率,就要考慮大眾的接受心理,即便是以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為己任的新聞節目也毫不例外。以往一些記者采寫新聞的方式比較生硬,往往習慣于從領導的角度報道事件,而忽視作為普通百姓接觸到的東西和他們的意見。新聞節目要盡量貼民、民意,特別關注普通百姓的社會生活和喜怒哀樂,記者們要切實地走到百姓中間,反映百姓生活,展示百姓眼中的發展變化,這樣才能拉近百姓和新聞的距離。自等五部門部署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新聞工作者切實踐行“三貼近”原則,走出高樓大廈,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發現新聞無處不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默默地忙碌著、奉獻著。所以只有深入基層,深入采訪,感受才真切、語言才豐富、稿子才鮮活。例如經過我臺記者的深入采訪《,鄉村路赤腳情》《、三道江村的致富之路》、《合作社里的新期望》、《大頂子新村喜遷新居》、《400年代代相傳嗩吶世家奏新曲》等一大批反映基層的鮮活事的優秀節目展現于電視新聞。
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使新聞報道真正觸到生活的本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的可視性。(本文作者:史林丹單位:通化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