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新聞專題片的電視新聞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電視新聞要做既好看又有思想內涵的正能量新聞
電視系列新聞專題片《縣委大院》是湖南電視臺自主創新的節目,體現湖南電視新聞人的敏銳和擔當。這個作品有很好的策劃,立意高、思想深,堅持“三貼近”原則,踐行“走轉改”精神。對十一個縣委大院的采訪和深入報道,本身不僅改了文風,也改了記者工作方式。《縣委大院》沒有說教,始終關注人物的真心世界,而且在矛盾沖突中來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正如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龔政文說,湖南衛視的新聞聯播一直堅持體現主流價值觀的好新聞,堅持正確導向,做正能量傳播者。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主動擔負傳播主流價值。每年都做大量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眾重大關切,以核心價值觀為魂的大量報道。去年,湖南電視臺不僅自創了《縣委大院》,還推出系列主題報道,包括5集紀錄片《我的中國夢》等,現在又正在推出系列專題新聞《絕對真誠》。他們沒有滿足于復制、拷貝人家的消息,也沒有滿足于應付上面交待的任務,而是主動設計議題,引導輿論,成為敢擔當、負責任、做真新聞的媒體,做老百姓真正愛看的好新聞。為此,湖南衛視的新聞聯播在新聞模式、探訪模式、話題模式等方面,進行一種脫胎換骨式的變革,摒棄官話、套話,回歸新聞本質,不僅好看,而且具有一定的歷史厚度和深刻內涵。很長一段時間,一說到正面報道、典型報道、專題報道,很多人都會覺得過于嚴肅,枯燥、乏味,有點高調,甚至有些學界的人以不看新聞聯播,不看各省的新聞時段聯播節目作為炫耀。筆者認為,不能說這些節目普通百姓不喜歡看,而是這種新聞報道是不是有溫度、有力量、有厚度、有真情,接不接地氣。電視新聞專題片就以恢宏的氣勢、豐富的內涵、深厚的底蘊、文化的厚重,造就了當今中國電視新聞一片亮麗的風景,在全國老百姓心中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縣委大院》的成功,再次給我們每個電視新聞工作者一個重要啟示:注重推出主題深刻、鮮明,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有重大傳播影響力系列報道、專題報道,打造高質量的、恢弘大氣的電視專題新聞精品,是當今電視媒體拓展自己新聞生存發展空間、發揮電視新聞優勢的重要途徑。
二、加大基層民生化和感染力強的新聞份量
走向基層、貼近群眾是我們新聞報道選題的來源,也是改文風的一潭活水。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面對最多的、而且最重要的、還是日常平凡生活,關注基層百姓生活的民生新聞,一定會長期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
(一)《縣委大院》是電視新聞基層民生化的具體體現目前,各省臺新聞聯播是新聞宣傳跟著領導跑、圍著會議轉,關注基層少、關注群眾少。新聞報道基層民生化主要是指在記者的態度、報道內容、傳播效果上,體現出關注民生的價值取向。在工作態度上,意味著從記者心靈深處去“親民”、“愛民”;在新聞內容上,意味著直面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等日常生活事項;在傳播效果上,意味著報道能切實為百姓服務,為他們解決各類問題,尤其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重點、難點、焦點、熱點問題,能讓百姓感同身受。在社會轉型時期,“走基層”“、走轉改”的電視新聞主題策劃報道、記者采訪最終生成的新聞報道,具有非同一般的新聞真實性、生動性和感染力。時代變遷,百姓沉浮,都自這微小的基層民生新聞的孔隙中滲透出來,最終繪成中國民生萬象圖。《縣委大院》成功之處在于突破典型宣傳和主題報道固有的形式,切合時代、關注民生,創新性的實現黨性和民主性,宣傳和藝術,真實和夢想的高度。在當今新聞媒體大多偏好最新最美的事物,各類地標建筑風起云涌的時候,湖南衛視新聞聯播卻另辟蹊徑,把鏡頭對準了三湘大地上那些外表上已經不入流、功能設置上已經嚴重落伍的但卻最接近民生的縣委大院。節目播出后,在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老百姓對這檔節目以及節目呈現的舊縣委院子豎起大拇指。這組報道主題鮮明,采訪到位、文風樸實、影響巨大、直指人心,受到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和好評,被譽為新聞界深化“走轉改”活動中產生的精品力作。
(二)基層民生化新聞才能走進老百姓心中這幾年,中央電視臺一直在重點推出一些“走基層”系列報道,如: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等系列報道,曾引起全社會強烈反響,尤其是前年兩個“走基層”系列報道:《皮里村蹲點日記》和《索道醫生》,用一路攀升的收視率和熱烈的社會反響,給電視新聞界以深刻的啟發。《索道醫生》報道者說:從發現這個選題到第一次去這個地方做報道,讓她最深的感受就是要“深入”當地百姓生活。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這個“近”,筆者認為其實就是真真切切走近基層百姓生活,走進他們內心和心靈深處。但是,即便是去報道一個最基層的、再卑微的小人物,心中也要有為國家、為天下百姓服務的這種意識,這樣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判斷新聞線索,提升電視新聞人的新聞敏感。在新聞《皮里村蹲點日記》里,皮里村孩子們上學之路的艱難畫面,曾讓電視機前千萬國人感動落淚,該新聞報道者說:“一個電視記者除了要帶著情懷走基層,更要帶著思考走基層。那么基層究竟在哪?只要有百姓心聲的地方,有百姓需要我們的地方,有人間大愛、有誠信、善良這些社會正氣需要弘揚的地方,就是我們每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真正該去走的基層”。只有了解中國社會現實和中國百姓的實際狀況,才能在今后的電視新聞報道中,甚至國際傳播中真實而生動地講述中國故事,報道出中國最有力量的新聞。“走基層”系列新聞報道有一個重要口號就是“走近你”。這既要求電視新聞表達手法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更要求我們電視新聞工作者與群眾心理上實實在在的貼近與親近。《縣委大院》這樣的系列報道為全世界電視新聞工作者提供一個啟示,“走基層”的新聞報道應是我們當代社會各種媒體價值的一種本質的回歸。“走基層”的節目把目光投向現實,投向普通人,關注疾苦、傳遞溫暖,讓人們感受到新聞的力量。電視新聞人一定要蹲下身深入基層,要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挖掘故事,到基層去蹲下身才有真知灼見,才能看到真新聞。
三、創新電視新聞表現方式和敘事技巧
電視是一門視覺藝術,在采制電視新聞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讓觀眾既能看懂新聞,又要覺得新聞好看,且有一定的思想內涵。
(一)電視新聞表現手法要創新文風電視新聞表現手法非常多,與所有其它媒體新聞報道相比,電視新聞表現手段極其豐富,有現場畫面、現場報道、同期聲、解說詞、音樂、特技、字幕圖片等多種方式,它的報道形式也體現多樣性,如記者現場出鏡采訪、現場報道、圖像新聞、現場直播等。如何讓新聞好看,又有一定思想內涵呢?我們要拋棄以前一些固有的電視新聞思維定式,其實電視新聞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也是可以選擇、組合、不斷創新變化的。筆者認為,在《縣委大院》中,有幾個重要的表現方式和創作手法值得電視新聞人思考。在《縣委大院》中,如果按照常用的表現形式,在報道時,畫面加解說詞,配上同期聲采訪,交代出時間、地點、內容以及背景等情況就可以了。但《縣委大院》的記者和編輯在處理新聞時,認為按照常用的表現形式的話,這條新聞缺少表現力,他們打破常規思維方式,采用厚重解說配灰色懷舊畫面,并且巧妙利用字幕、音樂、同期聲、特技以及紀錄片的紀實手法,適當運用了文學思維、審美思維等多種表現手法。有的觀眾說,第一眼看到《縣委大院》有電影般的鏡頭,有紀錄片似的追問結構敘事方式,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和青磚老瓦背后的感人故事。《縣委大院》節目是一次電視新聞節目改文風手法的創新,是一次電視新聞報道的主題表達方式的創新。平時,電視新聞人總是抱怨觀眾不看新聞,究其原因就是讓大家覺得不真實,新聞有假,要改變新聞的這種面貌,質樸平實的文風表達非常重要。在這一點上《縣委大院》做得很有特點,在《縣委大院》中,記者、編輯們用質樸平實敘述方法報道新聞。避免新聞報道高、大、全的模式。質樸平實的方法表達讓人可信,清新樸實的文風可以提升新聞的影響力、傳播力和公信力。新聞的深刻思想要用人們易于接受,觸動情感的質樸平實方式來表達,否則觀眾很反感。《縣委大院》的標題也非常平實、樸實、實在,得到了老百姓認可。整個片子的解說詞寫得很實在、充滿普通人的話、接地氣的話、掏心窩子的話,特別在一些較為敏感話題上并不回避,但又不失文化、品味、厚重。比如說經濟發展與改建搬遷問題,改建辦公條件和艱苦奮斗的問題,客觀上反映各種誘惑在我們內心的呈現。在現代社會這樣簡樸、古老、破舊的縣委大院已經越來越少見,為了強化這種歷史傳統的感染力和歷史傳承的召喚力量,該新聞作品在后期包裝上進行了獨特的設計,從舊房子到老照片、老物件,歷任縣委書記任職中的情況,緬懷過去,啟迪未來。尤其在片尾的時候編輯選擇了一首吹號音樂作為背景音樂,配以灰白色的歷任縣委領導名字的滾動字幕畫面,并處理成慢鏡頭,這種節奏、這種氛圍有力的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尤其是觀眾每每聽到每集結尾的吹號音樂聲,就仿佛把我們帶到那么一個純真的年代,給觀眾以強烈懷舊感和意猶未盡、心靈震撼、洗滌凈化的莊重、悲壯和崇高感。縱觀整個片子,它的成功之處在于能夠根據新聞思想的表現需要,大膽拋棄一些常用的表現手法,選擇有效的表現形式,并加以綜合運用,從而達到高質量新聞傳播效果。
(二)電視新聞可以用紀錄片手法進行創作報道作為一檔新聞聯播的欄目,不僅僅是消息類、會議類、時政類占主導,可以與專題、紀實類手法相結合,提升電視新聞內涵、思想和溫度,盡管新聞和紀錄片是有區別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真實的現象,新聞也可以用紀錄片手法進行創作報道,《縣委大院》就是一個典型的融合了紀錄片創作中的紀實手法、創新性的新聞作品。《縣委大院》中,記者對幾位縣委書記的采訪,很隨意,有的是在院子里,有的是他的住所里,有的是一邊走一邊采訪,采訪也沒有做刻意的處理,一看就是真實的,有一個書記說,歷屆都是這么做,到了我這屆就要傳承下去。也有一個書記說他住的房子挺安靜的,就是太潮濕,記者問他能不能住得好一點,他想了一下說,住了可能別人會說的。有一個領導干部說老干部們盯得很緊,監督很厲害。其實群眾對這個片子也有質疑,光住爛房子也不行,是不是太保守,市場經濟是不是能搞上去,但是這部片子在這方面沒有用語言,而是用紀實性鏡頭去回答。住老房子不是關鍵,住老房子的背后是心系民生,是真正執政黨的本色,這個主題不是用記者的話、解說員的詞說出來的,而是用紀實性畫面來回答,通過紀實拍攝手法處理,讓畫面具有高度視覺沖擊力。在作品采訪拍攝過程中,這些拍攝、采訪的過程性、細節性、原生態性具有很強的紀實效果,讓觀眾覺得這些非常真實,體現這些干部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讓冷冰冰的新聞多了一些感情的元素。正因為采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該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新聞報道,語言是借用電視專題片和紀錄片形式。加上它的畫面精美,所以脫離了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碎片化呈現,能夠反復欣賞,延展了這個作品的傳播性,提高了傳播效率。因此,電視新聞面對新媒體新聞的劇烈沖擊,要挖掘出電視新聞本身的優勢,以最精彩的畫面、最震撼的聲音、最豐富的表現手法來報道新聞,才能處于不敗之地。
四、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全媒體概念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電視迅速興起,沖擊著原有網絡視頻行業,可能會改變媒介行業原有格局,尤其是在新聞信息的傳播方面,會對電視媒體以及電視新聞帶來顛覆性的革命,“講求平等交流、強化互動反饋、追求簡約極致、重視用戶體驗、崇尚開放共享、注重跨界協作、強調數據運用、推崇迭代創新。”媒體融合發展,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之變,更是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工作方式的革新,堪稱一場“轉基因革命”。
(一)網臺互動,相互利用,形成報道合力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降低了傳統媒體傳播效益,新媒體來勢兇猛,但也有短處。目前新媒體的傳播在真實性、權威性、道德性、法規性、文化品味、具體節目和欄目制作播出層面尤其是大型活動制作播出等方面欠缺,而且、碎片化、商業化太濃。新媒體的受眾基本是年輕人,中老年人在一段時間里選擇的仍然會是電視等傳統媒體。電視媒體的互動性、海量性、方便性、隨意性、生活化、私人化、人性化等方面欠缺。面對新舊媒體的優缺點,主流媒體、傳統媒體只有主動沖擊、認清自己,找準自己的方向,才能不失職、不失態,才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還應該綜合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優勢,將電視媒體的“靈魂”以新媒體這種先進的大眾傳播方式表現出來。湖南臺的《縣委大院》巨大影響,網絡推廣功不可沒,到百度搜索最美《縣委大院》,結果是1610萬屏,湖南省內紅網和華聲在線兩大主要地方新聞網站的專題點擊率超過了3000萬人次,新浪微博有關《縣委大院》話題超過100萬條微博參與互動討論。人民網輿情報道分析網上信息有超過95%言論為正面言論,所以《縣委大院》迅速量化升級為一種正向輿論,《縣委大院》走紅網絡影響全國,是一次傳統電視媒體融合互聯網等新媒體宣傳思維來提升正面宣傳能力的一個標桿。
(二)盡快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充分融合,走全媒體道路當前有兩大主體控制信息時代主要信源:一是傳統媒體,它具有強大的采集能力;第二是網上的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博客、各論壇、貼吧熱點討論等、特別是網絡大V等這種信息多元和開放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誰能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升輿論引領能力,誰就能能夠占領輿論指導的能力,互聯網思維就是在互聯網宣傳平臺,圍繞輿論話題,高潮的調動和運用傳播介質,建立網絡熱詞打造模式,充分調動網友傳播資源,大力借助網絡大V等,加強輿論互動,搶占網絡論壇、微博、微信、博客等6個網絡互動傳播碎片傳播點,有效打通兩個輿論場,使《縣委大院》升華為最美《縣委大院》,成為一個大宣傳時代的網絡輿論流行熱詞。互聯網聚集放大作用結果,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網臺互動發展走全媒體道路的結果,或許,這就是當今互聯網時代一條重要的傳播規律。未來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媒體只有通過大膽地重構,“無中生有”,把痛點打通,才能通則不痛,才能達成融合發展的目標。新媒體要依托傳統電視內容、品牌和人才等優勢,電視新聞則要借助新媒體平臺、互動、時移和用戶數據庫等優勢,互為支撐、融合、利用,共同發展。也許,未來的媒體既不是報紙、廣播、電視、也不是網絡等新媒體,而是一個小小的盒子。從古舊老的縣委大院的木質樓梯拾級而上,腳下響起的是厚重的歷史回聲。這回聲,也許是我們每個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夢的莊嚴承諾,也是當今電視新聞傳播與其它媒體博弈、創新、融合的碩果。
作者:陳小敏方林佑單位:湖南大眾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