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清影片后期制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視電影起源于美國,它是按電影的方式拍攝、低成本制作、電視播出的一種藝術形式。電視電影是指專門為電視臺播映所攝制的影片,國外稱之為TVfilm,通常采用膠片拍攝,洗印后轉成磁帶,在電子編輯機上剪輯完成,通過電視臺播出,也有直接采用高清攝像機進行拍攝,存儲在磁帶上。電視電影在我國興起于20世紀末,目前電視電影以多元的樣式快速成長。隨著電視頻道的增加,觀眾日益提高的欣賞水平,將使得電視節目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那些內容新穎、圖像質量高的節目將獲得更為優先的發展機會。電視電影作為電視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合流而成的新型的藝術形式不斷成熟,使用高清數字設備制作的高清電視電影憑借較好的解晰度、色彩還原、寬容度以及藝術表現力將成為電視臺受到青睞的節目源。1995年開播的央視電影頻道每天播出20小時左右的電影或電視電影,一天幾乎播出10部左右的片子,迅速吸引了全國億萬電視觀眾關注。1998年開播的鳳凰衛視電影臺全天24小時播放影片,每天播出的片子更多,這當中也不乏優秀的電視電影。而地方衛視基本設有影視頻道,但有相應的時間段來播放電影。
因此有質量保證的片子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播出平臺。電視電影與傳統電影相比具有投資低、風險小、制作周期短的特點,因為制作周期短,它在選題上可以跟蹤社會熱點,把握百姓脈搏,貼近生活實際,以與現實的“親和性”吸引更多觀眾。影視制作流程主要概括為影像的拾取、后期制作、影像再現,傳統電影的制作流程主要有攝制原底片、印制工作樣片、剪輯工作樣片、得出剪輯結果、原底片洗印加工、中間正片、中間底片、最后大量印制拷貝,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前期拍攝的效果不能及時回看,而高清晰電視制作流程更為便捷,拍攝效果可以得到及時反饋,拍攝質量更能得到控制,主要流程為素材數字化、脫機編輯、聯機、畫面校對,最后輸出各種版本。目前電影、電視節目之間的交流比較頻繁,不同格式的節目需要進行繁瑣的轉換,后期制作時如何操作才能夠得到相關的版本,需要制定出相應的技術方案及解決方法,這對節目的方便交流、控制影片質量將起到關鍵作用。
1高清電視電影基本格式
高清視頻格式眾多,用于拍攝電視電影一般采用最高等級的標準,有效顯示格式為:1920×1080,像素數達到207.36萬。其中有24P、25P、30P、50I、60I等多種場頻規格,P是逐行掃描Progressive簡稱,I是隔行掃描Interlaced簡稱,24P表示逐行掃描方式記錄每秒24幀圖像,它主要是為電視/電影相互轉換而開發的。電影采用24Hz的幀頻是世界統一的標準,從技術上說,影片的交換在世界范圍內暢通無阻。而目前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省,電視是NTSC制式,采用隔行掃描方式播出,每秒鐘掃描頻率是60Hz,每秒傳輸30幀,為了與NTSC制式模擬電視場頻一致,這些國家高清視頻采用了30P/60I的攝制格式。在我國、西歐電視節目是PAL制式,也是采用隔行掃描方式播出,每秒鐘的掃描頻率為50Hz,每秒傳輸25幀,為了與PAL制式模擬電視場頻一致相應的高清視頻采用了25P/50I的攝制格式。
2高清電視電影后期制作解決方案
在50Hz的國家轉換為電視電影時,影片需要以25幀/s運行,即使以24格/s拍攝的影片也常常按25格/s運行,以這種簡單的方法保持電影畫面與電視幀之間的對應,這種方法會使電視的聲畫運行速度略微快一點,同時片長約短4%左右。另一種方法是讓影片以24格/s運行,同時插入增加的場以匹配電視的幀率,即每到影片的第12個畫面時轉換為3個連續的視頻場,因此有一半的電影畫面轉換為對應于同一電視幀的奇數場和偶數場,而另一半電視幀的奇數場和偶數場則由連續的兩個不同的電影畫面組成,很難使每個電影畫面和每個電視幀準確對應地進行編輯[2]。在60Hz的國家通常用“3∶2拉片”程序將24的電影幅率轉換為60Hz(更精確地說是59.94)的視頻信號,電影畫面依次被掃描為2個和3個視頻場,在編輯時采用的這種操作方法叫作“加幀保護”,它導致水平方向的移動產生較明顯的顫動。目前后期剪輯軟件名目繁多,功能各異,但是能夠較好地完成剪輯、有完整的音視頻解決方案的還是幾款老牌的剪輯軟件,如FinalCutPro,AvidMediaCom-poser。在使用上述兩款軟件剪輯主流PAL、NTSC電視劇、電視電影時,除了基本的準確時碼輸入、正確壓縮比采集、科學建Bin存檔、精確EDL碼輸出以及安全回批母帶外,幾乎沒有什么需要特別注意的。而剪輯電影或者24P高清視頻就不同了,電影或者24P高清視頻是以24格/s的格式記錄,而電視劇是以25幀/s或者30幀/s格式記錄,所以剪電影或者24P高清視頻有一個轉換格式的問題,Avid存在這個問題,FCP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2.1膠片電視電影剪輯流程
(1)膠轉磁電影與高清視頻不一樣,前者是用膠片拍攝記錄的,后者直接記錄在磁帶上。膠片記錄的信號若要進行非線性剪輯需要進行膠轉磁,電視臺播放的電影必須先經過膠轉磁,才可以將膠片信號轉化成電視信號播放出去,這種轉磁的線數要求比較高,必須夠播出標準才行,而在剪輯電影時如進行粗剪,只要起一個參考作用,轉磁的要求就沒有那么高,它只起一個參考作用就行。
(2)ATN(Aaton)碼轉化我們用FCP剪輯電影時首先要將膠轉磁得來的ATN碼轉換成可以被finalcutpro認出的時碼信息,用于對素材進行批采集,才可以進一步進行非線性剪輯操作。FinalCutStudio軟件中的CinemaTools程序能通對ATN進行解壓轉化,只有經過它處理的ATN才可以被導入到FCP中。
(3)素材批采集回到FinalCutPro程序中,直接將經過CinemaTools程序轉換的ATN碼導入調進Bin中,原碼單會自動以離線素材的形式出現在當前Bin中,我們將其選中并進行批采集,素材便可完成數字化以在線的形式出現在Bin或時間線上。
(4)聲音素材合板在畫面和聲音采集完成后,影片進行合板操作,將聲音放到Finalcutpro時間線上,然后核對每條畫面素材中的場次信息,在聲音中找到對應條目,放置到時間線上。
2.2高清磁帶剪輯流程高清磁帶剪輯相比膠片操作流程簡單不少,需要完成下列步驟:(1)素材數字化采集素材直接記錄在磁帶上,高清后期制作系統可以直接將磁帶數字化,完成數字化后的各種格式素材可以直接在非編系統上進行剪輯。(2)格式轉換由于發行或播出面向的對象不同,如面向數字影院、面向電視臺或者是與其他國家作節目交流,最終成片的格式可能有所差異,使用FinalCutPro軟件進行制作時,可以通過CinemaTools在線素材格式轉化來實現完成。在CinemaTools中選BatchConform,會自動將用戶選中轉換素材所在文件夾中的其余素材都自動轉換成相應的幀速率,然后通過對素材的重新鏈接,完成對格式的轉換,最后對FinalCutPro時間線進行最終的設置,完成片段的輸出。
3前期拍攝的格式選擇
針對節目不同的發行對象及播出途徑,在前期拍攝過程中需要設置適當的格式,如針對普通電視觀眾使用高清攝像機拍攝專題片、廣告片時,一般使用25P/50I模式,這與目前電視臺節目播出標準576/50I的場頻一致,按25P標準拍攝的高清節目,下變換后可直接得到所需的格式,比較方便。同時電影頻道等對高清節目播出的主要技術標準是要求磁帶格式為D5格式或HDCAM格式,視頻技術格式為:1920×1080分辨率、25P記錄格式、16∶9寬高比、不低于4∶2∶2采樣方式,音頻素材要求片商根據影片原聲音格式提供相應素材[3],因此25P模式拍攝便能滿足標清與高清節目播出的需要。雖然24P在后期制作方面沒什么特別的技術“瓶頸”,但是支持24P全格式的高清錄像機價格較高,如SONYHDW-F500,它主要面向高端用戶,因此短時間內全格式高清錄像機不太可能廣泛普及。如果高清拍攝的節目需要在數字影院播放或者節目需在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交流,采用24P的方式拍攝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模式,24P自身良好的播放性以及一套成熟的轉換方案,使得不同國家不同地點拍攝的素材可以在另一個地點編輯、剪切和配光,節目在全世界發行成為可能,不過制作流程及對外圍設備的要求相對25P/30P這些的模式更復雜一些。高清電視電影以其獨特的優勢走向熒屏,而分析前后期攝制時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必將推動高清電視電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