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媒介電影明星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色·戒》中的明星制造
如果是別人的小說、別人的電影,女主角是誰,也許并不重要,偏偏是李安的電影,偏偏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對女主角湯唯來說,第一次亮相就顯得不同尋常。
《色·戒》的故事原型是當時的中統女特工鄭蘋如。她是上海灘有名的美人,在打算行刺汪偽特務頭子丁默村的過程中,被丁識破,隨即被關進了“76號”囚室。丁默村老婆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將鄭轉移并殺害,犧牲時年僅23歲。
對于導演李安來說,在拍攝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眾多老少皆宜的影片之后,首次推出一部被MPAA評定為NC—17級的影片,可謂是一次匪夷所思的轉身。只不過這次轉身,李安是在幕后,前臺的表演者卻是湯唯。
《看電影》雜志在獨家專訪湯唯的報道中寫道:“[色·戒]果然制造了威尼斯的第一場風暴,出乎意料的是。湯唯成為這場風暴的中心,苛刻的媒體紛紛以“超乎想像”非常震撼來稱贊湯唯塑造的王佳芝,湯唯的第一次取得了夢幻般的開局。”
李安說湯唯是全劇組一起“做”出來的。此話確有一定道理。在湯唯的周圍,可以說眾星閃爍。且不說被稱為“戲精”的梁朝偉,也不說友情演出的陳沖、歌星王力宏的加盟。在這眾多明星的背后,李安更應該算是一位超級巨星吧。把湯唯安排在群星輝耀之下演出,不難看出導演的一番深意。
由李安的電影《色·戒》中塑造的王佳芝,我們可以聯想到《漂亮女人》中的薇薇安,麻雀變鳳凰的美夢得以實現僅僅靠剛出道的茱麗婭·羅伯茨顯然不夠,導演加里·馬歇爾(GartyMarshall)也是巧妙地借助大明星里查·基爾的力量來講述一個美國夢。茱麗婭·羅伯茨從此星光燦爛,這已成為好萊塢明星機制的最好注解。李安作為一個被好萊塢認可的大導演,無疑對這一點也是爛熟于心。他的話不經意間道出了造星所下的功夫:“不只我在湯唯身上下了很大的心血,不只是我的督促,我們整個劇組的攝影、各方面精力都集中在她身上。可以說很多人下了很多的功夫。所以我們也對她特別的保護,對她的形象、各個方面都特別的照顧。我希望她自己懂得珍惜,那我也希望,媒體啊、觀眾啊,能夠愛惜她。”
二、明星并不是孤立的個人
如果說“安女郎”的說法還沒得到廣泛認可。而“謀女郎”的提法早已為人津津樂道。尤其是第一任“謀女郎”——鞏俐已成為張氏電影成功的一個符號。而離開張藝謀以后的鞏俐盡管仍被稱為國際巨星,其光環卻已打了折扣。這說明,明星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而是一個團隊、一個群體中的一員。
筆者并不否認明星作為個體的存在,但這里更強調明星的社會存在,明星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明星是明星機制的產物,是大眾傳播媒介與受眾的合謀建構。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表現在明星的背后往往有一個龐大的電影工業——通過發現明星、培育明星,利用媒體炒作明星,進而控制票房甚至控制觀眾。這個問題更多涉及到當代電影明星機制的建構上。
所謂的電影“明星制”,即是指通過策劃、包裝、宣傳明星,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和演技特色來吸引觀眾,以促銷電影的一整套商業運作機制。明星制作為“一種制度”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星制”需要完善的經紀制度、對明星精確的定位包裝以及大量的媒體宣傳等。美國學者發現,“觀眾的好奇乃是創立明星制的動力”。電影界的明星制實際上是觀眾建立的,在其整個建立過程中,觀眾是完完全全的、不容置疑的主宰。
誠然,演員成為明星離不開良好的自身素質、導演的提攜、其他明星的扶助,還有眾多的緋聞提升了他的人氣,但這些都只是明星機制的要素,更重要的卻是機制本身。我們要把明星機制看作一個系統,而不能當作是一個個平面化的、無深度的、淺層的游戲。關于明星機制,筆者認為,可包括這么三個層面:
1、產品層面,是指大眾文化領域內所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新產品,對電影來說,產品就是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故事,這是明星得以流行的物質載體。《色·戒》就是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產品,對于中國大陸的觀眾來說,確實是一個奇觀。即便在臺灣、香港,也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2、產業層面,是指以制造流行產品為主,或直接參與生產流行產品的文化產業。明星依賴于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不要以為電影明星只屬于電影業,他(她)屬于整個文化產業。對于這一點,我們以往的認識的確不夠。
3、創作和推廣層面,包括從劇作、導演、明星的表演到上映的整個流程。明星從來不是單打獨斗。比如電影,從劇作、導演、明星的表演到完成上映,哪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明星只不過是整個鏈條中最耀眼的一環。
電影機制不僅包含了電影這樣一個本文。而且還有一個新聞傳媒所創造的互文本場。明星要依附具體的角色形象而誕生,并以此為大眾所熟悉,進入一些媒體的宣傳中,如影片的海報、廣告片、與影迷見面會、娛樂報刊雜志等,引起大眾興趣和欣賞。這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可見,電影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故事本文,而且為演員提供了一個表現的場域。《色·戒》為湯唯提供的就是一個造就明星的絕好的本文。
張愛玲和胡蘭成——鄭蘋如和丁默村——王佳芝和易先生——湯唯和梁朝偉。
這四對形象糾纏在不同的觀眾心中。產生特別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欲望,構成了觀影的動力機制。再加上男主角梁朝偉曾多次榮膺影帝桂冠,作為明星已得到觀眾的認可,而作為新人的王佳芝在大量的性感刺激的對手戲中受到大眾傳媒的超級關注,最后脫穎而出。可以說導演李安很好地把握了造星的各種心理動因。
三、明星與受眾審美心理的契合
在對《色·戒》的討論中我們還是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電影界和學界充分肯定了李安及其《色·戒》,另一方面,一些人卻大罵其漢奸表演。筆者認為,對于《色戒》中演員的身體呈現,不管你把它看作演員為藝術獻身之舉,還是看作電影的商業謀略,無論怎么說都還可以算是陽謀。
至于電影《色·戒》的質量如何,作為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張藝謀的話不容忽視:“越是國際化的電影節,我越是要避免只把目光放在華語片上,所以這個結果只能證明[色·戒]是競賽單元中最完整、最完美的一部作品”。
英國學者羅伯特·西伽爾的文章《神話與科學之間:作為神的電影明星》帶給我們一個新的研究角度,他發現:在當代社會中一個活態的神話,那就是人們將電影明星“神化”。
“看電影的習慣煽動了電影明星的神化。電影勾勒出了外面世界的輪廓并替代了他自己的世界。電影越是有影響,觀眾就越是忘掉自己所處的空間而去想象電影中的時空。在電影中允許發生現實世界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電影里就如同在天堂,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照羅伯特·西伽爾的看法,明星就是觀眾心中的神,觀眾對明星的崇拜,說到底是一種偶像崇拜。在電影里,明星身上凝聚著人對自然、對智慧、對美的理想化想象,也寄托著觀眾對自我的認知、塑造以及欣賞。
在電影中,明星,尤其是女明星往往處于一種“被看”的地位。當然,“看”與“被看”都應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
我們不一定為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學生漢奸的舉動而感到崇高和悲壯,但湯唯在《色·戒》中所塑造的王佳芝確實讓我們感到了“胸際的一種灼熱、一種劇痛,呼吸的一種顫動、一種飽滿,心臟的一種翼動,全身的一種搖撼,眼睛的一種濕潤……以及除此而外的千百種不可名狀的征兆。”
作為一個被歷史戴上“漢奸”標簽的文人——張愛玲,作為華人導演的翹楚——李安及其《色·戒》塑造的女主角——王佳芝,確實已把觀眾攪得心神不寧。
保·麥克唐納認為:“影片個性的確立是因為它是以影片中的某個演員來彰顯,而且成為人們認知那部影片的唯一標識。”
由此來看,湯唯的表演已成為《色·戒》的標志性符號,“湯唯就是王佳芝”,這不是一句空話。
反觀2007年中國媒體和公眾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前所未有的公開、強烈地表達了對演員身體狂熱的想象與渴慕,強度之高超出想象,甚至許多內地觀眾為了一覽全本《色-戒》,不惜前往香港,并帶動了2007年香港下半年旅游事業的發展。這似乎超出了一部電影本身的范疇。
就市場而言,觀眾通過購票的行為對自己喜歡的明星(或明星的表演)表示支持,無疑也支持了整個電影工業,這正是明星制對于電影工業的意義之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色·戒》成就了湯唯,不如說是觀眾成就了湯唯與《色·戒》。
崇拜明星的現象確實不容忽視。陳曉云認為,對明星的爭論集中呈現了當代中國具有多重指涉的文化特征,涉及性別、社會、政治、國家、民族以及全球化等多重命題。一些電影明星,首先被觀眾認知的,是其身體在銀幕上的視覺呈現,然后才是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化價值或者夢想寄托。
關于電影《色·戒》中的明星問題的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國內的電影業在面臨性別、社會、政治、國家、民族以及全球化等多重命題的時候還很不成熟,中國電影的明星制建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國內目前尚沒有分級制度的情況下,電影明星機制尺度如何拿捏?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綜上所述,由李安的《色·戒》進一步思考我國當代電影明星機制建構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觀眾需要明星,電影產業需要明星。適時建立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健康的明星機制肯定是我們的電影產業和觀眾都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