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影創作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影像
2011年以來的日本電影,與2011年以前內斂、自省得甚至有點“無病呻吟”的風格不同。站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之上,無論是故事電影還是紀錄電影,均出現了母題的轉變,轉向更深層次的人性探索、社會訴求探索和影響探索。(一)族群的與個體的說“3•11”東日本大地震已成為當前日本文學和藝術創作的源泉太過殘酷與非情,但,這是事實。面對災難,并克制地描述它,是日本電影近兩年來表現出的勇氣。母題的突轉一如《東京物語》所處時代電影的母題——“戰爭”,在《東京家族》之中被置換成了“地震”一般,地震成為當前日本人新的民族創傷和說不盡的國民性母題。在這之前,日本電影的母題,是阪神大地震、戰爭創傷、1960年安保斗爭、80年代末期以來的泡沫經濟破滅之殤和90年代奧姆真理教事件。對于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大多數當代日本人而言,泡沫經濟和奧姆真理教的心理影響多半是局部的、綿長的陣痛,而東日本大地震帶給日本社會的更多是毀滅性的劇痛——這畢竟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這個國家大范圍地突發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事件。自2011年中至2012年底,關于大地震的紀念作品,借助于時效性高的紀錄片的形式開始有所面世。在經過短暫心理沉淀之后的2013年,成熟的故事電影已由點到面地在影院呈現。除將三十余年前的勵志電視劇《阿信》改編成電影外,一些作品已不滿足于僅僅將大地震以引申或片段或背景的形式來展現,而是直接面對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或者給人以美好的向往和生的希望,或者,就這么愣生生地將觀者拋入回憶的痛苦深淵。比如商業大片導演成島出2013年完成的《草原的椅子》,架構在著名作家宮本輝的同名小說之上;比如演員出身的老導演奧田瑛二的《今日子與修一的場合》;比如莊司輝秋的《就這樣全部卷進大海》;比如中田秀夫的《活在3•11之后》;比如岡太地的35分鐘短片《我們的地震•小心點兒》和川原康臣《我們的地震•搖晃》……雖然由于導演成熟度和選題的不同,這些影片敘事結構能力和畫面呈現能力各有千秋,但不約而同地將視點集中于同樣的事件,足見地震這一母題對整個民族而言是巨大得無法避而不見的存在。(二)紀錄的與記錄的“觀察電影”這一概念,說是新世紀以來日本紀錄電影界最為重要的美學現象應無不可。觀察的對象是個體,而個體的背景則是政體。如何用鏡頭語言來觀察和體現時代大潮中的個體和個體所反映的時代大潮,不但是紀錄電影的視域,而且也是日益冷靜了的劇情片的視域。政治的觀察旅居紐約的紀錄電影導演想田和弘無疑是近幾年日本紀錄電影界最受矚目的新星,他的“觀察電影”這種美學更是打開了自佐藤真以來的日本紀錄電影新局面。1970年出生的想田和弘,曾在東京大學主修宗教學,由于在學期間過于投入東京大學報紙主編的工作而患上“燃盡癥候群”之病。所謂燃盡癥候群,是指由于對某項工作投入太深或壓力太大導致失去生活熱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這一病癥也成為他拍攝處女作《完全精神手冊》的原點。自2005年起,想田和弘以“沒有臺本的拍攝”為理念,提出“觀察電影”概念。其特點是撇除旁白、字幕等附加力量,以“他者”的身份表達、體驗和記錄,將現實中的畫面與聲音直接予以呈現,從而減少影像作者對觀眾的間接影響。想田和弘在拍攝之前不準備腳本,盡量避免預判斷和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是盡量冷靜地好好觀察對象,導演、制片、攝影、錄音、剪輯等工作也僅由本人完成。完成的影片基本上不適用旁白、說明性字幕和背景音樂。2007年,想田和弘以他的大學同學山內和彥參加市議員選舉的經過為題材,完成《完全選舉手冊》。隨后又完成了《完全精神手冊》、《完全和平手冊》、《完全演劇手冊1、2》等多部作品。2013年夏,想田和弘再度以特立獨行得有些可愛的山內和彥的第二次競選為題材,完成《完全選舉手冊2》。
二、影響
近年來,日本電影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稍顯沉寂。三池崇史的《稻草之盾》、園子溫的《地獄有什么不好》、坂本步的《FORMA》、紛紛出征戛納、柏林、威尼斯,雖僅有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喜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但值得重視的是,這些影片在本土市場均受到廣泛關注。其中,《如父如子》以32億日元成為本土市場票房第七位,這種叫好又叫座的情況恐怕是自2000年以來的日本電影發展中從未有過的美好影響。其背景是日本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日漸穩固。日本本土電影在全面開放進口影片的環境下已經自2008年以來連續六年保持過半市場份額。2013年,全年本土片拿下1176.85億日元,遠高于進口片的765.52億日元,本土電影市場份額達60.6%。2014年,日本電影在票房與藝術追求上還會走出怎樣的協調曲線,是值得期待的。(一)父權的確認經濟高速成長期、即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是當前日本電影的中流砥柱。由于戰敗導致的父權喪失,他們需要通過不斷探尋父一輩的存在,來確定父權至少曾經存在。2013年,這一母題在幾位中堅導演身上亦有所體現。父權的探尋是枝裕和是現代日本電影當之無愧的領軍者。他的作品自《幻之光》以來就不斷探究父親的存在,如《花之武者》《、空氣人形》和《步履不停》等。《如父如子》更是將原本固定的父子血緣寄生于現代科技的鑒定和不斷摸索之中才得以確認。兩個出生時抱錯了的孩子,從此踏入了迥然不同的生命之河流。都市與地方、富裕與平庸等等多個社會層次的沖突與對立,藉由兩個家庭六個成員之間的糾葛逐漸展開。另一位擅于將哲理蘊藏于電影的導演青山真治,在2013年完成《自相殘殺》。影片由著名編劇荒井晴彥改編自獲得芥川獎的田中慎彌的同名小說。17歲的遠馬偶然獲知了父親的性癖好,那就是毆打情人后再與之發生關系。但是他在嫌惡父親這種怪癖的同時,當他與青梅竹馬的戀人千種小姐情竇乍開時,卻發現父親的這種惡之血脈貫穿于自身。(二)商業的更替除了續集電影繼續擔當票房主角之外,商業電影日趨成熟。這就是具有強烈本土特色的幾種類型片大放異彩,成為對抗好萊塢的最大武器。警匪片自奧姆真理教事件以來,日本警匪片經過多年的探索,已不僅僅局限于懲善揚惡,而是深挖罪犯的心理層次、犯罪的社會環境、社會對案件產生的“共犯作用”等。2013年,創作風格多變的導演三池崇史對日本警匪片進行了較深的探索。其《稻草之盾》送展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未獲關注,一方面是戛納選片時未對這部影片進行深入了解而僅憑三池崇史之名聲進行的誤判,一方面也說明日本的類型片之成功仍然缺乏來自國際化和藝術價值方面的認識。影片基于幼女被強暴并殺害的連環惡性事件,講述金融大鱷開出天價對殺人犯索命,五個特警奉命押送殺人犯回京受審,其間各色人等為了金錢欲望粉墨登場。影片以此批判整個日本社會在利益面前的變形和病態。
作者:支菲娜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