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影創作對草原品牌文化傳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在創作方式、內容展現、文化傳承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蒙古族題材電影成為受眾了解草原文化、展示草原人民生活風貌、傳播蒙古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同時,源于草原文化在蒙古族題材電影中的呈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親近草原、了解草原文化。在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傳播草原品牌文化十分必要,而蒙古族題材電影創作無疑與草原品牌文化的傳播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
草原品牌文化;蒙古族題材電影;傳播
近些年,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核心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草原文化建設、對草原文化內涵有了深入了解。憑借旅游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親近草原、接受草原,感受草原帶來的心曠神怡、感受草原的寬廣與神秘。自治區也不遺余力地努力打造草原品牌文化,積極開發草原文化資源和草原文化產品,期間蒙古族題材電影的創作無疑成為傳播草原品牌文化的重要途徑,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塑造典型形象弘揚民族精神
草原文化的核心是草原人民在漫長的生存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代表本民族特點的精神實質。這種民族精神在每一代草原兒女中得到傳承,成為草原兒女道德與人格形成的基礎,也是民族發展強大的內在動力。因此,在草原品牌文化的塑造與傳播中,民族精神是貫穿其中的靈魂,作為傳播草原文化的重要載體,蒙古族題材電影更是采用不同方式來弘揚民族精神,突出表現為對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新世紀以來,大批的蒙古族題材電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與之前相比有了新的突破,從之前的“英雄主義”形象轉投于對普通牧民形象的塑造,通過對小人物的生活、情感、思想等刻畫來反映植根于草原人民身上亙古不變的淳樸、博愛、勇敢、善良、崇尚自然、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電影《額吉》取材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上海、浙江三千孤兒在國家統一安排下來到錫林郭勒大草原開始自己新的生活。草原額吉張開雙臂用自己的寬廣的懷抱接納了那些掙扎于死亡線上的孩子們,用無盡、無私的愛養育著他們,讓他們重新擁有了家庭讓他們體味到親情的溫暖。
居中額吉其其格瑪不顧丈夫的極力反對毅然撫養了小男孩雨聲和小女孩珍珍。在老額吉的精心照顧與愛護下,兩個孩子茁壯成長為優秀的草原青年錫林夫和錫林高娃。在草原惡略的生存環境下,額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撿著牛糞、打理著羊圈、守著蒙古包養育著孩子們。伴隨著他們一天天的成長,額吉在一天天的蒼老。在平凡的歲月中,她善良、堅毅和寬廣的胸懷深深地影響著錫林夫和錫林高娃。而這種無私、奉獻、博愛的精神就是所有草原人民與生俱來的品質。影片通過對其其格瑪、錫林夫、錫林高娃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他們的言行、思想、行為來傳遞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而這種理念也是中華民族千年傳承與延續民族本真。通過影片形式的傳達,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草原文化、體味草原文化精髓,從而構筑起文化心理認同、并產生共鳴。使草原文化深入人心,讓蒙古族精神世代傳承,讓世人只要想到蒙古民族就與博愛、正直、善良、勇敢的民族精神相聯系,而這種民族精神正是草原品牌文化的象征,是一種品牌效應。
二、關注社會現實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馬克思曾說過“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蒙古族著名母語作家滿都麥先生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描述了草原游牧文化與現代進程所帶來的生態問題之間的激烈矛盾,這是上個世紀末期時至今日都一直存在的問題。草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則,認為萬物生靈能夠天長地久、生生不息,擁有絢麗多姿、蓬勃生機,是賴以恩重如山的大自然,而大自然本身是富有博大母愛的生命體,她的喜怒哀樂與吉兇禍福之現象,完全取決于我們人類面對大自然的行為結果。人類如果違背自然、違背生存準則,最后勢必要被環境所拋棄、換來的必定將是人類無法承受的后果。如何喚醒人類與自認和諧共存的認知成為新世界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所關注的話題。多部蒙古族題材電影立足揭露城市化進程對草原生態變化的影響以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從側面折射不蒙古文化中對于“天人合一”理念的正確性與合理性。電影《季風中的馬》通過主人公烏日根一家生活的描述,展示出傳統游牧民族在面對城市化進程所作出的艱難選擇。從思想內涵上來看,電影反映了蒙古族牧民生態移民政策中的無奈與被迫、反映了草原生活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矛盾,實則反映了草原生態文明在逐日被破壞,游牧民族歷代延續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在被現實無情改變的現實。曾經水草豐美、馬嘶牛鳴、藍天白云、水煙裊裊的景象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黃沙漫天、寸草不生、滿目瘡痍。看著草原深處漸漸聳起的煙囪、藍天已變為灰色穹頂、牛羊不見、草原再無寧靜。在這樣的生存北背景下,牧民不得不離開熟悉的家園,背井離鄉開始新的、陌生的生活。諸多的不適應讓他們倍感無助,城市生活的無奈更是不言而喻、悲涼油然而生。而這種悲涼不僅是牧民的、草原的,更是人類自己的。這樣的生存現狀是現代人對環境和自然的的嚴重破壞所造成的,不僅草原內地亦如此。汽車尾氣、砍樹伐山、霧霾漫天、河水變臭……這與草原文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相違背,相信不僅是蒙古族牧民的切身感悟,也是全國人民對生存問題所達成的共識。眾多反映生態問題的蒙古族題材電影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描述催人深思,用對比的手法呈現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的理念,也揭示了全人類通用的生存法則。
三、傳播草原文化展示草原風情
草原與生俱來的地域風貌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藍天、白云、牛羊成群,落日、炊煙、草原雄鷹,蜿蜒小道、勒勒車、神秘敖包……這些都是草原文化獨有的內容,也正是這些內容,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對于草原的探尋,對于草原文化的學習與接收。更是這些草原風情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草原、享受草原帶來的寧靜、體味草原胸懷的寬廣。蒙古族題材電影在影片當中為觀眾展示了優美的草原風景,同時也通過不同內容向受眾展示蒙古族牧民的飲食、服飾、音樂,傳播草原文化精髓,展示草原風情。大部分新世紀蒙古族題材電影無一例外地將草原作為電影的重要環境依托,草原因素、蒙古族音樂、色彩、服飾、飲食是電影提供給觀眾草原文化的直接呈現。影片《天上草原》中,漢族少年虎子被剛出獄的蒙古族牧民朝魯來到草原后,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無聲地躺在轆轤車上,行走在無盡的草原。一望無際的綠色、成群的羊群,將漢族少年的無言心聲與草原寬廣形成對比,折射出城市文明與草原文明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懷。電影中蒙古族阿媽寶日瑪為虎子換上的蒙古族長袍是所有蒙古族電影中最重要的服飾造型。
長長的衣襟、漂亮的盤扣、腰間扎著的腰帶,蒙古族婦女胸前掛的銀飾項鏈均是蒙古族最具代表的因素。這些符號的傳遞,讓受眾直面草原文化帶來的視覺感受。而亙古不變得藍色更是草原獨有的象征。藍天、藍藍的湖泊、藍色的蒙古族長袍……蒙古族崇尚“長生天”,“長生天”即為“蒼天”,“蒼天”是蒙古族永恒的神靈,神圣而不可侵犯,同時更是草原的守護神。而能夠代表“長生天”的顏色無外乎藍色、綠色、白色這些生命的本色,因此這些顏色也成為蒙古族題材電影的主要色調,讓受眾有不同尋常的感覺。蒙古族題材電影中的蒙古族音樂是草原文化(接102)的又一突出表現。舒緩的長調、低沉的呼麥、悠揚的馬頭琴……凸顯草原風情、展示草原人民寬廣、博愛的胸懷。蒙古族音樂植根于草原故土,展示了蒙古族人民依草而生的原生態生活。音樂多半充滿了閑適、深深眷戀、浸透人靈魂的情感。如影片中,叔叔騰格里離家時電影選擇蒙古族長調《脊梁豐滿的白駿馬》作為背景音樂,長調在悠揚中透露著淡淡的哀傷。音樂既突出人物樸實的情感同時也與空曠的原野交相呼應。馬頭琴傳送著離別的情思,漸去漸遠的背影包含著太多的往昔回憶。背景音樂是一部電影的重要組成,蒙古族題材電影中蒙古族音樂的展示不僅是影片的需求、于景于音相得益彰,同時也用蒙古族民族器樂之美為受眾帶來聽覺享受,從而展示了草原音樂的神奇之美。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成為傳播草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草原品牌文化在塑造的過程中蒙古族題材電影起到了重要的傳播作用。民族精神、草原風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能夠代表草原文化的因素在蒙古族題材電影中得到了廣泛地傳播與呈現,讓它成為世人對于草原的最直觀認識。通過這樣的認識讓人們開始關注草原、關注草原生存,同時也將這片蒙古族人民長久以來生存的熱土與現代文明相架構,進而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種文化共識就是草原文化品牌的本真體現,更是草原文化品牌的所帶來的無聲力量。
參考文獻
[1]宋生貴.當代民族藝術之路——傳承與超越[M].人民出版社,2007,8.
[2]滿都麥.敖包:草原生態文明的守護神——游牧文化感悟錄[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10.
[3]馬明奎.游牧文明的優思——滿都麥小說評論選[M].遠方出版社,2013,4.
作者:銀燕 趙悅 單位:集寧師范學院 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