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環境下電子專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有利于提高電子專業思政教育時效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出新媒體以及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來實現電子專業思政教育時效性的提高。在傳統的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靠傳統媒體以及思政課堂來完成,在這些載體中,信息傳播的速度以及范圍是十分有限的。而包括網絡在內的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不僅具有著較快的速度,而且具有著極廣的范圍。由于通過對新媒體的利用,電子專業學生可以足不出戶的對世界上文化、經濟、政治、體育、科技等信息做出了解,同時也能夠將自身的觀點、思想以及信息通過網絡進行,所以新媒體在電子專業學生群體中受到了廣泛歡迎并成為電子專業學生了解時事政治以及尋找學習資料的重要來源和主渠道之一。對于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通過對新媒體的運用并發揮出新媒體所具有的信息量豐富、信息傳播速度快等優勢來將新媒體作為開展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之一,這對于更新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專業知識,推動思政教育工作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以及加強電子專業學生思政教育與社會實事和發展趨勢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有利于豐富電子專業思政教育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各類獨具特色與優勢的新媒介都可以被應用于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如微博、微信、QQ等主流信息傳播媒介都可以在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這些新媒介不僅具有著較快的信息傳播速度與信息傳播范圍,同時可以讓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得到豐富的基礎上打破電子專業傳統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時空界限。無論是電子專業學生接收思政教育還是學習思政教育宣傳內容,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或者手機來完成而沒有必要走進特定場所。
2新媒體環境對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的消極影響
2.1使電子專業思政教育環境真實性弱化
虛擬性是新媒體所具有的重要特性之一,在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通過發揮新媒體的這一特性能夠讓思政教育工作突破時空限制。然而電子專業傳統思政教育的面授形式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能夠確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序性以及系統性,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以面授為主要教育形式的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發生了改變。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學生的知識來源渠道不斷拓寬,所以在思政教育傳統模式被打破的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主導地位也受到了沖擊。并且如果在電子專業思政教育中對新媒體產生過度依賴,電子專業思政教育環境也會凸顯出虛擬性特點并導致電子專業思政教育環境真實性弱化。
2.2對電子專業學生生活學習方式產生不利影響
在新媒體環境中,學生具有了更大的認知成長空間,同時因為新媒體具有著豐富的信息以及快捷的傳播速度,所以新媒體在電子專業學生群體中獲得了廣泛推崇。然而當新媒體對學生注意力產生過度吸引時,也會對電子專業學生生活學習方式產生不利影響。如新媒體環境下的社交工具讓電子專業學生與他人之間開展的交流更加便捷,但是也同時導致了學生不分場合和時間的使用手機等新媒體進行網站瀏覽和聊天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另外新媒體環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如通過對網絡進行利用,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自己與展示自己,并對自身看法以及思想進行自由的發表與交流。但是在過度依賴網絡的情況下,學生在現實中會缺少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導致學生性情淡漠。
3新媒體環境下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3.1強化思政教育中的雙向交流
新媒體環境讓電子專業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渠道,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單方面所進行的說教十分容易出現失靈現象,這也證明了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傳統的灌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需要與學生需求。在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而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構建中,構建方式往往決定著構建效果,而由于具有較強目的性的灌輸說教方式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中難以取得良好成效。而要在新媒體環境中讓學生構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則要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開展雙向交流與雙向探討來實現思政教育工作中學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與吸收方面轉變,從而推動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由于電子專業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具有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所以學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也希望能夠表達出自身的看法與思想,即便是這種看法與思想在經過探討后被證明是錯誤的,學生也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見。而在思想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進行單方面灌輸,那么學生則會因為自身缺乏足夠的參與權與發言權而感覺自身沒有得到尊重,當學生產生這種心理時,電子專業思政教育自然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對雙向交流進行強化十分必要。
3.2辯證引導、回歸生活
在電子專業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許多事例選材都是使用名人和偉人事例,這種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使學生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高、大、空的感覺并在這種感覺的基礎上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抵觸心理,而這種現象明顯已經背離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初衷。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渠道更加豐富與通常,學生不僅能夠通過新媒體認識到正面的思政教育內容,同時也會看到許多負面但是卻具有客觀特點的信息,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僅僅期望學生接收正面信息所帶來的熏陶是不現實的,這要求教師能夠對事例、事情、人物等進行客觀、全面的介紹,并在引導中讓學生使用辯證思維來挖掘真實全貌中的正面意義,這種思政教育方式不僅尊重了學生對知識的全面了解需求,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權威性,所以這種辯證引導的思政教育理念應當是新媒體環境中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的必由之路。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對生活的回歸就是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能夠走進學生現實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自身的生活中挖掘意義。例如,互聯網中對以及雷鋒等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做出了質疑,而對這些帖子做出瀏覽是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思政教育工作不可能強迫學生完全杜絕這些內容,面對類似的事件,最現實的思政教育方法就是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對革命年代背景做出聯系并對這些質疑所具有的荒謬性作出辯證的駁斥,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同時也讓思政教育工作變成了一堂具有教育意義、能夠挖掘真相卻具有生動特點的歷史課,這對于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對學生參與性以及積極性的調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3.3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養成外顯習慣
無論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還是在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為德育手段的思政教育目的在于推動學生養成某種思想習慣或者行為習慣,這些思想習慣以及行為習慣可以通過學生的社會行為以及日常生活體現出來。而為了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的這一目的,在新媒體環境中,思政教育工作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能將思政教育工作任務僅僅停留在觀念養成與思想教化方面,而應當以學生的習慣養成為著眼點通過課堂內外教育環節的維持與強化來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以為教師曾經在電子專業思政課堂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75位諾貝爾獲獎者在1978年的巴黎進行聚會,有人向其中以為獲獎者問到:“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實驗室或者大學生所學來的。”這位獲獎者回到道:“幼兒園。”并對這一回答做出了解釋:“在幼兒園中學到了分享東西、不隨意拿他人的東西、東西放整齊、禮貌、思考等,從根本來講,所有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電子專業思政教育工作最為主要的任務,同時也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
作者:劉寧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