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內學者主要從政府政策和市場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了技術創新外部影響因素。從政府作用來看,我國學者主要從政府職能的轉變、相關優惠激勵政策的實施來研究政府與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朱平芳等(2003)認為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明顯促進了企業自籌研發經費的支出。唐清泉、陸姍姍(2009)實證結果表明政府研發補助促進企業研發支出,且間接研發補助比直接補助更能刺激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趙金鵬(2005)認為健全的市場體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明顯。吳延兵(2006)研究了企業生產效率和研發投入的關系,間接發現了市場因素和產權結構因素對我國企業生產效率有重要影響。李志強、冀麗俊(2001)研究市場結構與技術創新的關系,認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能夠刺激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的壟斷程度越高則支配能力越強,越容易保持創新的持久性。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2006)實證研究發現FDI促進了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動。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本文選擇最終控股人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由于同時披露專利數量和研發投入的公司較少,考慮的數據可取得性,本文最終搜集了在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上市的41家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數據。
(二)變量選取本文選取了如下變量:(1)因變量。當前學者并沒有對如何衡量技術創新形成統一意見。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要通過企業創新產出來實現,企業創新產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學者們普遍采用專利申請授權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指標來衡量技術創新能力。根據實證研究需要,鑒于數據收集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又能反映出技術創新產出,本文借鑒吳玉鳴(2006)的分析方法,將企業專利申請授權數作為因變量。(2)自變量。企業創新財力投入。相當多的實證研究都表明企業R&D經費投入與技術創新活動結果有很強的相關性。本文選取企業實際投入的R&D經費作為研發投入指標。人力投入。人力資本是企業創新的主體,人力資本積累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動力與源泉。過往的研究中,有學者將企業本科以上學歷員工比例作為人力資本的指標,但筆者認為這一比例代表企業人力資本并不十分準確,故本文采用企業技術開發人員比例作為人力資本的指標。企業資本結構。有學者研究認為,R&D經費支出同企業財務杠桿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過多的債務給企業管理層帶來巨大壓力,考慮到公司的平穩運營他們會放棄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減少R&D經費的支出,從而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水平。本文將資產負債率作為企業資本結構的指標,用這個指標描述企業資本結構情況最有代表性。企業盈利能力。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獲取利益,要使企業進行注重技術創新,必須讓其意識到技術創新能夠帶來的潛在利益,這才是企業推進技術創新的最強動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技術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和高風險,同時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盈利能力越強,企業獲取的利潤越多,可支配資金越寬裕,用于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也自然更多,也就越有助于技術創新成果的產出。由此看出,企業盈利能力對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盈利能力。所以,本文將企業利潤率作為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企業規模。企業規模對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大企業財力雄厚、技術扎實、管理水平高、員工綜合素質高相比小企業擁有更多資源來支持有風險的創新活動;大企業能夠從研發、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獲得巨額的規模利益。也有學者對規模與技術創新關系存在不同看法,指出小企業在創新方面更有靈活性。雖然沒有統一的意見,但規模對技術創新的重要影響不能被忽視。本文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作為企業規模的指標。政府支持力度。技術創新實際上是一項高風險行為,其回報具有不確定性,一旦獲得成功,對區域經濟發展和上下游產業具有促進作用。所以,創新投入是包涵了一定外部性的經濟行為,政府政策傾向和資本支持對激活某一地區技術創新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高投入、高收益的技術創新活動大都獲得了政府的支持。政策支持本身是一個較難衡量和獲取的數據,因此本文將政府資助給企業的專項研發經費與企業研發總支出的比例作為政府支持指標。行業集中度指標。行業集中度體現了市場競爭程度,某一行業內,企業數量越多其市場競爭越激烈,行業集中度越高說明該行業越趨向于壟斷。當前大多數學者采用四廠商集中度(CR4)、八廠商集中度(CR8)、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來衡量行業集中度。四廠商集中度(CR4)和八廠商集中度(CR8)是指在某個行業中銷售收入前四名或前八名企業的收入總和占整個行業銷售收入的比例。該指數越大反映行業集中度越高,市場越趨向于壟斷。本文對國有上市公司進行研究,有礙于數據的獲取,借鑒了四廠商集中度(CR4),對國有上市公司所涉行業的集中度進行了計算。本文變量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其中,Y是工業總產值;A(t)是綜合技術水平;L是投入的勞動力數;K是投入的資本;α是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β是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μ表示隨機干擾的影響。并對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建立雙對數線性知識生產函數模型,再對該模型加入指標,得到最終估計模型如下:lnY=鄣+β1ln(rdtr)+β2jsry+β3zbij+β4ylnl+β5ln(gm)+β6zfzc+β7hy+μ。其中Y代表的是技術創新產出,rdtr代表的是企業R&D經費投入,jsry代表的是企業技術人員占全部員工比例,zbjg代表企業的資本結構,ylnl代表的是盈利能力,gm代表的企業規模,zfzc代表政府支持力度,hy代表的是行業集中度。
三、實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本文采用的工具是eviews6.0,將41家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技術創新數據錄入平衡面板,先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到結果如表(2)所示。
(二)相關性分析為檢驗各變量間是否存在著多重共線性,本文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出結果表(3)所示??梢钥闯?,各數據相關性都在0.7以下,說明沒有多重共線性,數據選取比較準確。
(三)回歸分析實證檢驗時,在不確定固定影響還是隨機影響時,先建立隨機影響模型,再檢驗該模型是否滿足個體影響和解釋變量不相關的假設。下面對該隨機影響模型進行HausmanTest,Hausman提出的檢驗方法(HausmanTest)用于驗證面板數據模型該設定為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檢驗的前提是如果模型包含隨機效應,它應與解釋變量相關。本文運用HausmanTest對實證中選擇的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檢驗,模型設定檢驗運行結果如表(4)所示。由檢驗結果可知HausmanTest統計量是17.688737,p值是0.00135,因此在1%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隨機影響模型中個體影響與解釋變量相關,可以將模型設定為固定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確定后,采用穩健估計中的懷特截面加權法(WhiteCross-section)進行估計。這種系數協方差矩陣估計方法對同期異方差和同期相關能進行修正。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表格數據顯示,除了企業研發投入和行業集中度之外,其他影響因素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從變量的顯著性水平來看,企業人力資本、資本結構、盈利能力、企業規模、政府支持力度五個變量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企業R&D投入和行業集中度通過了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樣本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從回歸系數來看,企業技術開發人員比例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2.633421,說明企業的技術開發人員比例每提高1%,企業創新產出將提高2.633421個單位;企業資本結構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1.440161,說明企業負債每提高1%,企業創新產出將提高1.440161個單位;企業盈利能力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2.656074,說明企業凈利潤每提高1%,企業創新產出將提高2.656074個單位;企業規模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817477,說明企業規模的擴大將相應的提高企業創新產出;政府支持力度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503962,說明政府專項支助每提高1%,企業創新產出將提高0.503962個單位;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和行業集中度通過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分別為0.028974,3.488901,說明研發經費投入和行業集中度與企業創新產出呈正相關,提高研發經費的投入和行業集中度的加強都能提高企業創新產出。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企業規模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檢驗結果表明企業規模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817477,說明增加企業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以前學者的研究中關于企業規模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回歸結果并不足以說明小規模企業就不利于技術創新。本文選用的數據來自國務院國資委控股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可以說這些上市公司的規模都比較大,同時由于我國國情,這些企業在行業內綜合競爭力都比較強,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有意愿也有資本去增強技術創新能力。(2)行業集中度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正相關。本研究中行業集中度通過了5%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3.488901,可以說行業集中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檢驗結果系數偏大一方面可能由于樣本數據比較少,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國資委控股的上市公司利用其自身的壟斷資源,承擔了一些國家課題,所以對技術創新有更強烈的追求。總的來說,行業集中度對企業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3)政府支持力度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有許多種方式,本文研究的是政府專項研發經費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檢驗結果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在1%水平上正相關,系數為0.503962,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明顯。這說明政府資金投入強度在企業研發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探討其原因可能是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可以相對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減少企業自主創新的風險,故而能對企業的創新活動會帶來正面的刺激。(4)企業盈利能力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檢驗結果表明,企業利潤率作為盈利能力的代表指標在1%的水平上正相關,系數為2.656074,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明顯。利益最大化的宗旨,加上技術創新存在的風險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和開展。當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企業可利用的資金越多,企業也就越愿意開展技術創新活動。(5)企業資本結構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本文選用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作為衡量企業資本結構指標,實證結果表明資本結構與創新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一定額度的負債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這也可以反映出,技術創新帶來的技術變革能為企業搶占市場份額、提高市場競爭力,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利潤。一方面,企業負債而來的一部分資金會用于技術創新活動。另一方面,壓力就是動力,為了增加企業剩余利潤,為了擺脫負債帶來的風險,只有技術創新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最優選擇。(6)企業R&D經費投入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正相關。本研究中企業R&D經費投入通過了5%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028974,說明增加企業R&D投入對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這和我們的基本認知保持一致。根據這一結果,國有上市公司應繼續提高創新意識,增加R&D經費投入。(7)企業人力投入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代表企業人力資本指標的企業技術開發人員比例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2.633421,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果明顯。企業研發人員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高素質的研發人員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貧w結果表明研發人員是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企業必須重視研發人才的培養的引進,同時以相應的激勵機制為匹配,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以求更有效的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為內、外兩部分回顧了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搜集國務院國資委控股的41家上市公司三年數據,實證結果表明國有企業處于一個規模經濟增長的階段,在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的情況下,政府部門也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以推動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完善市場競爭機制,提供良好市場環境。前文實證研究數據顯示,企業規模、市場集中度與技術創新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在現階段,擴大企業規模、提升行業集中度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因此,處于某一行業的國有企業,如果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就應該進一步擴張加強技術創新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對某些在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而掙扎生存的國有企業,該改制就改制,該并購就并購,這樣更有利于行業內優勢企業的發展。對于企業所處的外部市場環境,要時刻保持對市場的監管,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對具有政府背景的國有企業,決不允許搞特殊化,保證其獨立參加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2)加強政府支持力度,完善財稅政策。前文實證研究數據顯示,政府支持力度對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顯著正相關,增加政府專項研發資助對企業技術創新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政府專項資助可以減少企業自有資金的投入,在降低經營風險的前提下,企業才更愿意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因此,政府直接資助對企業的創新活動有積極作用。在加大政府專項資金支持的同時,完善財政稅收政策,對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實行稅收傾斜,同時加強監管。除此之外,調整技術創新項目的信貸政策也是政府支持的方式之一,對技術含量高、市場預期好的創新項目降低貸款門檻、加大貸款力度、實行利息優惠。(3)提高企業創新意識,加大研發經費投入。毫無疑問,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對技術創新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當前許多研究表明,研發投入不足是企業技術創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將創新成果商業化,追求最大經濟利益。在我國國有企業還處在規模經濟的上升階段時,加大研發投入必然推動規模的擴張,最終促進技術創新實現更大的市場價值。因此,國有企業乃至其他類型企業都要加大技術創新活動的研發投入,尤其是企業自有資金的投入數量,創新雖然具有不確定性,而壓力也能轉化為動力,自有資金投入的增長必然會吸引企業高管更多注意力,從而在企業內部優化資源配置,為技術創新提供有利條件。(4)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前文實證數據顯示,企業技術開發人員比例與國有上市公司技術創新顯著正相關。我國國有企業規模龐大,從業人員眾多,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作用明顯。首先加強企業成員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斷挖掘自身創新潛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必要時可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進行合作培養,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同時鼓勵國際交流合作,向國外引進高技術、高層次人才帶動自身技術水平提升,進而提高創新能力。在培養技術人才同時,要完善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激勵政策能夠充分調動研發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潛力。企業可以將多種激勵方式結合起來,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融入企業的激勵機制中,對為企業創新做出貢獻者進行靈活獎勵,鼓勵研發人員進行創新。
作者:葛俊吳舟單位: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