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全媒體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校園擴建造成一些學校的校園廣播覆蓋面縮小,播出內容有限,其主要功能逐漸過渡為營造校園文化氛圍。辦好校園電視需要雄厚的實力和高水平的人才。許多有電視媒體的高校并沒有自辦的電視新聞節目,一些學校雖然有自辦節目,但質量不高,內容形式單一,尚未承擔起高校宣傳主體的作用。網絡媒體幾乎所有高校都已經建有,逐漸成為校內外不同群體了解學校發展信息的主渠道,但大多以校園新聞網或者校園網主頁新聞板塊形式出現,少數高校推進到校報電子版,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發展。QQ、博客、微博、微信、網絡視頻、手機信息等是新媒體在當前的主要表現形式。新媒體對社會大眾已經產生了一種無法回避的包圍性力量,并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生態。從現實來看,高校還缺乏對新媒體的深度把握,沒有形成對新媒體的完整認識鏈條。與此同時,由于技術更新的加快,使得人們來不及適應已有的新媒體就必須重新面對更新的新媒體。陌生感與疏離感加重導致排斥更新的新媒體。借助新媒體的高校宣傳工作,可以拓展自己的表現領域和表現能力,也可改變自身的構成和組成。同時,高校宣傳工作固有的知識系統的介入,也可不斷修正新媒體發展,兩者互為倚重,繁榮共生。這對高校宣傳工作者而言,是一次機遇,也是對自身素質和水平的一次全新考驗。
二、建立在穩固合作關系上的媒體融合
媒體聯動和融合不是簡單地組合和拼裝,而是建立在穩固合作關系上的一種互補,是一種相互促進的協作關系。“全媒體校園”是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表現手段基礎之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校報、校園電視、校園廣播、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之間的融合,產生質變之后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即時通信傳播+互聯網傳播+平面傳播”的組合,使得宣傳更具立體優勢。要建設“全媒體校園”,必須考慮流程再造:一是在內搭建起一個統一的平臺:“全媒體數字復合出版系統”,支持圖文、音視頻、彩信、微博等多種信息錄入,這是實施全媒體戰略的一個重要標志;二是在學校層面構筑一個統一的全媒體方陣,即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一方面使傳統媒體內容全部數字化進入網絡,另一方面建構新媒體各種表現形式,如微博新聞、手機報、新聞網、網絡電視、移動宣傳平臺終端等,各種信息在這里集散,發揮協同效應。三是整合新舊媒體形成統一的全媒體內容生產鏈,力爭實現從“第一時間采寫”向“第一時間、即時滾動播報”轉變。完成“全媒體校園”布局,要注意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比翼齊飛”。比如,傳統媒體通過“全媒體校園”開通網絡主頁、手機報、微博等,采用網友評論、相關帖子等作為補充,進行整合報道。傳統媒體通過網絡進行延伸和放大,然后再重新“反饋”回來,推動更深入更活潑地開展有關報道。在校園各種媒體共存的情況下,新聞報道的同質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根據各種校園媒體的優劣,揚長避短,統籌安排功能定位。新聞網要以海量、快捷、新鮮、詳盡的圖文新聞吸引讀者。校報因為出版周期長,則應對新聞網上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多角度地對社會價值高、讀者認可度大的新聞進行連續和深入的報道,同時適合多種文體的展示,如散文、詩歌、理論文章、紀實等。校園廣播可在大學生關注度高的各類活動和賽事上下功夫。校園電視可在文化建設上做文章。手機報特別適合簡短、標題式的新聞及圖片,可以視為新聞網的“精編版”。
三、增強“全媒體校園”的宣傳時效
分析受眾的心理,尊重宣傳的客觀規律。宣傳是一定社會組織有目的地傳播事實和觀點以引導和改變社會公眾的思想、信仰、態度和行為的社會傳播活動。宣傳一定要與大學生的經驗、習慣相對應、相契合。在心理學上看,個體在一定需要得到滿足后所引起的愉快情緒體驗,會使今后的興奮點能專注于那些滿足需要的因素或強化達致需要得以滿足的相應行為。因此,宣傳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一定要契合大學生的經驗、習慣,這種經驗是人們理解與接受外部宣傳的“試劑”和“稀釋劑”。“全媒體校園”雖然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但如果在內容、活動、語言組織等方面不考慮受眾的需要和實際,盲目地、自以為是地出擊,只會在師生思想核心外圍“轉圈圈”。提高參與性,給師生提供充分表達意愿的空間。大學生雖然文化程度較高,但畢竟缺乏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惑。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和非面談性,學生通常都傾向于通過網絡渠道分享真實觀點。因此要主動在不同平臺開辟微博,設置不同話題,吸引學生參與。既能集中很多大學生的觀點,又能讓他們傾吐心聲,宣泄情緒,如果引導得力,它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陣地。再加上各種網上調查、新聞討論等方便大學生網民及時有效表達意見、傳遞信息的渠道,為了解校園輿論及有效的輿論引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及時的交互是“全媒體校園”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優勢。可開發運行在智能手機平臺上的“掌上校園”,注重師生應用性功能的開發,比如,提供隨身隨地課表查詢、考試安排查詢以及常用電話、生活服務等常用功能等。用正確的觀點和評論形成健康的主流輿論。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居高臨下式的、單邊性的信息傳輸已經不易被接受。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想占據意見中樞地位,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一方面必須做好正面宣傳,用正面聲音占領“全媒體校園”,形成昂揚向上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要運用多種方式實現立體式引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擁有一批輿論專家或者“意見領袖”,使網絡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力量。高校人才濟濟,其中有些人跟蹤事件的言論,常給學生帶來對事件的不期而至的奇特理解。若能迎合大學生們的需求,及時給出有見地的言論,往往能很快吸引他們跟進和參與,形成輿論場,促使輿論的理性化,從而形成健康的主流輿論。
作者:陳松青肖倪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北京郵電大學數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