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媒型科普基地新媒體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層面
由于科學門類的區別以及科學愛好者所處的社會群體或組織不同,科普傳播在很多時候表現出明顯的人群圈層特點。通常來講,不同圈層有各自的傳播習慣,圈層之間的交流活躍度較低,圈層內部的交流活躍度非常高。SNS社交化網絡媒體在圈層的建立與運行當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利用SNS社交化網絡圈進行科學傳播與普及,是傳媒型科普基地在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層面開展新媒體科普傳播的主要方式。“SNS網絡社區群體圈”是新媒體群體傳播的一種關系圈,它的特點在于成員自發、自由組織,成員的加入、退出和互動行為都比較隨意。比如,微信朋友圈、騰訊校友網、興趣類QQ群、百度貼吧等都屬于SNS網絡社區群體圈。傳媒型科普基地組建SNS網絡社區群體圈,能夠廣泛吸收某一圈層科學愛好者,集中傳播科普信息,引發積極熱烈的互動。《課堂內外》目前正在開發的青少年移動客戶端“靈狐圈”就是將眾多傳統期刊讀者引流到網絡社區成為用戶,并在“靈狐圈”內多種門類的科學圈中,引導青少年科普的社交化互動。“SNS網絡社區組織圈”是新媒體組織傳播的一種關系圈,與群體圈不同,這種網絡圈子一般由社會組織來建立,圈子成員多為原組織成員,因此,圈內社交行為相對比較正式。《課堂內外》利用互聯網為學校、班級建立的師生互動交流科普圈子就是這一類型。
二、人際傳播層面
當前網絡時代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自媒體的發展。自媒體的普及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知道若干年前的傳統科普大多是信息的單向傳播——由科普工作者、媒體向社會公眾信息。而自媒體時代的科普傳播,不僅僅是自上而下,更多是參與者的聯動與互動。科普愛好者可以通過個人移動終端登錄QQ群、貼吧、微博、微信等,科技信息和個人看法,與他人交流、討論、互動。在SNS網絡社區中,個人賬號用戶的傳播行為就是典型的人際傳播。傳媒型科普基地不僅需要建立SNS網絡平臺,還要為平臺上的用戶建立個人身份賬號,開發“人—人”傳播功能,主要包括郵件系統、加(關注)好友功能、即時聊天工具、個人微博等。在運營以“人—人”傳播為特色的SNS網絡社區中,傳媒型科普基地還應注重對科普榜樣人物和科普意見領袖的塑造。榜樣原是德育領域的重要概念,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榜樣示范在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改變和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行為主體的觀察或對榜樣的模仿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傳媒型科普基地在SNS網絡社區中包裝“科學少年”等榜樣,施加同伴影響,能夠激發青少年向科學人物學習的熱情。
三、融合傳播層面
由于媒介技術、傳播方式和人們接觸媒介習慣的飛速變化與發展,人與媒介、人與群體(組織)、人與人的信息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在某些環境中,我們很難單純地界定其屬于哪一種類型的傳播層面,它表現出多種傳播類型融合的特征,筆者在此定義為“融合傳播層面”。在互聯網上利用科普意見領袖的影響力開展科普工作,這一傳播形態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在傳播學中,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傳媒型科普基地如果將知名科學家、科普作家等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人物搬上互聯網,利用新媒體將他們與大眾緊密聯系起來,這些人物的影響力會產生巨大的科普傳播效果。另外,這種做法對降低和消除青少年長期以來對科學家的消極刻板印象,提升科學家在人們心目中的親近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打造的“重慶Q博士”專家科普微博就是此類科普傳播的典型。
《課堂內外》當前正在探索科普傳播的“刊—網—校”互動項目,以《靈狐愛發明》作為試點欄目。《靈狐愛發明》原是紙質期刊《課堂內外(小學版)》上的一個科普欄目,通過卡通漫畫的形式為讀者介紹青少年科技創造發明成果與其中的科學原理。該欄目每期推出一個主題或一種發明,并設置“編輯—讀者互動環節”(如提問、競猜),讀者只要拿起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即可登錄特定網頁提交回答或與編輯互動。編輯定期走進校園,開展主題科普教育活動(如科技節、科普講座),親自將該欄目科普知識以線下活動的方式帶到讀者身邊。
作者:林雪濤單位:課堂內外雜志社數字出版編輯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