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傳播規律與大學生認知現狀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繁榮,使得思政教育的網絡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新時期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認識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與特征,準確了解高職學生的認知現狀,深刻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與高職學生認知現狀的交互特點,進而開展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意識形態要求,符合學生認知要求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規律;認知現狀;交互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新技術不斷涌現,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類傳播的互動樣態,并且以其大信息量、強個性化、高互動性等特點重構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識形態,不斷挑戰并顛覆著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構建起新的媒介生態。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并嚴肅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這是全體教育者在新時期需要共同面對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一、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與特征
1.1新媒體遵循“去繁求簡”的發展規律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是互聯網技術革命性發展背景下的產物,同樣遵循這一歷史規律性特征,新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和延展性,媒介功能的融合性和開放性,輿論表達的互動性和多元性為特性,顛覆了過去繁瑣的信息采集和知識生產方式,打破了地域之間、媒介之間、傳受者之間的傳播邊界,使人類能夠以簡便的方式和低廉的成本生產訊息和知識,以便捷的渠道和良好的體驗交付給用戶和受眾。
1.2新媒體更貼近傳播屬性而不是宣傳屬性新媒體更貼近傳播屬性,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收獲意料之外的反響和評價,體驗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獲得感。新媒體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深刻把握傳播與宣傳的屬性差異;深刻思考教育者所謂的應用了新媒體技術,在微博、朋友圈等新媒體平臺所做的網絡思政工作與傳播和宣傳兩者的屬性哪個更接近;深刻洞察我們與青年學生都樂此不疲捧著手機刷屏的那些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所遵循的邏輯有什么區別。
1.3新媒體加劇了青年學生“擬態環境”的形成“擬態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擬態環境的現實表現為,如果以三年為期,每一期視為一代青年學生,那么每一代都有其特殊的話語體系,可以類比理解成“黑話”,而教育者與青年學生的代差越大,話語體系的重合度就越低。他們以話語體系的重合度來對是不是“自己人”進行鑒別,把鑒別后的異己排除在信息邊界之外,構建信息壁壘,構建起獨立的人際圈層。青年學生的話語體系是由認知體系決定的,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搜索的熱詞在新媒體技術作用下持續的、反復的在他們的終端設備上呈現出來,而他們的終端不可否認的已經成為他們認識世界的最大窗口。由此,話語體系、新媒體技術、終端設備為青年學生構建起具有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擬態環境,他們將這種擬態環境理解為客觀世界,并且對此深信不疑。
二、高職大學生的認知現狀
2.1青年學生“碎片化”認知背后的真相新媒體具備超文本傳輸的天賦,過去枯燥的知識呈現形式被圖片、視頻、文字和聲音的多元形式所取代,同時也將訊息獲取和知識學習引入到“碎片化”時代。新媒體、自媒體的“碎片化”形式是對現代人群的迎合,忙碌的現代人利用碎片時間獲得碎片化的訊息和知識,浸泡在“終生學習”的虛幻中獲得沾沾自喜的滿足感和獲得感。現代人群中必然包含青年學生這一群落,他們在尚未構建認知體系之前就被碎片化的訊息和知識攻占,他們在最好的時光里去收集被人咀嚼過的“殘羹冷炙”,他們處在被迎合的舒適環境中原地踏步,幾年之后,找不到方向,看不到遠方。
2.2青年學生的交互邏輯里沒有配角這一代青年學生基本都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在原生家庭里沒有配角,這種主角的身份在成長經歷中反復確認,并不斷延伸,即使他們的活動半徑超過了家庭和熟悉的社會環境,也仍然保留著這種中心化的交互邏輯。中心化的交互邏輯在新媒體傳播中被放大。自己發的朋友圈有沒有人點贊,點了多少贊;參與了他人分享的內容有沒有互動,響應是否及時。他們極其重視所處的新媒體交互環境中有沒有存在感、是否充分,將其作為是否愿意繼續參與的首要條件。新媒體環境下開展思政教育,理解青年學生中心化的交互邏輯是必修課。學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不能僅僅停留在觀念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實際的教育行為中,用學生的交互邏輯重構我們的教育內容,讓他們成為我們“故事”的主角,他們才愿意相信我們的“故事”。
三、結束語:
新媒體技術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條件,但也讓教育環境更加復雜。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的了解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同時還要清醒的了解傳播對象的認知結構,在此基礎上,新媒體技術才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發揮出真實的威力。
作者:焦瑩瑩 丁寧 單位: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