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務英語教學跨文化傳播教學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商務英語在中國各個階段的跨文化傳播特點,從理論和教學實踐倡導改變傳統(tǒng)商務英語的“西方中心現(xiàn)代化”跨文化傳播內涵,加入中國為代表的“他國崛起”意識,構建“一帶一路”倡議引領的“新全球化”商貿交流意識坐標。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主體,緊隨時代潮流,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調查問卷以及微課等多種方式方法,大力培養(yǎng)多元、立體的中國新一代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商務英語;跨文化傳播;新全球化;微課;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
商務英語是國際商貿合作的重要交流載體。商務英語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言背后是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人在說話,話也在說人。言為心聲,語言本質上是探究更深層次信仰和思維方式的窗口。商務英語是國際商貿合作者其思考、察覺和行為路徑的具現(xiàn),也就是說:商務英語構建了國際商貿合作交流的意識坐標體系。英語廣州的沙面島,自宋至清均為廣州對外通商要津,明代(1368年-1644年)這里是廣州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之一。17世紀初期,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后便逐步開始與中國進行進出口貿易;17世紀中期(即中國的清朝初年),英國與中國、印度建立“三角貿易航線”開展茶葉和絲綢對外貿易;進入18世紀以后,中國與英國的貿易開始興起。當是時,中國的廣州成為世界貿易重鎮(zhèn),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島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這里經(jīng)營。此時中國商務英語的特點是以粵語為根本,并摻雜著許多英語詞匯,這種語言在當時也被稱之為洋徑浜英語(PidginEnglish)。由此可知,彼時英式文化在中國最早洋化的廣州并不是強勢文化。中國最早的商務英語在意識坐標體系中呈現(xiàn)出中西雜糅的精神內核。開始逐步滲透到航海運輸、金融、保險等領域;商務英語作為交際語言工具,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凸顯。隨著通商口岸數(shù)量的增加及不斷發(fā)展,西方列強開始要求設立海關進行商務貿易,海關商務英語的運用擴大了近代商務英語的應用范圍。此時此刻的中國商務英語跨文化傳播對應著“帝國傳播”的英式全球化的日漸強勢,其精神內核是西學東漸,預示著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第一波全球化的到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美國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的商務英語在跨文化的商務溝通中也在探索怎樣和來自美國的貿易伙伴更好地鏈接,它帶來的是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建立和普及。跨文化傳播從實際效果來看,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征服和吸納。從媒介的角度而言,它所依賴的是單向傳遞的報紙、廣播、電視和早期互聯(lián)網(wǎng)等介質。不論從實際應用場景還是教材設計,國際主流的商務英語從19世紀末到現(xiàn)今,映射的意識坐標體系都是“西方中心現(xiàn)代化”話語體系。“一帶一路”倡議引領的“新全球化”,推動文化的雙向與多向互動交融,給中國的商務英語教學和應用帶來新的發(fā)展契機。移動社交媒體又使文化的雙向與多向互動的過程變得更加便利和順暢。在“新全球化時代”,移動社交媒體的普及讓“用戶生產(chǎn)內容”超越了“專業(yè)生產(chǎn)內容”的模式,原本被動接受信息的草根受眾成為資訊和觀點生產(chǎn)與傳播的主體,原本處于新聞輿論場邊緣的“西方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全球傳播不可忽視的一極。2015年11月美國商務部經(jīng)濟分析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首次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圓滿落幕……以中國為代表的“他國崛起”為構建“新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奠定了牢固的實踐基礎。與此同時,建國70年以來商務英語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具備了輸出“新全球化”精神新內核的知識與人才積累。在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自媒體廣泛運用的文化傳播新時代,中文和英語兩種語言的內涵外延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我國的商務英語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積極倡導并實踐“新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
一、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在留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
就人際溝通范疇而言:認識他人與認知自己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向他人展示自己。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GeertHofstede'sculturaldimensions)是荷蘭國際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長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及其同事在對文化因素進行定量研究時采用的概念。1980年霍夫斯泰德在調查66個國家的117000位IBM員工的工作價值的基礎上,撰寫了著名的《文化的效應》一書。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四個國家文化維度:權力距離、個人/集體主義、陽剛氣質/陰柔氣質和不確定性規(guī)避。1988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邁克爾•哈里斯•邦德在關于遠東地區(qū)價值取向研究的基礎上,又補充了第五個維度即“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2010年,霍夫斯泰德基于哈伊爾明科夫的研究,第六個維度“自身放縱與約束”被正式加入到體系中。對于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樣大而多樣化的國家,使用國家來界定文化區(qū)域顯然不夠準確;當然其局限性同樣適用于小國家,捷克和斯洛伐克間的文化距離比其他大多數(shù)都要高,雖然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相同的國旗。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無法剖析文化內部變化的作用,實踐中無法回避用國家來界定文化區(qū)域的限制。不可否認,該文化維度理論建立在大量且足夠豐富調查樣本的數(shù)據(jù)調研基礎上,在商務英語的教學中,該理論可運用于跨文化的認知溝通,拓寬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該教學設計中:學生們應該通過學習,不但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而且能夠運用此理論進行分析。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商務英語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們應用不同文化維度設計英語問卷開展調查,推動他們在實踐中進行有效的商務溝通。在選擇調查受眾時,建議在來自“一帶一路”的重要成員國留學生中首先開展,盡量讓調查樣本多樣化。以下為設計問卷的舉例說明,以“留學生眼中的中國”為主題:權力距離維度圍繞“中國通過什么樣的治理方式保持發(fā)展速度”;個人/集體主義維度針對“在中國跟團旅行的經(jīng)驗”;陽剛氣質/陰柔氣質和長期取向/短期取向這兩個維度主要通過“觀察身邊的家庭作坊餐飲店、超市小店”;不確定性規(guī)避則是“如何與中國人做生意”以及“如何和中國同學相處”等等;“自身放縱與約束”讓留學生比較同齡中國本土學生的日常衣食住行開支和占比。回收問卷之后,讓學生們運用統(tǒng)計知識,分析問卷并生成書面報告。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教學以及問卷調查分析適用于國際商務知識課堂,同樣也適用于商務英語的寫作課。
二、結合“新全球化”的精神新內核,分階段使用微課,進而推廣微課制作的項目式學習
搭建在“新全球化”環(huán)境中認識他人與認知自己的基礎之后,開始學習怎樣更好地展示自己。這里建議引入微課視頻教學。微課是微視頻產(chǎn)品應用在教學上的一種方式,其內容生動、鮮活,時長一般在5分鐘以內,適應當代大學生快速便捷的接收習慣,而且故事性強、內容相對完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該教學設計將微課視頻教學應用到商務英語聽說課堂,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自主學習,自主練習聽說,既能夠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商務英語聽說課堂事半功倍。第一階段:以教師進行開發(fā)與應用,制作出高質量、受學生喜歡的微課為主。教師設計學習方案應根據(jù)微課的特點揚長避短,落實商務英語聽說課的教學要求,使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的實踐和探索,教導學生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理念和技巧,學會拉近與各國受眾的距離,積極主動分析教學成效。第二階段: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參與制作微課。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在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中鍛煉成長。由于微課等微視頻產(chǎn)品的主題碎片化、多元化、分散性、快節(jié)奏等特點,容易主體分散,內容紛雜,缺乏明確的主題主線。當引入“新全球化”精神內核時,我們要學會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制作微課時,以滿足各國觀眾關注中國的信息需求為目標,讓中國元素無論是傳統(tǒng)的京劇、書法,還是當代的高鐵、蛟龍?zhí)柕龋寄芡ㄟ^微視頻更高效地傳播出去。廣大師生們利用學科優(yōu)勢,讓“用戶生產(chǎn)內容”,成為資訊和觀點生產(chǎn)與傳播的主體。具備“新全球化”精神內核的微課除了應用于商務英語聽說課堂,學校還可以篩選師生們的優(yōu)秀微課作品,上傳到國際知名視頻網(wǎng)站比如“YOUTUBE”,進一步傳播中國元素。高校師生們成為全球傳播不可忽視的一極。對于商務英語的教師而言,要求學生們修每一門課,做每一個項目都得有一項思維的產(chǎn)出。不管是一個建議或者是一篇文章或者是一個評論,必須要求學生們學會書面總結。訓練英語的書面表達,不僅必需,而且必要。寫作的過程讓學生不得不花時間來思考,教師與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積極互動,籍此來改變、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建議教師向學生們推薦名家佳作,讓學生們根據(jù)知名作家的風格,來調整自己的寫作風格。不論是文化維度的調查報告,還是微課的文案設計,英語本身的語法和精髓廣泛地被學生們運用實踐著,加上數(shù)理邏輯的分析運用,正是商務英語寫作所追求的有理有據(jù)、簡明扼要。綜上所述,以微課教學和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問卷的項目式學習設計為例,商務英語教學中主動融入“新全球化”精神內核,不但強化了語言的交流功能,還有助于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在國際商貿活動中自信自強。積極提高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信任程度,盡量降低國際商貿活動中分享信息的誤解概率。
參考文獻:
[1]史安斌.從“跨文化傳播”到“轉文化傳播”[J].國際傳播,2018(05).
[2]張振江.早期香港的中國洋涇浜英語學習[J].語言研究,2016(2).
[3]黃愛東西.至味西關廣州:廣州出版社,2019.3
[4]張曉羽.CRI多語種微視頻國際傳播分析[J].國際傳播,2018(04).
[6]楊六琴.從中國走向美國:關于策略的思考STEC數(shù)字大學,2018-11-23.
作者:傅玲玲 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