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紙媒報道的網絡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事件概述
2013年1月4日,一場火災將一位農村婦女以及她的“棄嬰王國”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被譽為“愛心媽媽”的袁厲害感動了中國。一個月后,本以為這場火災已經被各種新聞事件沖淡了熱度,然而《人物》雜志的一篇長達八千字的深度報道《厲害女士》,讓此事重回輿論焦點。2月3日,《人物》雜志官方微博用長微博的形式,刊發了兩千字的《厲害女士》縮減版。文中指出,袁厲害收養一百多名棄嬰,卻將他們按優劣分級;她利用自己的聲望做生意;在貧窮的外表下,她卻擁有著眾多房產。2月4日,長達八千字的《厲害女士》原文登出,被廣泛轉載,文中描述的內容與此前公眾心中的道德模范人物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引起網民熱烈討論,《人物》雜志一時間也成為眾矢之的。2月7日,微博認證的袁厲害女婿通過新浪微博發表聲明,稱《人物》雜志造謠。對此《人物》雜志官方微博也貼出暗訪音頻錄音證據作為回應,“袁厲害之爭”成為一場拉鋸戰。此事件涉及道德與法律之間矛盾的討論,且《人物》雜志的報道本身存在著報道手法、采訪方式、語言用詞等問題,這些不屬于本文需要探討的內容。《人物》雜志在微博上先拋出報道的縮略版,隨后才完整版的做法,是出于兼顧雜志的發行、照顧訂閱客戶利益的考慮,但是此事件中引起爭議最多的,恰恰是這篇縮略版。
二、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互聯網上充斥著非理性色彩
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加速轉型的特殊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污染不斷加劇,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階層上升渠道不暢,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現象普遍存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普遍懷有焦慮情緒,對獲得所處環境變動信息的需求增大,關注和參與公共事件的熱情增高,對社會生活中負面現象的批判心理不斷加強。以往,人們面對這種焦慮,能利用的發泄和疏導渠道比較有限,批判情緒表現在社會輿論中不明顯。網絡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由于網絡傳播特有的快捷性、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點,人們更傾向于在網絡上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媒體對于一場火災中數個兒童傷亡的報道,使人們的目光集中在了袁厲害這個農村婦女身上。通過進一步的報道,人們得知她是一位自費收養超過百名孤兒的“愛心媽媽”。中國式的倫理道德喚起了網民對近年來社會諸多道德失范現象的集體記憶,加之對某些政府部門長期不作為的不滿情緒,贊揚袁厲害的民意便在網絡上得以深化,形成了公共意見。然而《人物》雜志的深度報道《厲害女士》,卻是對這一公共意見的徹底顛覆。雖然雜志的官方微博宣稱這篇報道有完整的證據鏈條作為支撐,但是并沒有在文章中得以充分體現。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報道不僅沒有改變受眾對新聞人物的固有態度,反而使得網民的態度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進而引發了網民的道德仇恨。于是網民們極易將那種出于道德正義感上的憤怒,遷怒于發表這篇報道的媒體。網絡中的道德仇恨,既受制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道德倫理觀,又受制于主流的意見,網絡“輿論領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輿論中介作用。網友們建構了輿論“金字塔”結構的不同部分:居于塔頂的是少數能夠提出實質性意見的“輿論領袖”,位居塔身的是一些積極發言、灌水的中堅力量,位居塔底的是散亂點擊的大多數網民。在這場網絡的狂歡之中,“法不責眾”的心理成為眾多網友的黏合劑。中山大學張志安教授在對此事的評論中感嘆,“微博實在不是一個探討專業話題的理性空間”。因為在以微博為代表的公共網絡輿論平臺上,“公眾輿論和道德批判很容易快速滲透、裹挾進來,從而導致———明明試圖在探討事實、卻變成了探討動機,明明試圖在探討報道本身的問題、卻變成了探討慈善人物是否應該被這樣傷害的問題。”因此他建議,“不要對微博上的專業問題探討寄予過高期待,更不要對中國新聞界在爭議話題、事件的時候在網絡上形成話語理性、專業共識抱有太高期待。”
三、淺閱讀時代下長文閱讀的衰落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的普及,閱讀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們的閱讀方式正由傳統閱讀向“淺閱讀”加速轉變。隨著淺閱讀時代的到來,閱讀媒介層出不窮,尤其是移動新媒體,以其影音圖文并茂、信息量大、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等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其次是網絡信息的海量性使得閱讀內容空前拓展,除了印刷媒介如書籍報章雜志等提供的文字內容外,電子文本、視頻、QQ、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和社交軟件負載的信息都可作為閱讀的內容。作為網絡時代新的閱讀方式,淺閱讀除了與傳統閱讀一樣可以獲取信息外,更注重追求閱讀過程中的速度效率、視覺快感、需求滿足和心理愉悅。淺閱讀是搜索式、標題式甚至是跳躍式的閱讀,是簡單、淺顯的信息提取,而不需要像傳統閱讀那樣靜心閱讀、潛心思考,而是一次點擊、一目十行的瀏覽,然后迅速跳到下一篇。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快速閱讀的方法是由網絡的特性所決定的,而微博則全方位地適應了這種閱讀習慣,同時也加速培養著人們對這種習慣的養成。對于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媒體而言,關注度和點擊率始終是其追求的目標,短、平、快則是網絡媒體新聞信息最主要的特性,深度是被放在第二位的。深度報道《厲害女士》全文長達八千多字,但是出于兼顧雜志的發行、照顧訂閱客戶利益的考慮,《人物》雜志在微博上先拋出的是僅有兩千余字的縮略版,隨后才完整版。但是引起爭議最多的,恰恰是這篇縮略版。它用極具概括性的行文方式,略帶主觀色彩的語言,完全顛覆性的爆料內容,一經便在網絡上引發了強烈的輿論反應。雖然有“長微博”這種專門設計的以圖片形式長文的形式,但是在淺閱讀時代,能夠真正做到在大量新信息的沖擊下仍能堅持把一篇長文看完的人,已經不多了。最常見的情況是,粗略閱讀開頭幾行文字,然后滾動鼠標,發現剩下的文字太多,直接忽略或點擊“收藏”,留待以后有時間再看(而實際上很少還會再看)。這就容易造成那些解釋性、證據性、調查性的詳細內容在閱讀中的普遍缺失。人們往往憑借快速掃描式的淺閱讀獲取的支離破碎、殘破不全的信息做出判斷,而這種判斷,如前文所述,往往又是夾帶著主觀批判色彩,缺乏理智的。于是,誤讀在所難免。
四、深度報道的網絡傳播策略
轉型社會和淺閱讀時代的到來,是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這一趨勢已經對傳統的紙媒信息傳播,尤其是深度報道的網絡傳播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一方面,面對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夾擊,紙媒必須把深度報道這一傳統優勢繼續發揮得更好;另一方面,面對深度報道的網絡傳播困境,紙媒應該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對深度報道的文本形式和傳播手段加以改進,以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新的時代需要。首先是深度報道的多媒體化。紙媒的媒介表現形式僅限于文字和圖片兩種,如果只是單純的照搬到網上,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科學研究表明,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時,獲得的信息中只有20%左右來自文字,而30%左右來自聲音,40%左右來自圖形和圖像。傳播過程中調動受眾的感官越多,傳播的效果就越好。互聯網是多符號系統的大眾媒介,可以承載最豐富的信息,最廣泛地作用于感官整體。如果能綜合化的運用多種媒介手段,實現多媒體的深度報道,就會比傳統的紙媒深度報道的整體效果好得多,也更能適應網絡信息傳播的規律。其次是用超鏈接的形式對報道進行詳盡解釋和背景闡述。對于深度報道來說,傳播者通過有意地設置鏈接點,就能實現減少篇幅和豐富報道背景信息的雙重目的。鏈接直接置于相關文字的旁邊,使讀到此處的有興趣的受眾能直接選擇連入,更多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方方面面的前因后果,甚至“背景的背景”。這種背景通過網上信息的互聯,是能夠無窮延伸的,由此深度報道的“深度”,便也可以實現從有限深度向無限深度的飛躍。但多媒體手段和超鏈接的運用,不意味著報道自身的傳統文本就不重要了。相反,一篇好的深度報道的文本必須是經過精雕細琢的,是經得起證據拷問和歷史檢驗的。也正因此,歸根到底,傳統文本的質量是一篇深度報道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作者:朱筱丹單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2013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