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網絡文本下的閱讀行為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閱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前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這一點。近年來,我國更是對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次將“全民閱讀”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就閱讀形式而言,電子閱讀、網絡閱讀已然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閱讀途徑。本研究就此進行了問卷調研,分析當前大學生利用網絡閱讀的相關情況。并利用觀察與訪談的研究方法,先通過分發網絡閱讀材料,觀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在閱讀進行一個階段后,通過訪談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行為方式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
關鍵詞:閱讀;網絡文本;行為方式
自有文字以來,閱讀就成為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造紙術發明后,閱讀更是人類享受文明和傳播文明的重要方式。在當前媒介多樣化的情況下,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他們所能接觸到的媒介都是多樣的。尤其是手機與平板電腦。
1閱讀
古語云“開卷有益”,意思是說閱讀有很多的好處。閱讀是傳承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個人獲取信息、增長見識、拓寬思路、提高自身素養、甚至是打發時間的一個良好途徑。近十幾年來,我國已從國家層面推廣閱讀,即“全民閱讀”。當前,就成年人的閱讀狀況來講,無論是圖書閱讀率還是數字化閱讀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就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來講,學生每學期都會領到一份“必讀書目”單,有的是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必讀書目,有的是當地市教育局或者學校根據具體情況,重新整合的“必讀書目”;且學校每周都會安排專門的閱讀課,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閱讀和思考;在考核測試方面,諸如期末檢測等教學評價活動中均有體現。
2閱讀形式
從閱讀的媒介來區分閱讀形式:一是紙質的圖書閱讀;二是基于網絡文本的數字化閱讀或者稱其為電子閱讀。紙質的圖書閱讀來源主要表現在各級圖書館,如市、縣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等。在當前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電子閱讀已成為了整個閱讀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基于網絡文本的閱讀其行為方式有什么突出表現?
3問卷調研與分析
3.1調查對象與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對當前大學生利用網絡閱讀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問卷調研,問卷發放與回收都為現場進行。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100%。問卷發放對象是在校大學生,發放回收平臺藍墨云班課。
3.2數據結果統計與分析
問卷主要是針對學生利用網絡閱讀的頻率、采用媒介、閱讀時是否會做精讀、是否會做摘抄寫或者讀后感、閱讀過程中遇到障礙如何處理、以及利用網絡閱讀的利弊等方面進行了調研[1]。就統計結果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網絡的頻率,選擇“經常”的同學長超過了一半,達51%;36%的同學選擇了“有時”。說明在調研的對象中,很大部分的同學還是利用網絡進行閱讀的,具體統計如圖1。2)對于問及在網絡閱讀過程中所采用的媒介時,91%的同學選擇了手機。這與所有學生都有手機且上網方便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圖2。3)在閱讀時是否會做筆記、摘抄或讀書筆記時,34%和45%的同學分別選擇了“有時”與“偶爾”,另外有近10%的同學選擇了“從不”,統計如表1。這表明大家在閱讀時可能大部分時候并不深入。4)在閱讀過程中是否可能會反復閱讀,這個問題的調研結果與上一問題的回答分布類似,如表2。其實這兩個問題都反映了被調研對象在閱讀時是“精讀”還是走馬觀花式的“刷屏”。5)閱讀者所接觸的閱讀材料由于作者的寫作背景、語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不一定能看懂或者開始的時候看不明白,此時如何處理,40%的同學選擇了“會嘗試再進行一階段”,僅8%的同學選擇“基本不會繼續閱讀”,如圖3。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被調研的對象“大學生”,絕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好奇特征,沒有立即放棄。6)談及網絡閱讀的對自己的幫助時,65%和52%的同學選擇了“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與“獲取資料方便”。這與網絡的基本性質也密切相關。7)而關于網絡閱讀方式不利的方面,問卷中所涉及的四個方面都有不少比例的選擇。這四個方面為:手機屏幕小,傷眼睛;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擾;有些資源需要會員,容易放棄;淺閱讀或者碎片化閱讀太多。
4觀察與訪談
4.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鹽城師范學院在校學生。
4.2方法
1)過程安排。利用學生的大課間休息時間,給學生發放閱讀材料。整個過程保持在輕松的狀態下進行,給學生的感覺是“休閑一下”,也就是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觀察”。2)材料與問題。選擇發放的閱讀材料為《霧都孤兒》電子版。主要是對本書的前面幾個章節內容進行訪談,訪談的問題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本書的作者是誰?哪個國家的?請說說作者的生平簡介。(2)本書的主人公叫什么?請簡單復述你已經了解的關于部分事跡。(3)在你已閱讀的部分中讓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4)請分析當時作者的寫作背景。(5)你能初步說說已出現的人物的特征嗎?
4.3觀察與訪談結果分析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是否一直在閱讀、他們的翻閱速度、有沒有特意去查找相關資料(如作者的相關信息,寫作背景等)。訪談則在閱讀進行一段時間后進行,訪談的對象是從以前沒有看過本書的學生中任意選出十位,根據訪談提綱進行訪談。1)有一部分并沒有打開閱讀材料;有一部分雖然打開了,但是翻閱速度很快;只有少部分認真翻了一下,并且打開了作者的鏈接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2]。出現這種狀況一是與沒有對閱讀材料作宣傳,二是沒有對閱讀本身這件事做強制要求有關。2)由于抽取的訪談對象是對材料進行了部分閱讀,且在此之前并沒有閱讀過本作品,所以訪談對象所能回答出來的信息都是在本次閱讀中剛剛獲取的。就回答的情況而言,作者姓名、國籍、主人公姓名這幾個方面還是一下子回答出來的;第一、二章兩章節的內容也可以大致概括出來;而需要進一步了解與思考的內容,如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的特征等回答結果不盡如人意。當然這與本次閱讀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如有些人物的特征需要情節進一步展開,才可能更深層次表現出來。此外也與訪談對象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有關,如作者的相關介紹是有鏈接的,平時如果對鏈接有點開的習慣,那很自然的就了解了這部分的內容;而平時在閱讀時想很快了解作品的內容的,很能先忽略其他,直接進入正文的閱讀了,也就是說并不急于去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了[3]。3)在觀察和訪談中,均了解到有個別同學在閱讀時,喜歡做筆記。其中一個個案是,就他已經閱讀的部分章節中,把主人公經歷的事情在草稿紙上畫了草圖。因為閱讀時上網方便,還有的同學對不太了解的事物及時做了檢索,如英國當時的“濟貧院”等[4]。因而可以看出,網絡閱讀不僅是“快速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同樣可以做“精讀”,如果借助閱讀工具,“精讀”形成的標記可以直接反映在電子文檔上。4)在訪談中也有部分同學反映這樣一個情況:認為讀書需要交流。這里的交流可是自我交流,也就是真正理解作品,也可以是與他人的交流,諸如“讀書角”“讀書會”。這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實現:QQ群、微信群等就是很方便的方式,一些愛好讀書的人建立群,經常討論、推薦一些優秀的作品,這樣在讀書時因為群好友之間的互動興致可能會更高。
5總結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升自身修養的重要途徑,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閱讀形式也發生了改變,網絡閱讀、電子閱讀已成為人們閱讀的便捷形式。大學生擁有手機、筆記本等設備幾乎是一種常態,所以接觸網絡在硬件上已不成問題。相對中小學生而言,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更充裕,因而進行網絡閱讀可能性更大,這從問卷調研的結果也可以分析得出。但無論從問卷還是從進一步的觀察與訪談都可以看出,學生平時的閱讀因為并不像學習學校規定的課程那樣有特定的目標要求,因此閱讀就比較自由,不少時候就是一種比翻書還快的“翻屏”。加上網上的干擾因素多,往往不能專注于“閱讀”這件事。當然,因為網絡信息獲取方便,很多資源也是免費共享的,因而網絡閱讀這種閱讀形式還是受到大家的歡迎和認可的,那么如何更好地進行閱讀,這與所選取的閱讀材料的質量和知名度有關。另外也可以借助于其他方式,如訪談過程中有些同學反映的那樣,建立興趣群。此外,養成利用有效的閱讀工具,對閱讀材料作標注、筆記等這樣的習慣,也是非常好的閱讀行為方式,這對閱讀材料的深度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張海晏.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閱讀情況調查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3).
[2]彭瑩,羅浩波.網絡時代課外名著碎片化閱讀探微[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1).
[3]鄧巧妹,馬燕,繆巧玲.大數據時代基于BYOD的高校學生閱讀行為研究[J].數字教育,2019(2).
[4]姬建敏,張雅寒.當代大學生主題閱讀調查分析[J].中國出版,2019(2).
作者:張明霞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