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應對網絡輿情管理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疫情防控的宏觀背景下,網絡輿情本身復雜的傳播特征加上疫情新聞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導致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管理難度較大。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態度和思想觀念,還會對整個網絡輿情生態產生間接影響。高校應高度關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網絡輿情問題,通過采取積極的引導和管理策略幫助大學生正確參與網絡輿情,為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起到正向地推動作用。本文重點分析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現實意義,并結合疫情防控的現實背景分析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難點與應對措施,為增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管理能力起到了借鑒參考作用。
關鍵詞:疫情防控;網絡輿情;高校管理
自2019年12月疫情出現以來,我國各省市紛紛啟動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疫情逐漸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已經演變成了國際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下,極個別不法分子散播謠言,加上疫情防控相關信息的發展,越來越多民眾參與到疫情防控新聞的討論中,已經成為2020年的頭號社會熱點新聞。針對突發事件不確定性問題,高校應積極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工作,避免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輿情中出現網絡暴力等錯誤參與問題,這是在疫情防控總體背景下,高校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一、高校網絡輿情概述
1、網絡輿情的定義輿情是民眾對社會熱點問題所提出見解、態度和意見的合集,能夠反饋出大部分民眾的民心民意。而網絡輿情則是社會輿論在網絡環境下的映射,相比傳統社會輿情更加易于獲取,且輿情的傳播力度和效率更高,是覆蓋面更廣的社會輿情形式。在互聯網普及發展的背景下,民眾會通過網絡渠道閱覽國內外的熱點新聞,并對能夠引起情感共鳴或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新聞表達情感,而大量民眾表達情感所形成的網絡輿情,能夠集中體現出民眾們對熱點新聞的態度和觀念。高校大學生是引發網絡輿情的主體,為更好貫徹落實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力度,才能在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同時,有效維護學校形象、形成良好的網絡輿情氛圍。2、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現實意義首先,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是引導網絡輿情走向的重要途徑。《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高校應積極依托于互聯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針對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開展具有鮮明政治導向的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增強學生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網民數量約為9億,而26%以上為學生。加上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群體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顯著上升。對于一些社會熱點新聞,大學生不僅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還希望表達個人的態度和見解,這就使得大學生逐漸成為引發和參與網絡輿情的主體。然而,大學生本身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受他人態度和意見影響,大學生出現不當言論通過網絡發酵,不僅會對大學生本人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對學校和社會造成輿論危機,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高校應通過網絡輿情管理正確引導網絡輿情走向,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避免不良社會輿論現象的產生。其次,高校可以借助網絡渠道增強學校對社會輿情的影響。傳統媒體環境下,社會輿情管理受限于傳播媒介而呈現出低效率、高成本的特點,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為充分發揮網絡的信息傳遞能力,需要將網絡輿情管理從管制控制向信息溝通轉型,通過公眾、企業、組織等主體的相互作用開展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在網絡輿情管理,尤其是突發事件的輿情管理中,雖然政府起到了主導性作用,但政府并非絕對的管理主體,其他主體也需要承擔起管理責任,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才能有效推動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播。由人民網的《2019-2020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顯示,165所部屬重點和地方重點高校網絡關注度總量高達5071.9萬,證明了高校擁有較高的網絡話語權。因此,高校應發揮自身對網絡輿情的引領表率作用。如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學校專家教授對疫情的研究結果、高校的疫情防控措施、開學時間等問題都屬于網絡輿情的熱點問題,高校應通過制定完善的輿論應急策略,積極回應網絡中提出的疑問,從而發揮高校對網絡輿情引導的作用。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面臨的挑戰
1、網絡輿情呈現出復雜的傳播特點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存在著傳播渠道多元化、傳播渠道豐富化和傳播效果擴大化的特點,為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從傳播渠道多元化的角度分析,當前主流的社會輿情傳播渠道,既包括如新聞、報紙等傳統媒體,還包括新聞網站、網絡社交媒體、APP等新媒體。不同媒體的受眾人群有一定差異,但綜合來看網民是最主要的社會輿情參與群體。根據人民網數據顯示,2020年2月4日至5日內,傳統媒體有關疫情防控的報道超過23萬篇,如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超過31萬篇,而各類APP的相關報道則超過41萬篇。網絡平臺提供的評論功能能夠為大眾發表意見態度提供渠道,促進了社會輿論的草根化發展,而各類自媒體賬號的意見領袖的作用則引導著公眾的輿論態度。加上各類APP對疫情防控新聞的推送,即便網民不關注相關新聞,也會在朋友圈、QQ群等接觸相關信息,形成了傳播深度和廣度極高的信息傳播模式。在此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顯著上升,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協同,建立了密集的新聞信息傳播體系,造成了傳播渠道多元化的特點。從傳播渠道豐富化的角度分析,人們在網絡輿論中不僅關注事件本身的發展,還會關注其他衍生事件的發展。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各地方確診人數、口罩供需、研究進展等問題固然是輿論重點,但如企業自救、醫護人員安全、疫情影響、物資供應等衍生問題同樣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在傳統媒體環境下,輿論的發展通常會經歷篩選、斟酌和導向的過程,而新媒體的傳播渠道跳過了這些過程,直接將新聞信息向民眾公布,這就使得與疫情防控的任何相關信息都可能成為輿論的重點。對于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群體可能會給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意見,這種豐富化的傳播渠道導致網絡輿情難以有的放矢的進行引導和管理。從傳播效果擴大化角度分析,互聯網技術普及和發展的背景下,各類或大或小的突發性公共事件都會在新媒體平臺中傳播,加上新媒體的受眾面較廣,打破了傳統媒體對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這就使得網絡輿情能夠在短時間內滋生并發展,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社會輿情傳播效果。與此同時,豐富的社會輿情傳播渠道使得熱點新聞更容易引發民眾的共情心理,民眾的情緒化表達能夠爆發式的加速網絡輿情傳播效果。疫情防控的持續時間較長,且與民眾工作、學習和生活直接相關,這種社會輿情更易于引發民眾憂慮情緒,進而擴大輿情的影響效果。與此同時,網絡輿情傳播存在明顯的圈層化特點,以年齡段為主要區分點,網民在虛擬環境形成的社交圈涇渭分明,這種圈層化的傳播模式加劇了民眾情緒感染,使民眾具有更強的從眾心理,為網絡輿情管理帶來了新難題。2、大學生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的特殊性大學生群體規模大,每天接觸網絡時間長,具有較強的自我表達意愿,往往高度關注時事熱點新聞,這就導致大學生群體成為網絡輿情的主要群體,為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大學生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學生群體規模龐大。據統計,我國學生網民群體規模達約為2.3億,其中大學生的時間最為充裕,接觸網絡時間最長,是網民的主要群體。大學生的青年化特征使其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度較高,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大學生群體經常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發表態度和意見,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網絡輿情主體。其次,大學生擁有較多參與輿論的時間。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往往具有較強民主意識,他們對參與公共生活擁有較高積極性,熱衷于通過參與社會熱點事件滿足好奇心,并發表個人見解。互聯網渠道相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便利性,疫情防控階段學生為滿足隔離需求會有較長的休息時間,很多大學生都會對疫情防控相關新聞進行討論,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參與網絡輿情的時間。最后,地方政府管理網絡輿情存在一定困難。部分地方政府官員對網絡輿情的影響力重視不足,在發生網絡輿情危機時反應速度慢、反應方式錯誤,部分地方政府官員認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由政府管轄,傾向于采取傳統媒體的信息管控方式進行新媒體網絡輿論的管理,這就導致網絡輿情一旦沒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引導,會激發民眾不信任心理。尤其是很多公共事件中涉及腐敗、權錢交易等問題,很多民眾對政府一直保持質疑心理,容易導致社會進入無論政策好壞都會得罪人民的“塔西佗陷阱”,這也是地方政府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
1、加強教育和管理工作力度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頻繁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育力度不足、管理工作不夠全面。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與“意見領袖”關系密切,一些影響力大的社交媒體賬號是影響大學生對新聞態度和意見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社交媒體賬號的都并非官方信息,只能作為參考意見、不具備權威性的片面觀點,但大學生通常對這些自媒體賬號所的信息深信不疑,而對官方賬號的信息則抱有懷疑態度,這就導致主流媒體的定位尷尬,容易產生網絡輿情危機。因此,高校應加強教育和管理工作,讓學生更多關注主流媒體的真實信息,尤其是對疫情防控新聞來說,高校需要通過微信群、QQ群等渠道,第一時間為大學生推送真實信息,從而形成積極的社會輿論環境。與此同時,網絡輿情本身依托于開放、虛擬的互聯網環境,而互聯網的特性導致部分學生喜歡在網絡中釋放情緒,將現實生活中不敢說的話代入到網絡中,不僅容易引發錯誤的網絡輿情,還會滋生輿情危機、網絡暴力等問題。因此,高校應加強教育管理工作,通過微博、微信等APP與學生交流,通過交流講座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規范,強化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如高校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疑惑,亦或使用線上教學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盡可能避免學生接受不良信息,為學生營造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2、形成良好的網絡輿論風氣網絡輿論環境會對大學生參與輿論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曾指出,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需要積極開展網絡安全建設,避免因網絡安全問題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網絡輿論風氣的塑造必須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問題,高校應積極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幫助大學生構造意識形態安全觀念,并加強校園網安全的建設,為大學生參與網絡輿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高校需要高度關注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通過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風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教育價值,積極報道真實、客觀的新聞信息,并以包容的態度看待自媒體賬號報道的新聞,引導大學生正確分辨錯誤信息,增強學生對不良信息的甄別能力。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特點在于其提供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信息,更易于為大學生所代表的年輕群體所接受,如各類短視頻平臺中報道的信息大多面向年輕群體,而傳統媒體報道的信息則需要通過嚴格的審核篩選才能。因此,需要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新媒體下的不良信息和錯誤觀念影響。3、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督機制在大數據環境下,通過大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能夠有效分析和預測網絡輿情的發展,進而避免網絡輿情危機與網絡暴力現象的產生。通過對大學生在疫情防控新聞中所表現出的思想動態進行大數據分析,能夠對其未來一段時間的思想動態進行預測,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避免大學生為宣泄情緒而發表不當言論,有效維護學生和學校聲譽。通過大數據技術監督網絡輿情的發展屬于一項新興技術,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對網絡輿情危機和網絡暴力現象進行預測。一旦檢測到網絡平臺中出現大量敏感詞,就會通過預警系統傳達給地方政府,隨后通過監控機制和部門間協作進行網絡輿情處理,在網絡輿情尚未爆發時防患于未然。如果已經爆發了網絡輿情,則需要按照應急預案的方式進行妥善處理,避免網絡輿情持續醞釀發酵。與此同時,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監督機制,從立法的角度出發,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監督和防控體系。政府需要在各個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中建立官方賬號,積極與學生相關的內容,并為其網絡輿情提供正確的分析引導,增強學生對政府官方賬號的信賴度。同時要通過法律法規約束網絡輿情的發展,嚴格打擊虛假消息的組織或個人,從而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輿情壞境,為大學生參與網絡輿情奠定良好基礎。
結語
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相對復雜,管理和引導難度大,加上大學生作為網民的主體,導致高校在開展網絡輿情管理中需要承擔極大的工作壓力。為有效開展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高校應積極開展網絡輿情教育和管理工作,借助各類網絡社交媒體平臺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風氣,并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督和管理機制,為大學生構造良好的參與網絡輿情環境,同時通過教育管理增強大學生對信息的甄別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寧邦.大數據背景下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01).
[2]彭傲雪.新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學生網絡情緒化言論”引發的思考[J].記者搖籃,2020,(11).
[3]陳宇瀚,黃捷暢.肺炎疫情應對中的網絡輿情引導———基于高校與師生、社會互動視角[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05).
[4]張曉,王意舒.重大疫情應對中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的角色定位及實施路徑[J].現代商貿工業,2020,(23).
[5]孫杰.在疫情防控中牢牢掌握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J].中國高等教育,2020,(08).
作者:蔣才峰 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