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性節目的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節目形態發展演變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從報紙新聞評論板塊演化而來,發展初期創作者只是機械的把報紙上的新聞評論搬到電視上。《焦點訪談》的開播,制作者開始探索把新聞評論和電視融合,到《新聞1+1》模式的形成,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開始慢慢脫離“報紙氣息”,步入“電視化”階段。
(一)節目形態的變化———由新聞述評到新聞評論類談話《焦點訪談》主要是新聞述評,初期時主持人在演播室內,屏幕播放記者采訪畫面,二者圍繞題展開討論。后期邀請嘉賓,記者先介紹事件過程,然后主持人拋出話題,最后嘉賓點評,相對粗糙的三段式。《新聞1+1》引入時事評論員,開啟談話模式,在介紹新聞背景之后,主持人先提出疑問,評論員進行評述,期間主持人聆聽,適時總結評論重點及進一步提出問題。整個節目主持人介紹、記者采訪、畫面介紹、嘉賓評論四部分相輔相成。
(二)評論主題的變化———強政治性到強社會性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發展初期,政治性過強。隨著社會的改革,過強的政治性論調不能夠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隨之而來的是節目選題中社會性話題比重不斷加大,政治話題比重相對降低。
(三)敘事角度———從仰視政治到平視現實節目敘事角度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多用仰視的視角,從國家和諧的角度解讀當前政策。當下,開始更多用平視視角看待社會,從普通百姓的視角解釋國家政策,選取普通的大眾而非典型人物來詮釋社會的變革。
(四)電視新聞評論的常態化趨勢凸顯,時效性增強過去新聞評論性節目多關注國家政策或重大社會事件,當發生類似社會事件時,各個媒體都會出現評論節目,但平時則能省就省。《新聞1+1》的創辦開拓了電視新聞評論常態化趨勢,日播使新聞評論時效性得到很大提升。
二、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的不足
(一)未形成專職評論員隊伍《新聞1+1》雖引入時事評論員,但只有白巖松一人,無論什么問題都需要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評析,如果節目要長期發展,打造一支專職的評論員隊伍是長久之計。
(二)品牌意識不明確我國電視新聞談話節目中名牌欄目并不多,CIS理論和品牌建設在實踐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打造欄目品牌過程中,可借鑒鳳凰衛視推出的“三名”主義,包括名主持人、名評論員、名記者。通過包裝主持人、評論員和記者來提升欄目的品牌力量。
三、結語
通過梳理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的發展變化,對比《焦點訪談》和《新聞1+1》節目特征,初步勾勒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的發展流變,描繪了新聞評論常態化、時效性等趨勢,同時,也辯證的看到節目的不足。如果想讓欄目繼續成熟發展,必須在打造專職評論員隊伍和重視欄目品牌化經營上重拳出擊。
作者:張傲王木魚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傳播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