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的變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的變遷經歷了四個階段:網站信息傳播是通過微觀層面的把關,對信息內容進行選擇、加工,完成對信息質量和輿論導向的把關;搜索引擎則是一種信息分類和篩選機制;隨著新媒體傳播工具和手段的增多,以及網民自主意識的進一步增強,部分意見領袖開始對公眾的議程設置進行思考;最終,即時通訊的發展,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
關鍵詞:媒體融合;信息傳播;傳播模式
一、第一階段:萌芽與關注生存階段
1.Web網站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模式
對于紙媒而言,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是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將印刷版的信息登載在網站上,除了排版設計,信息基本與紙媒相同,紙媒建立網站的目的,在于擴大自身的受眾范圍和打響自身的知名度。對于廣播電視而言,他們早期會把一些經典的節目放在網站上,重點介紹打造的金牌欄目,作用有點類似于電視報。隨著2000年《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的,網站擁有了新聞登載權,大量的門戶網站和綜合性網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像新浪、搜狐、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開始成為越來越多網民的主頁,他們主要通過網站來獲取大量的信息,每天登陸綜合性網站一看,就能盡知天下事。這個階段,網站向需求各不相同的網民提供了“信息匯集”,盡管在傳播內容和盈利模式上與傳統媒體有些相似,但網站亦在傳播范圍上體現出自身的優勢。
2.網站傳播更多地體現了大眾傳播的特點
傳播主體高控制權且擁有絕對的議程設置權。雖然傳播信息的途徑很廣,受眾也可以發表言論,但受眾并沒有權利決定網站的內容。作為傳播主體的網站,它可以隨時刪除留言,保持對網站的高控制度。簡而言之,就是網站傳播什么信息,受眾就關注什么信息。傳播主體與傳統媒體一樣,擁有高控制權和議程設置權,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網站傳播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傳播受眾的不確定性。無論是與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相比,還是與SNS社區相比,網站傳播可以利用統計工具來辨別流量,但對受眾特征和構成結構缺乏把握,因此,網站對傳播對象的分析通常是模糊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到來,網站可通過受眾行為分析受眾特征,但在以網站為核心的傳播信息階段,對受眾只能通過他們的言論來分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第二階段:輻射與關注情境階段
1.搜索引擎為基礎的“定向索取”的信息傳播模式
第一階段的發展使網站數量劇增,匯集了大量的信息,信息量呈階梯式暴漲。這時候,網民對信息有了新的需求,主動性開始增強。此階段,搜索引擎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逐漸淡化網站傳播“把關人”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網民的主動性使得搜索引擎成為網民的“把關人”。搜索引擎本身并不進行信息生產,它通過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和過濾,將關鍵信息予以集中。搜索引擎一度成為受眾索取信息的一種重要模式。
2.搜索引擎信息傳播模式的特點
定向索取信息。第一階段,網站登載什么信息,網民就接受什么信息,而到了搜索引擎階段,“把關人”出現了架空狀態,既非網站編輯亦非網民,而是能檢索數據的搜索引擎。網民要獲得信息再不需要苦于自己找專業網站了,而是在搜索引擎搜一下關鍵詞,便可定向索取信息。所得信息大眾化。在這個階段,國內并沒有特別專業的搜索引擎去對某個領域信息進行專門的搜索,搜索所得的結果往往是大眾化的信息,搜索引擎的數據庫規模很大,但搜索結果的專業性并不高,主流搜索引擎能得到的結果一般是大眾化的信息。在這個階段,網民獲取信息的最大特點在于自主性增強,并且架空了網站的議程設置。但這并不意味著,搜索引擎的發展架空了網站的發展,網站依然處于蓬勃發展階段。
三、第三階段:傳播與關注受眾階段
1.網絡社區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模式——“圈”式結構
在這種模式里,受眾對搜索引擎和網站的依賴程度進一步降低,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網絡社區,形成“圈”式結構的信息傳播模式。受眾找到了自己的“圈子”,一改以往“大海撈針”的信息傳播局面,而傳播者也有意識地進行議程設置,打造出濃厚的圈內傳播氛圍。
2.“圈”式結構的信息傳播特征
信息傳播區域分類明顯,區域的接受者有一定的身份識別特征。網絡社區是一種虛擬社區,但有一種無形的邊界包圍著社區,這種邊界就是行為意識集合特征,像畫地為牢一樣,圈著網民。所謂的每個“圈”都會有明顯的特征,每個“圈”都有明確的名稱,用戶的注冊名字行為擁有明顯的行為特征。雖然“圈”里大家互不相識,但“圈”里的成員有明確的身份意識。意見領袖式的議程設置。在此信息傳播模式中,網民成為信息的“把關人”,他們在傳統媒體或者網站上獲取信息后,會通過個人意識進行過濾和篩選,把與社區相關的信息通過話題的形式,發到圈子里,長此以往,圈子內的網友少數成了“把關人”,通過設置議題,成為所謂的“意見領袖”。社區的信息傳播都是通過一個個明確的話題進行著。意見領袖是圈式信息傳播的權力中心,“沉默螺旋”效果明顯。盡管社區內,每人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未必所有“意見領袖”傳播的信息都會被接受,當一種意見遭到多數人反對或者排斥時,持這部分意見的網民會減少自己的發言次數。“圈”式傳播會逐漸出現“一邊倒”或者“多派論”。以網絡社區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方式迅速擴展,成為不少網民獲取社會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一種方式,使他們能夠成為“把關人”,并自由地發表個人意見,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依賴網站信息傳播和搜索引擎為核心的方式,但這不意味著完全脫離了前面兩種方式,只是社區幫助網友擺脫了個體獲取信息的孤獨感。
四、第四階段:把關與關注內容階段
1.即時通訊傳播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模式
即時通訊傳播,簡言之,就是以手機、電腦為傳播工具的信息傳播模式。隨著互聯網服務的發展,QQ、微信、微博、各類社交App成為了即時通訊傳播的信源和信宿,這也意味著每個信宿都可能成為新的信源,對信息進行接力傳播,如微信朋友圈的轉發行為。此階段中,信息量大,每個受眾都是“把關人”,有權選擇和過濾信息。
2.即時通訊傳播模式的特點
鏈式結構為主要傳播模式。之前提及的社區屬于“圈”式結構,在圈里,信息是圍繞著一個個話題傳播開來,而鏈式結構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網民的互動性再不需要通過話題討論來傳播信息,亦無需意見領袖。通訊工具的好友是建立在人際關系上,以“紐帶”一條一條編織起來,鏈上的信息可以不斷擴展。信息的傳播越來越趨向于流動在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結構中,信息呈現動態、擴展狀態。每個人都是信息“把關人”,議程設置由網民決定。“圈”式傳播依然局限于“意見領袖”的議程設置,但即時通訊模式不再局限于此,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把關人”、都可以設置議題。此時輿論的表達更傾向于二元態度,輿論表達呈接力棒模式,通過一對一的對話方式進行輿論“接力”,信息立刻傳播開來。
媒體融合時代,信息源、傳輸渠道和接收終端逐漸趨向于融合,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也在不斷變遷,但這并不意味著哪一種傳播模式不重要。網站信息傳播是通過微觀層面的把關,對信息內容進行選擇、加工,完成對信息質量和輿論導向的把關;搜索引擎則是一種信息分類和篩選機制,隨著新媒體傳播工具和手段的增多,網民的自主意識進一步增強,部分意見領袖開始對公眾的議程設置進行思考;最終,即時通訊的發展,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無論網民自主性多強、即時通訊傳播的信息傳播模式有多流行,他們不可能不受到最初“把關人”的影響。事實上,每種信息傳播模式的產生都是網絡意見自由流動趨向的“使用與滿足”。網站對信息生產起輔助作用,對信息傳播起信源作用。但信息的傳播和議程設置權,很大程度上還是通過網絡、并且由網民所主導。
作者:劉揚敏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