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信息技術中生成性資源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技術是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學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意義重大。生成性資源是課堂教學中,因課堂的動態性而產生的不可預測、非計劃性產物。生成性資源作用于課堂教學中,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會產生許多生成性資源,開發這類生成性課程資源可以極大地豐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資源。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生成性資源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技術已然成為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生成性資源的應用,正是教學手段更新、優化的重要體現之一,而善于應用生成性資源,也高度契合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應用生成性資源,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欲望,促使學生全程投入到教學過程中。生成性資源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彈性,讓課堂教學更具靈活性、多變性,教師可借助于生成性資源,將各個知識點有機穿插、融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新的知識模塊,促進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反思生成中的“成功點”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教師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應用,應從課堂教學中的成功點切入。一堂完整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從課堂伊始的導入階段,到教學主題的展開,循序漸進,圍繞重難點問題,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有效的雙邊互動。在課堂教學的結束部分,教師可以設置課堂留白,給予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學生適當放松,回顧所學課程內容。學生也可趁此機會,將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或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有的疑惑提出來,而教師則可以結合學生所提的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掌握課程知識。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必然具有動態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均可能因其不可預測性而產生閃光點或成功點,這是課堂教學的意外之喜,超出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為此,作為教學工作者,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成功點,并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延展課堂。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成功點,或許誕生于師生之間的交流過程中,或許誕生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中,也有可能是教師突然想起了某件事物、某個畫面,從而為課堂教學融入了新鮮元素。總而言之,課堂教學中的成功點,正是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大好時機。事實上,教學過程中,對于某些生成性資源,教師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這些生成性資源或者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可能與當前所教學的內容格格不入,存在明顯的斷層。倘若此時不加考量地將其納入到課堂教學中,無疑會増加學生對課程知識理解的難度。生搬硬套,使得學生思維紊亂,產生煩躁、厭倦的學習情緒。我認為,對生成性資源的應用,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環節,但不可本末倒置,“為用而用”,最終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整體產出效益。反思教學中的成功點,利用這些成功點,在適當的機會應用生成性資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成效。
二、反思生成中的“失誤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因課堂教學的動態性及某些部分的不可預測性,課堂教學在不經意間能夠產生精彩之處;同理,課堂教學也會產生失誤點。課堂教學中產生失誤點,主要存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學生方面。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認知困惑、理解障礙,或對某一問題潛在的獨特見解、錯誤認識等,教師不要立即予以否定,應注重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評價,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想問題;尤其是能夠給學生提供自己發現錯誤、剖析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經歷從錯誤走向正確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二是在教師方面。由于教師對教學主題的理解存有偏差,教學方法使用不當,準備不足,或者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得不全面而造成。不言而喻,課堂教學中產生失誤之處,無疑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反思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失誤和漏洞,及時調整,可避免類似失誤再次發生,也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作為教學工作者,不應也不能完全規避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失誤。教學失誤并不可怕,善于反思教學失誤,就可以打破舊有思維模式的限制,推陳出新,為教學工作打開新篇章。比如說,我在教學完word文檔相關章節的知識后,給學生布置了寫日記的家庭作業。然而,當檢查學生的作業時,卻發現不少學生沒有認真地完成。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得知,不少學生對寫日記存有較大的抵觸情緒,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寫日記,將重點放在了日記內容上,而忽視了word文檔的使用技巧和其中的規律。在掌握了學生心理后,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在word文檔中對教師講述“心里話”,內容包括自己在word文檔中所學到知識,不理解的地方,希望教師改進的地方等等。讓學生在word文檔中“就事論事”,暢所欲言。學生們興趣濃厚,躍躍欲試,而我也在學生們的“心里話”中反思了教學中的不足,并進一步加深了對學生群體的了解。
三、反思生成中的“創新點”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激勵、引導、參與、合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不難想象,倘若社會缺乏創新意識,或許人類社會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種的生產模式中,生產力水平低下,食不果腹,隨時面臨野獸的侵襲而惶恐不安。正是不“安分守己”,正是不按部就班,甚至不“腳踏實地”而愿意嘗試新鮮事物,愿意找尋、制作、研究更“偷懶”和更方便的方法,才使得社會步入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從某個側面而言,信息技術也是人類偷懶的產物。正是因為人們不愿意奔走相告以傳遞信息,想要更快速、更準確、更廣泛地獲得信息;不愿意逐一挑選、甄別、查詢信息,想更快地檢索出有用的信息,才使信息技術得到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而且以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于是,在不斷研究之下,信息技術不斷成熟,全面而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信息技術是在創新中而來,在創新中發展,信息技術既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創新的精神品質。6至12歲的小學生群體,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活潑好動,熱情洋溢,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信息技術的實踐性、操作性更強,因而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熱情更高,充滿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構建民主、寬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信息技術的教學,并沒有固定統一的教學模式。在開放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身處良好的學習氛圍,心情放松,就會有“奇思妙想”。作為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那些思維火花,促進課堂走向縱深。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反思,并利用學生的創新點作為突破口,以學生創新出的生成性資源為問題載體,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提問,甚至對學生的異想天開也應耐心地傾聽,并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小學生認知能力不強,但創新意識卻體現于課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作為教學工作者,應尊重學生,重視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這對學生將起到巨大的激勵作用,并可將其轉化為學習動力。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應學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留心記錄學生的新方法、新思路。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從學生的見解、觀點中,可有效反饋出課堂的教學狀況,還能舉一反三,優化教學工作,促進教學相長。生成性資源,體現了信息技術課堂的生機與活力。課堂教學中出現生成性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必然,也是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的側面反應。對于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加以整合,并巧妙地應用到教學過程中。生成性資源的應用,要緊扣教學主題,或者起到鋪墊的作用,或者起到銜接知識點、延伸知識點的良好成效。需要注意,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資源均可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生成性資源進行甄選、辨別及加工,如此才能高效應用生成性資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小輝.基于兒童視域,對生成性資源進行整合[J].小學教學參考,2017(7).
[2]許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研究與運用[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9).
作者:吳莉莉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第七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