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時期。新常態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求方面的不平衡,直接影響著我國生產潛能的發揮。實施供給側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而通過相應的財政金融政策來推動供給側改革也成為了重要的改革手段和措施。本文主要闡述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士有所幫助。
關鍵詞:財政金融政策;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到了現在已經進入到了新常態階段,同時也使得我國國內的市場出現了供求不夠平衡,但產品總體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這對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了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生產能力的發揮。要想經濟有進一步的提升就需要更加充分的發揮生產潛能,這就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基礎性制度改革,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通過對于基礎制度進行改革可以對形成的經濟發展環境進行鞏固,所以國家要制定較為穩定的財政金融政策來進一步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確保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1.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沒有變,但要再次實現“驚人一躍”,就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深化改革。比如,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資金成本,必須減少行政審批,改革財稅、金融體制。因此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正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質量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持在較為平穩的發展速度,但從結構性方面還存在著某些問題。所以,有效調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促進我國經濟向著更加穩定、更加合理方向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進行平衡性問題調整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刺激生產潛力,激發出全新的發展動力,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短板層面能夠快速發展。
1.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提升重點要素的生產率,保證經濟能夠更加平穩、健康的發展,實現長期合理增長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要形成產品的優化制度,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要對某些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重組,對于資源進行優化,在整體上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同時,要大力進行企業所有制的改革,在企業中積極推進激勵機制,形成企業產權以及品牌意識,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從而實現企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從現階段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急切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國以往對于市場經濟采取的是管理政策,這也造成了市場經濟的債務水平較高,造成通貨膨脹較為嚴重。所以,需要針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長期管理造成的不良后果進行有效的結構調整。
2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1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貨幣財政政策是我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目的就是要穩定市場的貨幣供給,能夠有效降低政府機構的財政赤字,促進我國經濟脫離通貨膨脹的影響。通過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能夠造成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作用逐漸降低,從而使得資源配置和市場發展規律不符,會造成經濟高杠桿和高通貨膨脹的風險。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使得財政政策更好的發揮作用,對于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節能降耗和生態保護等區別對待,通過結構性的對策和改革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機制支持,進一步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推動經濟發展。
2.2財稅體制
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是稅費收取標準的調整。我國在進行企業稅收時是按照企業經濟效益進行的,但對于某些企業來說稅費是非常高的,也造成經營成本的上升。國家也對稅法進行了一定的修訂,給予企業很多的優惠政策,降低了稅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壓力。對于財稅金融政策來說,要不斷加快稅收體制方面的改革,進一步降低稅收力度,通過相應的優惠政策來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另外,要建立起財政扶持發展基金來促進企業的發展,加強不同金融機構對于企業的扶持力度,降低對于企業的貸款利率,擴大企業的融資渠道,保證企業具有足夠的發展資金。在此基礎上實施企業自身體制的改革,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3減緩產能,加快企業的重組
我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的不足。雖然市場整體方面出現供給不足的情況,但某些傳統工業卻表現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之所以出現此種矛盾主要是產需不平衡造成的,處理此種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要通過政策管理來解決供給側的問題。所謂的產能過剩并不是指市場總需求處在飽和情況,而是供給側結構無法滿足市場方面的需求,所以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過程中,第一方面就是要減緩市場中過剩產能,通過相關財政金融政策進行助力;第二方面要進行傳統產業改革,加快資產重組,緩解過剩產能;第三方面要進行新興力量的培養,對于傳統行業落寞對經濟的影響進行補救。相關政策方面,要放寬準入要求來促進行業的改革,推動不同資金和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企業轉型發展。
3結論
我國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之后進入到了新常態階段,這就需要利用財政金融政策來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資金的利用率、增強企業融資渠道,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曉歡.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6(3):15-17.
[2]劉光清.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金融經濟,2016(24):18-19.
[3]夏漢林.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商,2015(50):88-91.
作者:曾先榮 單位:隨州市曾都區財政局